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華
人們對病毒性肝炎已有較深的印象,一旦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黃疸、發熱、腹部不適、乏力等癥狀和肝大、腹水等體征時,首先就會想到病毒性肝炎,有些人甚至會把甲、乙、丙、丁、戊、庚等病毒性肝炎標記物查遍,卻不知道其他肝病,甚至是一些肝外疾病,也可能會引起上述癥狀,由此造成了誤診誤治,令人惋惜。
缺血性肝炎肝臟急性缺血、缺氧導致肝細胞變性、壞死和肝功能損害,稱之為缺血性肝炎或缺氧性肝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多種原因導致的急性低血壓,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患者血清轉氨酶(ALT和AST)及乳酸脫氫酶(LDH)迅速而極顯著的升高,并隨病情好轉而迅速恢復,肝炎病毒指標全部陰性,借此可與病毒性肝炎相鑒別。
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性疾病。銅在體內蓄積,肝臟最先受累,首發癥狀為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黃疸、肝脾腫大以及發熱,易被誤診為病毒性肝炎;晚期又易被誤診為肝硬化。若能及時發現血清銅增多,血漿銅藍蛋白減少,角膜銅色素環,即可獲得診斷。
肝結核存在于其他臟器的結核桿菌經肝動脈、肝靜脈、淋巴系統、臍靜脈感染,或鄰近臟器的結核病灶直接擴散至肝臟而發病。急性粟粒性肝結核常有發熱、肝大、黃疸、肝功能異常,常被誤診為急性黃疸型肝炎;普通型肝結核患者有乏力、納差、腹脹、肝大、肝功能異常,易被誤診為慢性肝炎。通過肝穿或腹腔鏡取肝組織做病理檢查,即可明確診斷。
藥物性肝炎有多種藥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損害,如異煙肼、利福平可引發與病毒性肝炎相似的臨床表現;長期服用雙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致慢活肝;氮丙嗪、甲基睪丸素、砷銻劑、酮康唑等可致淤膽型肝炎。患者既往有用藥史,且臨床癥狀較輕,單項ALT升高,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停用傷肝藥物后癥狀逐漸好轉,ALT恢復正常。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多發生于妊娠后期。患者早期出現急性劇烈上腹痛,淀粉酶增高,類似急性胰腺炎;雖有嚴重黃疸,血清直接膽紅素增高,但尿膽紅素常陰性(此種現象也可見于急性重型肝炎);常于肝功能衰竭出現前即有嚴重出血及腎功能損害,ALT升高,但麝濁常正常。B型超聲檢查為脂肪肝波形,以助診斷。
非肝炎病毒的病毒性肝損害非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近年有上升趨勢,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EBV感染)、巨細胞病毒、柯薩奇B組病毒,其臨床表現和肝功檢查與病毒性肝炎相似。注意檢測上述病毒指標,有助于確診。
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時肝損害的原因和致病機制是多方面的,可能與甲狀腺素異常增多,分解代謝亢進和自身免疫有關。有些患者以肝損害和黃疸為首發癥狀,易被誤診為肝炎,檢測TSH、T3、T4是鑒別的重要依據。
惡性組織細胞病是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的組織細胞呈異常增生的惡性疾病,以青壯年居多,近年來有增加趨勢。當以肝臟浸潤為突出表現時,可表現為黃疸、肝功能損害、肝大、高熱等,易被誤診為肝炎。若多次多部位骨髓穿刺發現異常組織細胞,對診斷有特異價值。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SLE是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全身結締組織,呈現多臟器損害,可表現為肝大和肝功能損害,早期易被誤診為肝炎。若能找到狼瘡細胞,抗核抗體陽性,有助于診斷。
腎綜合征出血熱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由于出血熱病毒對肝細胞的直接侵犯或免疫復合物在肝組織沉積以及肝內微循環障礙、微血栓形成等,引起肝細胞破壞,導致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升高、黃疸等,酷似病毒性肝炎。若能注意該病的三大主癥(發熱、出血、腎衰)和病情的五期經過(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復期)、血或尿特異性抗原檢測陽性等特征,有助于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