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污染已經成為社會的公害,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給予治理。本刊記者對重金屬污染原因和狀況進行了調查,并解讀國家出臺的有關政策措施。
現在一提到環境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霧霾。進入2013年12月份以來,我國的5個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都遭遇到了霧霾的侵襲。國家氣象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中國平均的霧霾天數已經創出52年來之最。雖然政府部門采取了工業企業關停減產的措施應對霧霾肆虐,但收效甚微。而更讓有關部門尷尬的是,制造出霧霾的空氣污染物來源,目前仍然是一個謎。
作為一名戴著“兩高一資”污染惡名的有色金屬行業記者對這謎一樣的污染也做了深入的調查。
2011年,國務院正式批復了環保部《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要求到2015年,重點區域鉛、汞、鉻、鎘、砷等重金屬污染物的排放,比2007年減少15%,并將“地毯式”搜查違規企業。其中,僅用于受污土壤恢復專項資金就達300億元。
2012年,國務院九部門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2012年環保專項行動,重點即在整治重金屬排放企業環境污染問題。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明確指出,重金屬污染防治將會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環境保護的頭等大事,將以最嚴厲措施整治以有色金屬礦采選、冶煉為主的重金屬排放企業。
2013年,環保部陸續發布砷、汞等污染防治技術方案,并公布第一季度全國重金屬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理情況,接受公眾監督。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2013年3月表示,3年里,國家已經出資97億元進行重金屬污染;連續4年開展了以打擊重金屬違法企業為主的環保專項執法行動;2年里。全國31個省市政府共關閉千余家重金屬污染嚴重的企業。
據記者調查,鉛鋅小礦山、小加工廠都接受了環保檢查,不達標的都得出局。而大型企業,如馳宏鋅鍺、四川宏達也都在減產。國家已經下了決心要治理重金屬污染,與此同時,現在有色金屬業的產能過剩情況又十分突出,整治的同時,國家也傾向于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把產能集中在大型企業上,并對過剩的產能進行控制。
一般來說,小型有色金屬企業由于投資所限、設備缺失,更容易忽略對環保的社會責任,導致超標排污。
此外,全國有色金屬產能過剩已是共識,國家關停無資質和環評不達標小企業,控制部分大企業產能,著力整治重金屬污染的同時,又調整了產業結構,優化產業格局,可謂一舉兩得。
日前,一段廣東清遠市一位環保局局長講如何利用職權敲詐企業的8分鐘電話錄音被舉報。錄音中的“陳柏和”對朋友表示,以他今天的職位,要盯死轄區內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很容易的事情。“陳柏和”在談話中叫囂道,要盯就盯住資產高,最好資產過億的企業。
通過此次舉報不難看出某些地方的環境污染之所以經久不衰,源自于這些地方環保官員的不作為和亂作為。
誠如錄音中的“陳柏和”所說的那樣,以他今天的職位,要盯死轄區內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很容易的事情。環境污染并非不可控制,環保部門要想盯死轄區內的任何一個企業,不讓它們有超標污染物排放,不講“很容易”最起碼也不太難。時下不少地方的環境污染紅燈閃爍,除了地方主政官員為了GDP而指示環保部門放一馬外,那就是環保系統出了內鬼,他們想從污染企業那里敲竹杠,以滿足早已污染發黑的貪婪之心。這位“陳柏和”,倒很有戰略眼光,他對那些毛頭小企業根本不屑一顧,要想敲竹杠,就得“盯住資產高,最好資產過億的企業”。這樣的企業財大氣粗,拔根汗毛都有胳膊粗,自然讓“陳柏和”看到了其中的“商機”。
環境保護,不僅是良心工程、道德工程,更是法治工程。某些環保部門擔負著防治污染的守土之責,豈能利用手中的公權肆意妄為撈取好處、縱容非法排污?近些年來,環境污染已成社會的顯性矛盾,越發引發民眾的不滿和社會的不和諧,有的地方還整出了地球人都知道的環境群體事件,嚴重損害了地方形象和中國形象。對于那些不講良心的企業,固然要從道義上譴責,甚至要動用司法手段對相關企業和責任人予以嚴厲制裁,但對充當污染企業黑保護傘的環保部門也要有個說法。拿著老百姓的納稅錢,卻在慢作為、亂作為,于情于理都是說不過去的。曾有一位基層環保人員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把排污企業比作“老鼠”,環保執法人員應該是“貓”;可現在的狀況是“貓鼠同吃一鍋粥”,甚至是“老鼠”養“貓”。中國的環保工作必須要讓有良心的人去抓才有可能真正地實現環保,但目前是中國環保的現狀確實令人擔憂,人們更多的也只是一種無奈。

