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ZHANG Hai-feng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婁底 417000)
(Loud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oudi 417000,China)
現在市場上的有關藝術設計課程的教材種類比較多,但大多數教材的內容都是專業通用類的內容。在名目繁多的教材中,大多只是互相借鑒,真正有創新有個性特點的教材比較罕見。教學內容也往往是一套標準化的流程,這種課程很難體現不同專業的“個性”需求。針對這一現象,就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和增補,刪減一些過于專業,理論性很強的內容,增加一些個性化的內容。像一些平面設計專業的實際教學中,三大構成教學的每個知識點都要為平面專業服務,教學內容應為后期平面專業教學服務,以體現出它的實用價值。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關注“構成”原理本身,而要考慮構成學原理如何與平面設計相結合的問題,更要考慮這些構成學原理將會對未來的專業課程產生怎樣的滲透作用,可以針對性的分析三大構成在平面設計的各個方面的應用,如包裝設計、標志設計、廣告設計、網頁設計。
藝術設計教學內容的創新與變革十分重要,教學內容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藝術設計能力的最基礎陣地,也是學生進入藝術設計領域的基本功,優秀的藝術設計教材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知識資料,還可以拓展學生的藝術思維探索能力,豐富教學模式。
從課程體系角度來說,建立與后續設計專業課程的密切聯系,既是“三大構成”教學的立足點,也是“三大構成”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對原理的模仿式實踐層面,需調整好模仿與創造之間的關系,注重創新意識與設計能力的培養,挖掘藝術設計潛力,自然過渡到設計專業課程。因此,“三大構成”教學最關鍵的是要建立與后續專業課密切聯系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的更新至關重要,因為教學理念指引教學模式變革的方向,這就要求藝術設計教學領域的教師要不斷更新專業教學理念。
“構成”的重點在于“造形”。它是引導學生通過有效的方法,在設計造型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組織與創造,在反復的創作經驗中積累創造力,也就是說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三大構成”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除了講解基本知識外,還要給學生提供探索、表現的空間,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高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這就要求在進行“三大構成”的課程設計時,善于將構成原理的講授過渡到主題構成的訓練,進一步提升到平面設計作品的分析與運用上,要善于利用課題設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進而上升為創造力。如在講平面構成的表現形式時,在詮釋構成形式理論知識與布置相應的構成訓練后,更要具體分析這些原理在平面廣告、包裝設計等設計實踐中怎樣實現個性化的運用。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清楚這些構成形式在專業設計中的具體用途,強化課程學習目的。
3.1 專業技能 平面構成強調構成要素及構成法則的理解與應用,強調原理與案例相結合的講解,循序漸進,就每一個知識點做針對性的強化訓練,重在指導應用,逐步提高學生的打散、重構能力;色彩構成致力于認知色彩、聯想色彩、組合色彩、表達色彩,來啟迪色彩設計靈感,提高駕馭色彩的能力。教學過程側重色彩創造性思維的開拓,從色彩基礎理論和形式美感入手,導入專業主題設計,提高學生色彩審美、準確表達色彩的能力;立體構成旨在訓練空間構成能力,要求學生對立體形態進行解構、重組,創造出新形態,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動手創造能力,為后續的二維、三維結合轉化、空間造型、包裝結構設計方面打下基礎。通過現代視覺傳達藝術的基礎理論——三大構成體系的學習,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各種構成形式,完成二維空間內的元素布置、二維平面形象到三維空間形態的轉化設計,并針對不同的設計課題能創造性的應用,解決不同的設計元素構成難題,能在綜合考慮材料及實施工藝的基礎上合理運用色彩,融會貫通地運用于廣告設計、包裝設計、書籍裝幀設計、VI 設計、空間展示設計等領域。
3.2 方法能力 要使學生從第一學期的設計構成基礎課程開始就找到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其具備較強的收集信息、整合信息能力,分析判斷能力,邏輯分析能力,能夠突破創新,從某種構成規律中找出共性,舉一反三,以理論為支撐,指導實踐,積累創作經驗,并能把三大構成的各種理論知識串聯起來,靈活運用于各種設計實踐。
3.3 職業素質 要求學生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積累團隊合作的經驗,提高人際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在自我發展的同時,能組織協調好各種關系,適應各種人際環境,促進集體的良性循環。此外,要有繼續學習的能力,能自主學習新知識、新技能,能吃苦耐勞,用良好的心態克服工作中的種種困難。
隨著電腦的普及,信息技術的日益實用化,科學技術不斷推動著教學手段的進步,信息化教學,數據教學已經逐漸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計算機信息數據輔助設計已廣泛應用于課程設計,遺憾的是高校現階段的“三大構成”教學尚未與相關信息技術優化結合,技術滯后。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繪畫功底固然是他們必不可少的基礎技能,但針對目前高職學生基礎薄弱的實際,“三大構成”的教學不要過分糾結于傳統的那種“功底”,要鼓勵學生善于運用更加有效的表現手段去完成課題任務,但是也不完全拋棄手繪。可以先用手繪構思畫草圖,用電腦制作成品,這樣既發揮了現代化設計手段的優勢,又沒有丟掉傳統的功底,還能縮短了手工制作的時間,提高了作品的精細化程度,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學生因手繪基礎差而對實踐產生厭倦甚至恐懼感,失去對構成課程學習的熱情,進而可能對這個專業的學習失去信心。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豐富了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模式,而且如果運用得好還可以大大提高實際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本文從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與后續專業課密切聯系的教學核心、多重教學目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四方面為設計構成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思路,這幾個方面幾乎包含了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的全部內容,相信會對藝術設計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在當前我國高校轉型變革的時期,提高高校教育質量也是提升學校競爭力的有力途徑,在藝術設計專業領域,希望能在發揮三大構成基礎課的作用的同時,更能讓課程與后續的專業課程相連接,為培養一個出色的設計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1]陳群,劉朝輝.淺析藝術設計教學中三大構成課程的困境[J].教育與職業,(687).
[2]劉文良.“三大構成”教學的困境與超越[J].現代教育科學,2012(04).
[3]呂煥琴.藝術設計專業中三大構成課程的教學思考[J].時代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