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劍萍
(無錫市檔案局,江蘇無錫,214023)
無錫市檔案館珍藏有無錫普仁醫院(今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的一些舊照,照片中有一位面帶笑容、高鼻深目的外國老人,他就是普仁醫院院長李克樂博士。100多年前,美國醫學傳教士李克樂(Chude Marshal Lee)來錫創辦了普仁醫院。其后的40年間,李克樂與普仁風雨相伴,將一個僅有3名職員的簡易診所發展為當時錫城獨領風騷的正規化醫院。教育家唐文治在《美國李克樂先生紀念碑》碑文中寫道:“若夫異邦之士,來中國創醫院,德澤普及四方者,則惟李博士為最。”
1906年3月,年輕的醫學傳教士李克樂攜新婚不久的妻子史曼麗,飄洋過海踏上了中國的土地,這個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國度成為其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一站,并在此度過了近40年的時光。李克樂,生于1882年6月,為美國佛吉尼亞州夏樂滋費爾人。1900年進入美國佛吉尼亞大學醫學院攻讀,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05年畢業后在美國芝加哥海軍醫院實習。李克樂來華是受美國圣公會的派遣,目的是在無錫創辦醫院。早前無錫圣公會會長慕高文想通過開辦醫院來輔助傳教,于1903年在無錫孤老院巷的三間平屋內開設了一個門診所,請上海圣約翰大學醫學院畢業生但以理醫師主持。由于就診人數很少,收入不多,但以理醫師于1906年初辭職去滬開業。于是慕高文會長請求上海教區派人來錫,李克樂正是由郭斐蔚主教指派來錫創辦醫院的。李克樂來到中國后的第一年,被安排至蘇州華語學校學習中文,一年之后即1907年3月李抵達無錫。

1947年,原普仁醫院院長、美國圣公會傳教士、醫學博士李克樂及其夫人

1930年左右的普仁醫院大門
李克樂初來無錫,人生地疏,為了便于工作,他盡量與當地士紳接觸,其中他與楊維翰最為熟悉。楊維翰是蘇州博習醫院的首屆畢業生,1890年就在無錫南門外黃坭絳開業,為無錫僅有的一名設立私人診所的西醫。由于楊是監理公會教友,又在無錫行醫多年,所以與當地士紳及教會人士相當熟悉,也頗有影響力,為此,李克樂經常向其請教。李克樂通過楊的介紹,結識了施亦臨和曾芝珊。施是楊在博習醫院學習時的同窗好友;曾為楊的學生,在楊的診所內任藥劑員。施與曾其后就成為普仁醫院最早的職員。
李克樂一面積極籌備新診所,一面經錫城舉人俞仲還介紹,在百歲坊巷租賃一間舊屋,用紅汞治療外癥和用灌腸的方法急救吞服生鴉片的自殺病人,因療效顯著,一時哄動全城。通過教會撥款,李克樂在二下塘、南市橋周圍又租得土地1.625畝,興建門診部。1908年初春門診部落成,3月16日舉行開業典禮,郭斐蔚主教特地從上海趕來參加,無錫、金匱兩縣的縣知事及錫地名流均蒞臨祝賀。新門診部的英文名為St Andrew’s Dispensary(圣安德烈診所),中文名稱為普仁診所,后改診所為醫院。圣安德烈為耶穌最初的門徒,用以命名,表示診所是無錫圣公會的第一家。
開業之初,門診部為一所三開間的平屋,正中一間是藥房,兩旁是男女候診室及診察室。女診察室后面一小間是手術室和換藥室,男診察室后面一小間是注射室,大門口的傳達室又作掛號室。手術室設備簡陋,僅做些小手術。當時門診部僅有李克樂、施亦臨、曾芝珊3名職員,李與施為醫師,曾做藥劑員。由于沒有護士,所以打針、換藥都是由醫師親自動手。門診分設特號、大號、小號3種。特號由李克樂診治,收號金1元;上午大號門診,由中國醫師診治,收號金2角;下午小號門診,僅收號金50文。出診常由李克樂和施亦臨同去,城內收出診費6元,下鄉出診則乘船,出診費視路程之遠近而定。平常鄉間病人來就診,都是乘了小船,停泊在門前河邊,比較方便,但遠道來的重病人,因無病房,頗感不便。于是當年夏天,在沿街的舊民房內設置病床5張,開始收治住院病人,至1911年已有病床20張。
