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學 任茜
從頻頻爆發的財務報告舞弊案件中可以看出,財務報告舞弊的手段五花八門,如何能從紛繁復雜的財務信息中窺出財務報告舞弊的信號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
1.1.1 股權構成方面
(1)關于國家股。長期以來由于國有資產管理的條塊分割、政企不分、職責不明,沒有代表國家行駛出資人權利并監督企業管理者的專門機構,使得國有企業的出資人實際缺位,企業管理者成為國有資產的實際控制者。因此很容易形成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公司的財務報告是由公司的內部人來編制的,財務報告很可能就會成為內部人濫用控制權、掩蓋其經營管理不善的工具。
(2)關于法人股。股東出于單位利益考慮可能具有更大的監控動力,但由于國家股股東缺位問題,分散的流通股股東難以參與公司的決策,因而法人股大股東成為公司事實上的“控制人”,這便使其能夠為了獲取自身利益而通過編制虛假財務信息以侵害其他股東的利益。
(3)關于流通股。我國的證券市場因發展時間較短,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主要分散在許多社會股東之間,廣大的社會投資者還以博取差價,賺取短線利潤為主,對公司長期發展并不關心。對股東大會既沒有興趣,也不愿意耗時耗力去參加只能當聽眾的股東大會。
1.1.2 股權集中度方面
股權適度集中能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利益趨同效應,使控股股東和中小股東的利益趨于一致,有利于公司治理效率和經營業績的提升。但是,股權過度集中將產生利益侵占效應,尤其是當大股東缺位和市場缺乏有效的監控機制時,更容易發生大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的行為。因此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越大說明其大股東基本上控制了上市公司的投票權,該指標與財務報告舞弊的可能性正相關。
根據以上的分析提出假設:
假設H1 第一大股東為非國有股時上市公司較少可能發生財務報告舞弊。
假設H2 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和與財務報告舞弊的可能性正相關。
(1)代理成本是現代企業不可避免的問題之一,相對于大的企業而言,規模較小的企業可以控制的資源較少,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就小,公司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面臨的融資壓力大,發生財務突變的可能性較大,很容易導致經營失敗的危險,為了營造經理帝國和增加自身的財富,其高管人員就有一種基于舞弊的內在沖動;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抵御風險能力較強,資金籌集途徑也較為多樣,大規模企業更傾向于放棄這一動因。另一方面,規模小的企業股權比較容易集中,更易為內部控制人控制,公司治理結構失衡,內部控制薄弱,舞弊的機會就比較大。
(2)高科技企業一般具有高成長性,市場風險和經營風險比較高。當企業效益不好,成長速度放慢甚至倒退時,為了保持一致成長的表象以吸引風險資本,道德覺悟不高的企業可能會發生財務報告舞弊行為。
(3)對于石油、化工等受保護行業,他們可以獲得高出市場平均利潤的壟斷利潤。這些企業的高管人員缺乏舞弊的強烈動機。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3 企業規模與財務報告舞弊發生的可能性負相關。
假設H4 高科技企業易發生財務報告舞弊行為。
假設H5 受保護行業發生財務報告舞弊行為的可能性較小。
本文在上述的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選取可能識別出財務報告舞弊的指標匯總和變量的設計,具體說明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及其定義
選取樣本的舞弊行為發生在2003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共選取了77家上市公司作為舞弊樣本。同時按照1:1的原則選取與舞弊樣本行業相同和規模相當的非舞弊公司作為控制樣本。
本文采用SPSS15.0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對舞弊樣本和控制樣本的變量進行顯著性T檢驗,以期能找出顯著的財務指標。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檢驗結果
(1)舞弊樣本和控制樣本的股權結構存在著顯著差異。代表股權結構的指標有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一大股東是非國有股、股權集中度,其中第一大股東是非國有股指標在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了T檢驗,其sig值為0,與前面的假設相符,而其余指標的顯著性水平差一些。這表明當第一大股東性質為國有時,舞弊樣本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顯著高于控制樣本,又由于國有股股權所有者缺位比非國有股更嚴重,其持股比例越高,事實上的“內部人”控制越嚴重,公司發生舞弊的可能性越大;當第一大股東為非國有時,其持股比例越高,其監督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積極性也可能越高,可有效消除股東“搭便車”行為,防止“內部人”控制引起的舞弊行為的發生。因此第一大股東為非國有時,持股比例與舞弊財務報告發生顯著負相關。
(2)舞弊樣本和控制樣本的有關所在行業指標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中是否為高科行業指標的T檢驗sig值為0.547,是否為保護行業指標的T檢驗sig值為0.646。即所在行業指標都未通過T檢驗,前面的假設未得到驗證,研究的結果并未發現舞弊樣本與控制樣本的所在行業存在顯著差異。
[1] Albrecht W.S.and M.B.Romeney.Red-flagging management fraud:A validation.Advances in Accounting,1986.
[2] 葉淑林.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及其治理對策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1(04).
[3] 李若山.企業舞弊與反舞弊的國際理論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3).
[4] 劉啟亮,唐建新.學習效應、私人關系、審計任期與審計質量[J].審計研究,2009(4).
[5] 劉彬彬.審計意見變通行為模型的研究——來自滬市2005~2007年的證據[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