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賢輝LUO Xian-hui
(合院建筑設計咨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050)
(Quadrangle and Associates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sulting(Shanghai)Co.Ltd.,Shanghai 200050,China)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們在工作生活之余都希望能遠離城市嘈雜,感受自然美景從而減輕工作生活的壓力。鄉村旅游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城鎮居民回歸自然的愿望。通過適當的旅游活動,能夠使得鄉村優美而獨特遺產資源為旅游者所認知,而旅游者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令鄉村獨特淳樸風俗文化和深厚資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得到了物質基礎保障,從而也為其進一步保護提供了條件。鄉村旅游項目往往是以區域內的客群為對象,以下便以婺源王家洲旅游項目為例,探討基于遺產資源整合利用的區域型鄉村商旅度假地規劃。
1.1 轉變以自我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的傳統分析思路 婺源縣地處江西省上饒市境內,周邊與安徽、浙江接壤。以婺源為中心300公里范圍區域之內的風景資源進行分析:婺源雖有青山秀水但卻不及周邊的黃山、三清山、龍虎山、廬山、武夷山更有特色;其包含多個百年徽派建筑村落群,但婺源周邊也有像宏村、西遞、景德鎮、南昌、諸葛八卦村等文化厚重的歷史文化名城及古鎮古村;婺源自然生態資源豐富,其東西方向卻分別是美麗富饒千島湖與鄱陽湖這樣的魚米之鄉。婺源外圍這些風景資源都具有強大的目的地優勢。整個婺源看似處于各大著名風景名勝及人文景觀資源之中心位置,但實際上的情況卻是其地理特征決定了婺源扮演著周邊知名風景名勝區以及歷史文化名城邊緣的補充。(圖1)

圖1 婺源處于各個知名風景名勝區以及歷史文化名城的邊緣
如何在周邊各大旅游景區激烈競爭之下突出重圍,是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還是集中資源優勢,奪取制高點。這需要對周邊風景區和文化旅游市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做深入的了解。
此外,借由在建中的京福高鐵婺源站的建設、以及在建中的滬昆高鐵,將帶來更多的長三角與西南客群,提升婺源的旅游影響力。(圖2)只有大區域的旅游影響力提上去,區域內的旅游產品才有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優良土壤。
1.2 從婺源印象到項目基地分析 婺源四季皆可游,旅游最佳季節是春季。以縣城向北為發散,縣域內分布有多個歷史風貌保存良好的徽派古村落以及與自然風景相映成輝的農耕文化遺產——梯田、茶園等。整個婺源縣核心競爭力在于:歷史風貌完整與深厚的人文積淀,婺源未來的發展要依靠遺產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加強保護婺源整體風貌完整性與人文名俗原真性,在不破壞文化景觀原真性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婺源優勢與獨特資源發展新興項目。強調體驗式旅游活動的規劃,并通過旅游體驗進一步宣傳當地自然人文遺產資源,令其在當下與未來可持續地散發生命力。
婺源王家洲旅游項目基地位于婺源縣城沿星江河向南3公里處的王家洲,省道S201婺源縣城至德興及德景高速從旁經過。項目規劃范圍1299畝,項目的南西北三面環水,東部與山脈接壤,具有獨特的微氣候條件。(圖3)基地整體為小丘陵地形,地形條件豐富多樣,自然植被保持良好。西面有橋與外部連接,具備風景旅游要素。但該項目僅僅依靠風景資源還是不足以吸引更廣泛的客群,實質上還是要拉開其與周邊風景區的差異。差異決定價值,婺源景點資源和遺產資源眾多但分布較散,如何能將鄉土遺產資源重新認識并整合,取婺源精彩歸結為精華一點使旅游者感受一站式的體驗,是該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

