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27日中國政府網獲悉,近日李克強總理同新登記企業負責人進行座談。圍繞政府的簡政放權改革,他強調我們的私營企業來自最基層,代表著最新創業力量的聲音,你們敢于創業的精神值得充分肯定。他指出:政府今后的做法就是該放的放開,該扶的扶好,該管的管住,讓千千萬萬新創企業在公平市場競爭中成長壯大。
通過李克強的講話,筆者明白了兩點:一是國家今后對民營企業,特別是民營微小企業的重視與支持,給予公平的創業環境,并重點在資金上傾斜。二是民營企業必須在創業之后的成長過程中敢于創新,做到“創新不走平常路”,這樣的企業才會有生命力,否則無視創新而想四平八穩“坐天下”,估計很快會被不斷涌出的“后浪”推倒在干涸的沙灘上。
從報道的字眼里,我們可以悟出總理對發展民營經濟的期待與渴望。從發布的數據看,今年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168萬戶,同比增長57%。其中新登記私營企業158萬戶,從業人員達1009萬人,同比增長43%。在今年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之所以經濟能夠保持平穩運行,我們的民營企業的貢獻是比較大的,其中就有我們的有色民營企業。
漂亮的數字,好看的業績,我們的微小企業功不可沒。但看到光鮮一面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這些企業取得成績背后所留下的汗水。國有企業不易,民營企業更不易,因為很多的民營企業都是在歷史和政策的夾縫里尋求自己發展路徑。

筆者認為,目前我們有色企業的特點是大的企業特大,這些以國有企業居多,而小的企業很小,甚至還有家庭作坊式的有色企業,這些都是民營企業占多數。就是這樣的民營企業,我們決不能小覷。從筆者所知的銅加工企業看,浙江的海亮集團、宏磊股份,河南的金龍銅管集團等,這些在中國銅加工行業中占一席之地的企業哪個不是從微小企業起家,如今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但需要提醒的是,雖然李克強強調要給這些微小企業一個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我們的社會對公平競爭的欠缺。這些微小企業成立之初,十分的弱小,需要我們真心的呵護。對有色金屬行業來說,他們的生存之道也大都靠自己靈活的管理或“一招鮮”的技術支持,這是他們立身的根基所在,必須加以保護。對于這些管理與技術,企業要做足防范的功課,該申請專利的申請專利,該簽署保密協議的簽署保密協議,一定要劃定違法違紀的“紅線”,讓那些竊密者膽寒才行。否則技術一旦被“拿走”,對這些成長型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滅頂之災。這樣的事例,在我們有色企業中或明或暗還少嗎?
筆者還要奉勸這些微小的企業主,在守好自己的知識產權的同時,微小企業要想長大,僅憑初始的力量是不行的,這就需要企業的不斷創新。企業的力量是在持續的創新中積蓄的,企業的發展是在于同行的競爭中螺旋式上升的,“一招鮮”會保持企業的一時的繁榮,一個“鮮”過之后必須有更多的“鮮”源源而來,這個“鮮”就是企業持續的創新,如技術的、管理的,這樣的創新聚在一起,企業的活力才會體現,這樣的企業生命力才會更加持久。
總理和政府給微小企業的是機遇,是支持,而發展靠的是微小企業的內功。試想,一個靠“吃老本”的企業,一個不重視創新的企業,一個不思進取的企業,其生命力是不會長久的,更不用說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經歷一些驚心動魄的事件了。可以說,這樣的企業,要不死在經歷的事件里,要不就是死在走進事件的路程上。而只有那些經歷了大風大浪、狂風暴雨的微小企業,生命力才會更加旺盛,企業才會成為行業的強者。
因為不經風浪,是成不了大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