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林 (周口師范學院 466000)
淺談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任 林 (周口師范學院 466000)
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而如今的大學生,即使學業有成也未必能學有所用。“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代的民生熱點,牽動著整個社會的敏感神經。如何改善這一問題,是整個社會、學校、學生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就對此進行了探討,提出大學生面對就業難問題,最重要的應從自身做出改變,努力走出誤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樹立;就業觀
據悉,2013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699萬人,到2014年中國將有近727萬畢業生走出大學,走向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又將創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紀錄。這樣的數字不僅是對數千萬待業人員的一次考驗,更是對社會就業壓力的一次重要考驗。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業是一道艱難的坎,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社會和教育體制問題
1.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
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國家和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后面帶來的是職業、職位、崗位的變化,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是高校專業培養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目前,在我國“大學生就業難”與用人單位“求才難“同時并存。三是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畢業生流向與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我國中東部地區廣受畢業生歡迎,而相對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的西部地區或鄉鎮基層,卻鮮有人問津,畢業生流向與人才需求矛盾突出。
2.選人用人,缺少標準
中小企業選人用人基本上沒有導入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多數企業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沒有人力資源發展規劃。越是小企業越不愿意選大學生,不注重自己培養和儲備人才。而外企,特別是500強企業,更愿意選擇大學生進企業,從頭培養。這種用人上的差異與企業文化、企業規模、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深度關聯。目前,中小企業已經意識到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開始重視和建設企業的人才培訓模式。
(二)大學生自身的問題
1.不能有效地學以致用
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應屆大學生就業后,對知識的實際應用率還不足40%,且一般需要1-1.5年才能獨立完成工作,而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只要2-3個月。因此,提高大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是實現良好就業的重要途徑。
2.就業準備不足,缺少明確的就業目標
每年到了畢業時節,學生們往往會變得十分恐慌,雖然每天都有大量的畢業交流會、招聘會、企業宣講會,但是大多數學生卻并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們不清楚自己要選擇什么樣的職業、什么樣的崗位,不知道畢業后應該走向哪里,只能隨同學、隨大流盲目地投簡歷、面試,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有如“趕集”一般。與此同時,面試成功的比例也非常低,只有30%左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準備不足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很多學生在面試時沒準備,全憑運氣,那么結果可想而知。
3.就業理念有誤區
大學生就業理念受社會各種價值取向的影響,指導其就業的理念存在三大誤區:一是“創業不如就業”;二是“就業難不如再考研”;三是“寧要都市一張床,不要基層、西部一套房”。很多大學生在校期間不注重自身素質和能力的提高,畢業時出現了能力危機,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
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逐年增加,以及經濟轉型升級力度的加大,就業尤其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越來越為社會所關注。大學生“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已經是社會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是大學生的就業觀依然是不可回避的核心問題。近年來國家不斷出臺各種政策,努力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雖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短期內,就業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因此,當代大學生必須走出就業誤區,轉變觀念,為自己找確定位,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一)轉變“天之驕子”的觀念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但不少大學生依然抱有“天之驕子”的優越感。隨著中國的經濟的迅速發展,但各大高校畢業的學生數已經達到了一個龐大的數字,中國對于大學生需求的缺口已經大大減少了,大學生再也不是改革開放之初的珍貴資源。當大學生和農民工的工資不相上下,當很多工作崗位日趨飽和,大學生就必須改變“天之驕子”的觀念,這是樹立正確就業觀的第一步。事實上,不同工作崗位只是社會分工不同,并無高低貴賤之別,因此大學生切記要以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選擇工作。
(二)不盲目追求高學歷
一紙文憑的時代已經過去,有些企業用人,并不在乎求職者的學歷有多高,而是在乎能給企業直接帶來多大效益。高學歷并不等同于高就業因此,現實中很多職業學校的學生,一入學就被預訂,剛畢業就被“瘋搶”一空;而有些“211”或“985”的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卻出現屢試不中的現象,就足以說明了問題。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入學時就要發展自己各個方面的才能,當能力的“含金量”越來越高,就離精英的距離越來越近,而真正的精英是不需為找不到工作而擔心的。大學生要想把自己打造成內外兼修的精英,就要轉變那種一切向學歷看齊,要把學習的范圍擴展到各個方面。
(三)擴大自己的就業方向,轉變唯“大城市”論
現代的大學生就業的方向都是朝著東部沿海的大都市,而小城市或西部地區卻無人問津。雖然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條件優越,但大城市人才濟濟,剛畢業的大學生,即便是能找到某個崗位,但在最初幾年嶄露頭角的機會非常少。而一些二三線城市尤其是鄉鎮、西部地區則人才極其缺乏。大學生若自愿當村官到基層工作,或者選擇一些相對低端的崗位,通過奮發努力,不僅成才的周期縮短、機會更多一些,而且在以后發展中將擁有更足的底氣。二三線城市、鄉鎮基層或廣闊的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資源和充足的發展平臺,大學生要勇于挑戰自己,磨練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在最適合自己的崗位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合理選擇職位、崗位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才就業的領域越來越廣,職位越來越多,但即便如此,公務員、事業單位仍然是很多大學畢業生的首選,不惜一切代價想要得到所謂的“鐵飯碗”,很多人甚至對此抱有“考不上不罷休”的思想,從而嚴重限制了自身的擇業渠道。而不少中小企業實際上待遇并不差,但卻得不到廣大畢業生的青睞。這種對優越職位的偏愛更加劇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如果大學生能夠放開條件,給自己多一些選擇,放棄一些傳統的偏見,就會改善自己的就業困境。隨著經濟體制的改變,就業已步入多元化的時代,無論是行政事業單位,還是國企、民企,只要能找到發揮自己能力、實現自己價值的崗位,都是成才的表現。
(五)職業規劃要從學校開始做起
眾所周知,如今的高校門檻過低,只要有經濟實力的學生都可成為大學生,而這些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素質過低,根本不能滿足產業界所需,畢業后也是無業游民。更有些大學生以為邁入大學校門便萬事大吉了,抱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日子態度,談戀愛、吃喝玩樂,浪費了學習的最佳時機,更虛度了美好的青春年華,導致畢業后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所以,當代大學生從步入大學校園那天起,就要多一份危機感,從大一開始就要好好的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道路,根據自己職業傾向,結合時代特點來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努力學習,因為在這經濟迅猛發展,就業形勢極其嚴峻的當代社會,沒有過硬的本領和高超的技術,終究會被社會淘汰。
當前很多人都說“畢業就意味著失業,可以說,大學生就業難并不是偶然的,這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無論是大學教育培養的質量,還是就業環境方面都還有待改進。但是追根究底,就業問題要想從根本上得以改善還是要靠大學生自己。廣大大學畢業生面對畢業就業的問題應保持平和的心態,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要認真思考自己對于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不斷提高自己各個方面的才能,苦練“內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大學時就制定好清晰的規劃,向西部和中小城市甚至是向農村尋找工作崗位。有道是行行出狀元,只要就業后能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精于做事,就一定會迎來人生出彩的機會。
[1]秦昊.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2(03).
[2]呂雷.大學生應如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J].課外閱讀,2011(05).
[3]張艷.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J].中國科技博覽,2011(32).
[4]龐衍松,金更歡.當前經濟形勢下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J].課程教育研究,2012(21).
[5]王樹鈺.淺析大學生就業現狀[J].科技與企業,2011(12).
[6]肖瑞陽,郭歡歡,史哲忠.淺談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J].青春歲月, 2013(17).
[7]姜霞.淺談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