普仁醫院作為當時無錫唯一的醫院,其業務量相當繁重,每年平均診治病員數多達2萬余人次,無論是醫療人員、醫療設備還是病房都極其短缺。李克樂院長除處理全院行政事務外,還要查病房、做手術、接產、看特號門診和出診。施亦臨醫師除看門診及陪同李克樂出診外,兼管病人進出院收費及購置、修繕等雜務。曾芝珊除配方、發藥外,兼任出納工作。此外水電也是當時的一大問題,其時電燈廠的供電時間為傍晚6時起至半夜1時止,白天無電,醫療業務上頗感不便。用水人依靠土井和河水,不合衛生要求。
在此艱難的條件下,李克樂克服種種困難,逐步發展醫院的各項事務。1912年,圣公會募得美國教徒捐款,為醫院建造新病房。院方邀請上海圣約翰大學的畢克先生設計督造,至1913年建成,為當時無錫最新穎的建筑。新病房是一座二層樓房,設有四間普通病室及四間特別病室,共有床位60張。樓上為普仁女醫院,設女病房、產科室、護理室及女管理員宿舍;樓下為男病房、手術室、辦公室。新病房建成后,醫院業務開始趨于正規化,女護理人員增至4人,專做女病房的護理工作,男病房內仍由男看護員做換藥、打針、發藥等工作。新設的手術室環境較前大有改善,從而能在潔凈的環境中施行手術,建成一年內共施行了200多次手術。病人住院也不需自帶被褥,住院期間一律穿病員服。在此后的十幾年間,醫院進入一個發展時期,醫務人員逐漸增加、配備齊全。為解決護理人員緊缺的問題,醫院于1918年創辦護士學校,李克樂亦多方聘請各科醫師。醫院的各種設施及器械設備也日趨完善,新病房后面又建造了手術室、X光室、木工間和打水馬達間,通過開鑿自流井、建造水塔解決了醫院的清潔用水問題,手術室和病房設置暖氣設備,醫療條件得以改善。
1927年5月,北伐革命軍抵達無錫,醫院被軍隊借用,院務停頓,李克樂等撤退去上海,醫院的重要器材也運去上海保存。直至1928年2月,軍隊撤離醫院,李克樂等才返回醫院,將醫院修繕一新,恢復業務。1930年,醫院利用積余經費,翻造醫院門面,建造一座三開間二層樓房供門診使用。門診開始分科診治,設內、外、婦產、眼、五官、泌尿等科。1931年夏,醫院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翻造,醫院面貌大為改觀。
1932年春,新三層病房竣工,正值建院25周年紀念日,醫院舉行隆重的慶?;顒樱a邑社會名流及富商大賈都應邀出席,無錫圣公會會長亦蒞臨賀喜,上海教區主教還派一些外籍人士到錫參加。李克樂藉此良機,向紳商及廠家募捐經費,購置新病房內的設備。新病房的一樓為外科包房間,二樓為內科包房間,三樓為護士學校教室及見習室。為感謝捐款者,特在新病房門口訂立銅牌,以志紀念。新病房建成后,醫院床位擴至115張。由此,醫院在規模、人員配備以及業務方面均得到很大發展。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0月,錫城屢遭日機轟炸。有一枚炸彈落入醫院,幸未爆炸。醫院無法繼續開展工作,即宣布解散,關門停業,僅李克樂留守,不久受令離院赴滬。1938年秋,李克樂返錫,8月恢復門診,由李獨自應診。復業不久醫務人員陸續返院工作,至1940年醫院工作恢復戰前水平,門診人次多達3萬多。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美交戰,因普仁醫院為美國財產,受日軍憲兵管理,派兵駐守,李克樂行動受到限制。唐文治所寫紀念碑文中亦有提及,“博士為敵拘禁于其宅內,歷四月余”。
1942年4月,李克樂被日軍押送去滬,6月乘交換僑民的“康脫丸蒂”號郵輪返美。被迫返美實屬無奈,也是李克樂離開無錫時間最長的一次,達5年之久。30多年來,李克樂與普仁醫院共歷風雨,普仁在其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作為一名醫者,李克樂對待醫療工作一絲不茍,用其精湛醫術救死扶傷。每天早晨7時查房,他身穿工作服,戴上口罩、帽子,準時來院,率領醫務人員查房,從不遲到。一進病室便把香煙丟在門外,從不在內吸煙,亦不準其他人在病房內吸煙。對每個病員,除仔細聽取病區醫生匯報外,都要親自檢查,從不輕易放過。周一上午是他的門診時間,李克樂總是準時上門診,從不晚點。李單獨應診,門診限額十號,但遇有遠道來的或是重危病人,均予以特殊照顧,門診不結束不下班。下午午睡后,他亦經常去院區看重危病人,晚上或其他時間,如有重危病人,隨請隨到,甚至深更半夜亦親自來院搶救病人或施行手術。李克樂在醫術上精益求精,內、外、婦產、小兒各科他均能診治,還聘請滬、錫名醫為顧問,如上海廣仁醫院婦產科主任傅樂登(美籍),同仁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鄧樂普(美籍),兒科專家周倫等。如遇特殊病人或手術,請他們前來會診或協助手術。

