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工信部日前發布《關于電解鋁企業用電實行階梯電價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稱,從2014年1月1日起,將根據“鋁液電解交流電耗”水平確定電解鋁企業的電價。該指標不高于每噸13700千瓦時的,執行正常的電價;高于13800千瓦時的,電價每千瓦時加價0.08元;介于兩個數字之間的,則每千瓦時加價0.02元。
這也意味著,從2014年1月1日起,鋁液電解交流電耗高于每噸13700千瓦時的電解鋁企業,每生產一噸鋁將多支付數百至上千元不等的電費成本。過去,企業可以通過與電企進行電力直接交易的方式降低成本。但是,從2014年起,這一方式也會受到限制。
“若階梯電價真正落實,企業虧損幅度將加大。”卓創資訊鋁行業分析師張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4年可能將有更多企業加入停減產大軍,行業必將面臨洗牌。
電解鋁行業雪上加霜
據了解,我國電解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整個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等問題,產能利用率為78%~80%,且利潤空間日益縮窄,眾多企業虧損嚴重。
作為高耗能產業,電耗是電解鋁產業重要的規范指標。在2013年7月修訂并發布的《鋁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條件》)中,將“噸鋁電耗”作為必須類規范指標。
上海有色網(SMM)鋁行業分析師張晨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前“噸鋁電耗”通常是指鋁錠綜合交流電耗。在2013年7月后,新修訂的《規范條件》考慮到部分企業直接將鋁液銷售給附近鋁加工企業,便增加了“鋁液電解交流電耗”的概念。
據了解,2013年國內電解鋁行業噸鋁平均電耗在13762度左右。若千瓦時加價0.02元,則意味著每生產一噸鋁增加成本275.24元;加價0.08元,則意味著每生產一噸鋁增加成本1100.96元。
電價提升,成本壓力更大。張晨光預計,“鋁液電解交流電耗”高于每噸13700千瓦時的運行產能約有6.1%,這部分企業都將面臨數百至上千元的成本抬升。
與電企直接交易將受限
以往,部分電解鋁企業可以通過與電力企業進行電力直接交易的方式降低成本,但從2014年1月1日起,這一方式也將受到限制。《通知》明確,各地要規范電解鋁企業與發電企業電力直接交易行為。鋁液電解交流電耗高于每噸13700千瓦時或未完成節能考核目標的,不得與電力企業進行電力直接交易。
據了解,在《條件》里,將現有電解鋁企業的噸鋁鋁液電解交流電耗,有一個13350千瓦時的數值。通知稱,電解鋁企業噸耗電在不高于這個數字時,省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優先支持其參與電力直接交易。
《通知》還強調,各地不得自行降低對電解鋁企業的用電價格,已實行電價優惠的應立即糾正。同時,要嚴格執行對電解鋁企業自備電廠自發自用電量收取政府性基金、附加和系統備用費的有關規定,不得自行減免。
卓創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河南、山西等省份正在積極申請直購電政策,山西地區部分鋁企已與當地電廠達成了直購電協議,電價優惠幅度在0.05元~0.1元/度左右。西南地區部分省份習慣采用電價補貼、稅收返還等政策幫助鋁企降低生產成本。
“若該政策實行將從源頭上制止上述行為的發生,這必將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張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上述通知一旦落實或將加速行業洗牌。
促進行業結構調整
張猛認為,《通知》僅僅從政策層面作了說明,并沒有明確落實方式,如果由企業自主上報電耗,必有操作空間。據了解,《通知》是《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的配套政策之一。2013年10月15日發布的《指導意見》稱,電解鋁企業2015年底后達不到《條件》的產能,其用電價格在標準價格基礎上上浮10%。
“目的是運用價格杠桿加快淘汰落后電解鋁產能,減少資源過度消耗,促進電解鋁行業結構調整。”記者了解到,化解電解鋁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結構調整的重點。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副司長余東明在2013年12月19日舉行的電解鋁行業會議上說,要從實行不同的加價政策、嚴禁各地出臺優惠電價等方面,通過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來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和節能減排。
記者了解到,在化解電解鋁產能過剩同時,“鼓勵電解鋁企業通過重組實現水電鋁、煤電鋁或鋁電一體化”成為最新的方向。《條件》與《鋁行業準入條件(2007年)》相比,增加了這方面的內容。
《條件》還稱,近年來我國進口低廉高硫焦趨勢明顯,但高硫焦帶來污染問題嚴重,且影響后續電解鋁生產,應加以控制。鋁用炭陽極項目采用中、高硫石油焦原料時,必須配備高效的煙氣脫硫凈化裝置。