日前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向媒體通報,為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優化經濟發展、改善環境質量、預防污染和生態破壞方面的作用,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旨在加大環評政府信息公開、強化環評事中事后監管。
這位負責人介紹說,環境保護部此次下放環評審批權限的建設項目共25項,主要是基礎設施類和環境影響較小的項目,如分布式燃氣發電、城市快速軌道交通、擴建民用機場、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這些項目的環評審批權限下放后,將有利于調動地方積極性,縮短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環境保護部將繼續嚴格跨區域流域、環境影響重大、敏感復雜建設項目的環評管理,保留這些項目的環評審批權限。這些項目既包括“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的燃煤火電、鋼鐵、電解鋁項目,存在較大環境風險的核與輻射項目,對生態影響突出的水電、有色礦山開發、千噸級以上通航建筑物內河航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內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旅游開發和資源保護項目等,也包括涉及重金屬排放的新建和擴建銅、鉛、鋅冶煉項目,以及鉻鹽、氰化物生產項目等。目前,環境保護部正在研究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合理調整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和登記表編制范圍,簡化、減少部分環評審批項目,并將對環境影響小、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項目審批方式進行調整。
這位負責人表示,當前,在建設項目環評日常管理中,“未批先建”、擅自變更、弄虛作假等環評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嚴重危害了環評制度的嚴肅性、權威性和有效性。環境保護部下發的《關于切實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汲取了近年來環評監管的有效措施,全面提出了加大環評監管的具體要求和措施,這是環境保護部推進環評審批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通知》指出,要加強對環評機構、技術評估單位、從業人員監管,以規范從業行為;要在時間上、質量上保證建設項目選址選線的環境可行性、產業結構調整的環境最優性、環境標準的可達性、環境風險的可控性和公眾參與有效性得到充分論證,防止片面強調服務和效率,人為縮減審批時限;要加強公眾參與的程序合法性、形式有效性、對象代表性、結果真實性的環評監管,維護公眾環境權益。《通知》強調,加強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竣工環保驗收是加強環評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舉措,要建立健全技術評估專家庫,向社會公開環評機構和人員誠信檔案。《通知》提出了處罰措施,對環評從業機構和人員弄虛作假的行為實行“零容忍”,一經發現立即吊銷資質;對建設項目未批已建成、未驗已正式投產等突出違法行為提出“雙移送”措施,除依法查處建設項目違法行為外,同時對其中由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相關責任人員,及時移交紀檢監察部門追究其黨紀政紀責任。《通知》要求各級環保部門要堅決遏制“兩高一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建設項目,其中,電力、石化、化工、焦炭、造紙、有色冶煉、礦山開發等可能造成較大環境影響或涉及環境敏感區的建設項目,原則上審批權限保持不變,不得層層下放。對于地方政府干預項目環評、不兌現環評承諾的,上一級環保部門要約談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督促進行整改,問題嚴重的應采取區域限批。
據了解,環境保護部下一步在下放審批權限和加強監督管理的同時,將繼續推進職能轉變,全面提高戰略和規劃環評的地位和效能,增強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