李克樂對待病員一視同仁,常懷仁愛之心,是一位品德高尚的醫者,甚至被尊稱為“李仙人”。不論頭等、二等或是三等病房的病員,不論豪門、士紳或貧苦平民,李克樂均親自檢查,親自搶救,必要時親自上臺手術,不分晝夜。李克樂能說一口流利的無錫話,亦懂得常州、宜興、蘇州、江陰等地的民間方言。他經常獨自深入病房與病人接觸交流,不論城里人還是鄉下人。抗戰全面爆發后時局動蕩,物價飛漲,來院治病的人負擔醫藥費都有困難,經院長或科主任批準,可部分或全部免除。據1940年醫院年報,全年免費病人占12.4%。為了保證醫院收支平衡,李克樂院長也頗費苦心,幸賴美國紅十字會、美國援華救濟會、扶輪社等組織的捐助才勉強維持。
作為院長,李克樂對工作人員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對工作上的缺點決不輕易放過,但從不厲聲斥責,只是直言相告,坦率地指出缺點,分析原因及今后如何防止和努力。他督促醫務人員認真學習、鉆研業務。經常同醫務人員尤其是高級醫務人員拉家常,促膝談心,親如家人,逢節日還邀請高級醫務人員到他家作客,用茶點或冰淇淋熱情招待。醫務人員及家屬患病,所有醫藥費用一律免收。李克樂與醫院職工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被日本人押送赴滬時,大家夾道相送,甚至流下眼淚。
1947年1月,李克樂攜夫人由美來錫復任院長。10月間,其妻突發心絞痛,李克樂即向上海教區主教羅培德遞呈申請報告,決定返美。臨走之前,李克樂邀請醫院的主要醫師、護士在他的住宅內舉行茶話會,并和全院職工一起攝影留念。李克樂與普仁醫院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離開之前還想為醫院做些事情,于是就利用個人存在上海圣公會會計處的2000美金,資助醫院的三名醫師赴美進修。10月20日,醫院召開歡送大會,無錫縣縣長授予李克樂為無錫榮譽公民。23日,副院長及全體醫師護士等聚集在火車站,歡送李克樂夫婦離錫返美。1950年,李克樂在美國逝世,終年68歲。
2008年3月28日,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原普仁醫院)舉行建院100周年慶典,李克樂之孫理查德·李應邀出席。理查德在慶典儀式致辭中說:“作為李克樂博士的孫輩,我們的成長充滿了深刻的烙印,從李克樂博士和在無錫長大的我父母那里聽到了很多無錫和無錫人民的故事,這些記憶都深深地植入我們心中。李克樂夫婦在1906年到達上海,那是一個動蕩年代,大部分故事都是關于我們家族在各地生活的情況,有歡樂的,有悲傷的,有令人興奮的,很多往事承載著悠久的中國文化。往事的描述中有兩個不變的主題,第一是你們的醫院從1908年時的小型診所發展為現在著名的醫療中心,第二是李克樂博士對中國人民永遠的崇敬之情。孩提時代我聽過許多李克樂博士為資金、設備和醫院用地而奮斗的故事,那時總是需要培訓更多的護士,每一點改善都會為病人帶來更好的治療。如果今天李克樂博士能站在各位前,毫無疑問他會用熟練的中文向無數為中國醫療事業付出艱辛努力的同仁們表達無限的感激。這種感激的表述是他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的深深敬意,他十分佩服中國人民忍耐、刻苦和為事業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李克樂博士創辦普仁醫院距今已有100多年,雖時過境遷,然而李克樂與普仁這段深厚的淵源已載入史冊,其善行亦為世人所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