(節選自2013年12月24日《每日經濟新聞》,作者:彭小東)

盡管國家能源局、國家電網公司先后出臺了多個支持光伏發電并網的文件,業內仍有研究機構認為,目前正沐浴政策陽光的光伏業未來將再陷過剩危機,行業2014年形勢仍不容太樂觀。業內專家表示,未來光伏業整合仍將推進,結構調整的結果是只需五六家龍頭制造企業。
工信部旗下研究機構賽迪智庫最新發布報告指出,2014年,隨著行業的整體好轉以及由于組件價格下降,使得光伏發電成本不斷逼近甚至達到平價上網,預計全球組件產量繼續增長,全年產量將由今年的40GW增加至43GW,中國光伏組件有望從今年的26GW增至28GW。
但該報告的課題組同時認為,由于國內市場過快擴大,2014年我國光伏產業恐將面臨新一輪產能過剩。
賽迪智庫并非是首家不看好明年光伏市場的研究機構。2013年12月初,德勤發布了一份名為《2013中國清潔技術行業調查報告》就明確指出,從目前中國光伏整個產業鏈來看,無論是上游制造業還是下游電站開發,產能過剩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2013年上半年以來,國內光伏業產能達40GW,實際出貨量僅11.5GW,整個產業鏈產能過剩很嚴重。而2013年下半年狂飆突進的電站開發方面同樣存在潛在的嚴重過剩隱患。目前國內已披露的達成意向、簽約以及正在開發建設的光伏項目達到130GW,是已經擴容后的“十二五”光伏裝機目標的3倍。
“我們原先就認為光伏行業形勢將長期嚴峻,只是國內下游搶裝潮令光伏產業在這段時間意外景氣了一把。”平安證券能源金融部執行總經理王海生表示,并不看好2014年光伏行業發展。
對此,陽光電源總經理曹仁賢在第四屆Solar Zoom會員大會上表示,盡管2014年8個GW的分布式裝機目標完成有困難,但總目標一定能完成。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則告訴上證報記者,光伏行業整合仍需要推進,“按照國家能源局一位領導的看法,光伏行業調整結構的結果是只需要五六家龍頭制造企業就夠了。原先的幾千家肯定是太多了。”
另一位光伏業人士也認為,雖然國家正在重點推進分布式光伏發展項目,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預計2014年分布式光伏裝機推進速度將和2013年一樣,繼續低于預期。
(節選自2013年12月24日《上海證券報》,作者:陳其玨、王文嫣)
一個月三筆生意,這是包頭稀土交易所(下稱“稀交所”)開張首月交出的答卷。
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用這來形容稀交所開業過程似乎再合適不過。2011年,稀交所全國公開募股,包鋼稀土等10位發起人股東稀土礦產品產能占到了全國80%,吸引了業界幾乎所有人的眼球。但2013年8月、10月,開張消息兩次落空。此后,11月底舉辦開張儀式的消息再度傳出,但一直到昨天,稀交所首頁顯著位置大照片仍顯示“模擬交易結束 即將試運營”。
交易動態顯示,2013年11月20日,包鋼稀土國貿公司在稀土網上商城發布5噸單價為每公斤60萬元的氧化鐠的銷售委托信息,上海晉澤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與之訂立電子交易合同,雙方完成首筆網上商城交易;12月5日,全南包鋼晶環稀土有限公司在稀土網上商城發布15噸單價為每公斤400元的氧化鉺和1.5噸單價為每公斤5000元的氧化銪的銷售委托信息,包鋼稀土國貿(贛州)有限公司應約,與全南包鋼晶環稀土有限公司訂立電子交易合同。
業內人士分析,三筆訂單,除第一筆買家上海晉澤稀土新材料是第三方,其余兩單全部是包鋼稀土左手倒右手買賣,即買賣雙方是包鋼稀土關聯企業,這種關聯交易嚴格來說并不算真正市場化電子商務。
這反映了稀交所當前的尷尬處境。一位稀交所股東、某稀土材料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稀土行業小,大家都習慣紙質交易,“隨機客戶隨機談,簡單;而且我們正常就用用ERP,電子商務平臺都沒搭建。”
包鋼稀土的身份也影響了稀交所作用的發揮。雖然稀交所目前有12個股東,但實際上平臺籌建和管理等都主要由包鋼稀土在操作,別家參與不多。“如果我們到這個平臺上去交易的話,商業秘密都會被泄露給競爭對手,他可以及時掌握你的價格、交易量和客戶群。”“畢竟這不是第三方的交易平臺。”上述人士稱。
包鋼稀土是國內最大輕稀土供應商,其輕稀土壟斷地位,使產業鏈的企業要么是其用戶,要么是其競爭對手。因而,稀交所雖然股東眾多,基于與包鋼稀土敏感關系,真正愿意上網交易的寥寥。
同時,一直從事實業的包鋼稀土在電子商務方面并沒有足夠經驗。由于單筆交易金額大,大宗商品電商難以推廣。而近期稀土交易的清淡也影響了稀交所電商業務。自2013年11月以來,稀土價格持續陰跌,買家多在觀望稀土收儲等消息落地。
業內人士認為,2014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額名單中沒有包鋼稀土,而后者出口占比又很大。缺乏出口指標將影響包鋼稀土的銷售,并進一步影響稀交所電商平臺的發揮,2014年稀交所交易狀況或仍不樂觀。
包頭稀交所開張后的尷尬局面與贛州稀土交易所也頗為雷同:后者掛牌后甚至一筆成交都沒有。
不過,多位接近稀交所的人士稱,交易所其實已經開業,成交都有了。事實上,早在一個月前,稀交所就“悄悄”掛出首筆交易。但一個多月后,至今僅有三筆訂單成交。
(摘自2013年12月26日《上海證券報》,作者:阮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