張勝芳 (衡水學院 053000)
習近平主席在十八大上提出了“中國夢”這個全新的指導思想,要實現這個夢,既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更重要的是重視青少年的教育與成長,所謂“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尤其是大學生黨員的教育與培養,決定著中國的未來與發展。
處于體制轉型和各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的時期。當今的大學生多是生活閱歷單純,缺乏磨練,價值取向復雜。作為青少年中的先鋒和領導者,大多數學生黨員的表現出了黨性觀念不強甚至是對黨性觀念的誤解,入黨動機的多元化等。
為了進一步端正學生黨員的入黨動機,堅定其入黨信念,近期對一些大學生的入黨動機進行了一次調研。共發放紙質版問卷300份,通過問卷內容及結果的反饋,我們初步地了解到了大學生入黨方面的思想狀況,同時也清晰地了解到大學生入黨動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作為此次調查中心內容的入黨動機,指的是要求入黨的內在愿望和真實目的,是一個人的政治信仰、人生追求、價值取向等在入黨問題上的綜合反映。根據調查問卷顯示,大學生入黨動機呈現多元化形式,主要包含了以下4種:①迎合家長的期盼,為家里爭光。②人云亦云,盲目地追求。周圍的同學都加入了,自己跟著加入。沒有堅定的信仰和目標。③有利于日后找工作,尤其是進入國家企事業單位。想用黨員的稱號為自己的應聘增加籌碼。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向往中國共產黨這個先進的集體,希望成為其中的一員。
要幫助大學生擺脫來自家庭的消極影響,家長強行要求孩子入黨這無疑是一種思想束縛,是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思想包袱,勢必會阻礙很多大學生從思想上真正入黨。此外,學生價值觀的形成,難以擺脫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應當從真正意義上引導孩子思想上入黨,而不是僅僅執著于在組織上入黨。
黨員是一種政治身份,由于在村官招考、公務員招考、研究生考試和各類就業中大學生共產黨員占有身份優勢。經常是以黨員條件代替或強化對其思想道德品質的判斷和評價。無論是功利型還是從眾型的大學生,他們都把自身未來的發展當做重中之重,紛紛要求入黨。
很多學校對大學生的入黨教育僅僅限于上黨課,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以及課堂上很少提及,即使提到,也對黨的思想政治理論講授較少。受此影響,信仰型的大學生越來越少,很多學生只需要關注自身發展需要的那部分知識。學校應該多開展黨課學習、黨員比賽、學員論壇等活動,引起學生對黨的興趣,讓黨的先進思想深深地烙印在學生心中,并始終能夠保持對黨堅定不移的信念。
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決定了每個黨員應當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堅定的政治信念、先進的思想覺悟、堅強的組織觀念、必備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開展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把好 “入口”環節,是建設黨性強、作風好、紀律嚴、團結緊、素質高的富有戰斗力的黨員隊伍的基礎和前提,是為黨的事業輸送高政治素質人才的保障。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工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隨著市場經濟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校在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工作中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黨課培訓往往采取集中授課的形式,學習內容和“兩課”有重疊,比較枯燥,學生很難對其產生興趣。二是黨課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不緊密一是學生不能用課堂上的所學來解決平時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學生們看來黨課培訓的內容距離自己太遠。三是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們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而且自我意識較強,對于黨課老師所講的觀點和價值取向很難認同。
多數學校黨員發展的標準過于強調學習成績、榮譽等外顯行為,忽視學生的入黨動機、黨性修養和群眾基礎等方面的考察。目前高校對于學生的綜合表現,特別是思想素質,缺少行之有效的定量考核辦法,高校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和黨的組織建設要求,制定有針對性的入黨積極分子培養、考核制度,旨在對入黨積極分子的綜合素質和思想狀況進行全面考核和監管。構建出科學、合理的學生黨員管理、監督、考核與獎勵機制,這樣對學生黨員的管理才有制可依。
在開展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過程中,需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著重培養積極分子的社會實踐能力。利用寒暑假等時間組織入黨積極分子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實習、社會調查、公益活動、生產勞動等,幫助他們通過社會實踐獲取新知識,得到新的教育,同時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對黨的熱愛,對勞動的熱情和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從而達到提高入黨積極分子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提升身心健康水平的目標,加強他們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當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隊伍的主體是輔導員,他們日常事務繁雜且很少接受過系統的黨務知識和技能培訓,在深入考察學生入黨動機等方面往往有心無力。此外,值得警醒的是,少數學生黨建工作者或出于其他原因,為一些不符合入黨條件的同學“開后門”,結果出現“人情黨員”“金錢黨員”,不僅造成惡劣的影響,更誘發一些大學生功利性的入黨動機。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紀念日或重大事件為契機,開展多種形式、多種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將入黨教育融入主題活動之中,讓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在參與活動的同時獲得鮮明生動的黨的教育,達到提高教育生動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的目標。
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交流的重要平臺。當今微博、微信等已經成為人們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高校可借助網絡的影響力,充分發揮網絡渠道在黨員教育中的作用,因勢利導,建立支部微博、微信,唱響“紅色”主旋律,豐富學生的政治理論知識。手機短信、E—mail、BBS 論壇、微信、微博等建立活躍的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網絡教育平臺。
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預備黨員的理論修養最高,而正式黨員反倒有所下降,這表明高校黨建必須繼續重視預備黨員轉正后的思想教育。目前,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普遍存在著“重入黨前的發展,輕入黨后的再教育”現象,在發展學生黨員前,對發展對象進行了重重考察和教育,參加入黨積極分子培訓、黨校發展對象培訓、黨校發展預備黨員培訓等,但入黨后的行為和思想發展缺乏監督和督促機制。導致部分學生黨員對自己入黨前嚴要求、入黨后松垮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沒有得到發揮。如何做好學生黨員入黨后的繼續教育問題,充分發揮出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也成為我們需要思索的問題。目前大學生入黨后教育管理存在的一些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條: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除違反校紀校規處分黨員外,支部對黨員鮮有明確的制約與激勵;學生黨員活動形式單調,很多高校大學生入黨后教育除了支部大會、繳納黨費、理論學習外,沒有其他活動,教育作用不顯著;由于教育實習、見習、調課等安排,支部成員很難統一集中,影響支部活動的開展,高校對黨建經費資助甚少,限制了黨員活動的開展。
新的歷史時期,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因為他是一個流動的知識群體,這也決定了高校黨組織建設具有周期性短、流動性大的特征,學生的入黨動機的教育引導上也存在周期短、后續作用難以發揮等問題。 高校的學生黨建工作也面臨很多新情況,存在眾多新挑戰,大學生黨員的教育和培養任重而道遠,需要黨組織長期努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探索和完善培養途徑,常抓不懈探索出一條高校學生黨組織發展的長效機制。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入黨動機,正本清源,提升黨的形象與威望。唯此,才能吸引那些信仰堅定、理想崇高、真心想為人民服務的大學生加入黨的隊伍,同時令那些動機不純者望而卻步,保證高校黨建工作的高效有序進行。
[1]盧天竹,張廣宇.《當代大學生入黨動機功利化成因分析》.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2]劉文韜 《從大學生入黨動機談加強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國連鎖,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