圖3 婺源縣境內重要景區分布及項目基地位置
1.3 上位規劃背景:穩步提升,旗幟鮮明 婺源內的區域型旅游規劃需在國家、省、市、縣四級規劃統籌中深化,立足自身環境與文化,發揮地方特色,發展新興優勢。核心目標:突出“最美鄉村”品牌,穩步建設生態城鎮綠色鄉村。打造會議、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揚長避短,警惕風景旅游的趨同性。
1.3.1 國家級規劃 國務院批復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2009-2015遠景至2020》指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規劃中明確:“率先在欠發達地區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社會管理、社會服務、應急處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創建生態城鎮、綠色鄉村取得明顯成效,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1.3.2 省級規劃 江西省旅游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指出:充分利用江西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積極開發鄉村觀光休閑游、鄉村生活體驗游、鄉村民俗風情游、鄉村文化互動游等系列產品,展示江西獨具魅力的古村古鎮和鄉村風情。
1.3.3 市級規劃 上饒市旅游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婺源旅游圈是以公路為依托的旅游空間圈狀布局形態,通過近十年的發展,婺源縣已經成為‘中國最美麗鄉村’的代名詞,旅游各要素發育齊全,結構合理,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其向會議、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提升的條件已經具備。”
1.3.4 縣級規劃 婺源縣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根據婺源的區位和交通,設計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
①突出一軸串二環;
②突出縣城的旅游集散地和山水景觀型旅游城市的定位;
③突出服務區的建設,以服務區完善旅游服務設施;
④突出最美鄉村八大要素并以其為主題,整合新老產品。”
2.1 景觀資源利用方面 基地內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5%,基地內部山脈起伏,高低落差達百米,北西南面由星江河所環繞。坡度25%以下用地接近地基面積的50%。如此好的自然景觀資源和開發條件,必須在控制要求之下制定中長期建設規劃,有序開發。
2.2 民居村落遺產方面 婺源民居村落是徽派建筑群的代表之一,徽派古建三絕—祠堂、牌坊、民居。徽派三雕—磚雕、木雕、石雕徽。徽派建筑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墻、小青瓦最有特色。在本旅游區規劃建設中需以山水為主脈,隨形就勢因地制宜的體現徽派建筑突出特點。服務性建筑的建設,需完整體現婺源傳統居住特色。
2.3 飲食文化遺產方面 婺源鄉村飲食傳統悠久、特色厚重并承襲了徽菜的傳統。以婺源本土菜系粉蒸、清蒸和糊菜為專長,主要名菜有:粉蒸肉、糊豆腐、清蒸荷包紅魚等,此外婺源民間小吃還有清明粿、氣糕、糯米子糕等特色。在傳統飲食基礎上研發具備現代高端餐飲的服務產業向上游延展飲食產業。
2.4 民俗文化遺產方面 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要從以往的走馬觀花式的旅游策劃向創新發展體驗式的旅游活動轉變。結合景區建設為婺源抬閣,儺舞,茶道等名俗文化遺產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和場景氛圍。
2.5 地域特產遺產方面 結合休養功能,深度開發婺源的綠、紅、黑、白四大特產資源。研發區別于婺源傳統景區特產的衍生產品及服務。
2.6 文教資源利用方面 徽文化自古注重教育,培養子弟讀書,婺源博物館有館藏文物萬余件。利用以上資源吸引學術活動及體育賽事的舉辦,如畫家論壇、美術展、騎行體驗等。結合科教保護、寫生基地建設區域教育研究與推介中心豐富旅游知識和旅游體驗。
3.1 發揮資源優勢,利用機會 依托區位交通優勢重點打造由觀光向休閑度假型的轉變,對接市場的發展需求,對已有旅游產品進行提升。集中優勢發展特有項目,深入挖掘文化內涵,開發具有吸引力的文化體驗及過夜經濟延伸的旅游產品。依托區內的生態資源和山林、灘涂、河流環境,發展特色生態旅游,實現產品多元化。借助政府的大力支持完善景區內旅游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
3.2 利用優勢互補,分期開發 加強區域間優勢(鄰近周邊)旅游產品的互補性組合的推廣,以保護為主。注重景觀的保護與營造,強化生態資源的延續性,控制旅游區的開發時序和開發力度。
4.1 因原生態而需精致,以精致服務和小眾群體創造大價值 項目定位以高端度假商務健康游為主。依托自然資源和會展商務產業基礎,為商務人士安排休閑鄉村旅游的同時提供高端健康管理服務。開發諸如度假別墅、企業會所、研究機構等。面向人群為:商務人士、企業白領、機關工作人員、研究人員等。
4.2 發展體驗式的旅游度假模式 針對雙休日節假日,利用場地得天獨厚山水地形條件為運動愛好者、家庭團體出游者提供生態體驗、探險運動等體驗式的度假旅游產品。面向人群為:大眾游客、師生團體、驢友、運動愛好者等。面向特需人群,通過整合遺產資源,結合原生態自然環境及鄉土特產,開發利用醫療價格勢差、推出極具傳統情調的療養環境進行差異競爭,吸引海外旅游者、特需人群以及病患前往治療和康復度假。面向人群為:學術研究機構、特需人群、老年人。
傳統過路式旅游景區開發四季冷熱不均,整合資源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強調穩定波峰,提升波谷。節事時序化和功能復合是較常使用的手段,節慶活動的調節使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多重功能覆蓋較大客源。(圖4)通過商務健康游、療養度假游和動感體驗游三大驅動形成區域型鄉村商旅度假地的品牌(圖5)。


圖5 本項目三大旅游驅動
筆者認為:在鄉村旅游項目的規劃中需避免不顧環境承載力和鄉土文化氛圍盲目舉辦大型展演活動、引入城市化嘈雜酒吧街來吸引客群等措施。更要避免以自我為中心利用鄉土文化遺產的炒作招攬客群。在旅游項目規劃中時刻警惕外來拜金文化對鄉村質樸文化的侵蝕而導致旅游與遺產保護的不可持續發展。了解項目自身所獨有的自然風景資源和獨特文化遺產資源,在維持其原真性的基礎上合理的開發整合利用。自然、真實、原生態的旅游產品才是提供給旅游者的最好旅游享受。
[1]國家發展改革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2009.
[2]江西省旅游局.江西省旅游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2006.
[3]上饒市旅游局.上饒市旅游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2011.
[4]上海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婺源縣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2004.
[5]嚴國泰.風景名勝區遺產資源利用系統規劃研究[J].中國園林,2007,(4):9-12.
[6]阮儀三,嚴國泰.歷史名城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旅游發展[J].中國園林,2003,27(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