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賢YANG Kang-xian
(云南經濟管理職業學院,昆明 650106)
(Yunnan College of Business Management,Kunming 650106,China)
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到黨的十八大,黨中央將推進社會主義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略一并進行了全面的部署。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對國家經濟、社會和民族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強國的建設離不開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強有力的支撐。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實踐中55 個少數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淵源久遠,是世界文化和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化對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民族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文化消亡意味著民族消失。要保持民族的多樣性,必須保證民族文化多樣性。只有少數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才能不斷使少數民族文化和漢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促進文化的共同繁榮和發展,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設奠定思想文化基礎。
早在20 世紀80 年代,我國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費孝通先生就提出了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思想,其中“‘一體’指的是中華民族這一實體,‘多元’是指中國境內的56 個民族,這是大格局”。[1]在此基礎上,我國民族理論教育家滕星教授進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多元一體化教育”理論,并指出“無論主體民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傳統文化,多元一體化教育是未來民族教育的必然走向。多元一體化教育的目的是繼承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加強各民族間的交流;促進民族大家庭在經濟上共同發展、在文化上共同繁榮,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與和睦相處,最終實現民族大團結。”[2]兩位學者都重視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只有民族文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能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形成,才能促進文化不斷向前發展并展現魅力,體現民族。所以,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就是促進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維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重要舉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文化作為上層建筑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所以,目前各個國家充分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將它作為一種軟實力,并且在文化上下功夫來提高國家的競爭力。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主張,這不僅是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單指經濟、軍事和科技的復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復興。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文化系統,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反復的篩選、不斷的檢驗而保留下來的。各個少數民族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比如少數民族的宗教文化中有很多關于和諧、以人為本的思想;飲食文化、建筑文化、各類民俗當中都有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效力的地方。
當前,各少數民族地區利用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地理位置、風俗習慣興起的民俗、民族風情的旅游,不僅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少數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示了民族文化,讓大家看到了中華文化獨特的魅力。因此,我們需要將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不斷傳承,促進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吹響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促進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角。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是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涵。
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不僅指主流民族優秀文化的大繁榮和大發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對中華各少數民族的文化進行梳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優秀的民族文化加以傳承和保護,發揮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與漢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正是由于異彩紛呈的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長期交流、碰撞,中華文化才愈發呈現出氣象萬千的迷人魅力。因此,在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將少數民族文化納入國家文化強國戰略進行統籌謀劃、整體布局、尊重差異顯得尤其重要。在整個過程中,實現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的統一,在動態中促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文化強國的建設。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也勢必會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承,文化的繁榮在于發展。只有在不斷的發展中,少數民族文化的活力才能體現出來。相對于變化發展的世界,停滯意味著文化失去了活力。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進程推動了各民族地區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在不斷奮斗。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部分少數民族因為長期的貧困而喪失了對民族文化的信心,導致許多民族文化出現了加劇流失的危機。這種危機可能使少數民族歷經數千年積累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在一段時間后大部分的消失。
因此,在少數民族文化面臨危機的時候,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顯得尤其重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關于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部署為少數民族地區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帶來了新的契機。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地區應該對自己的民族文化進行梳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承和發展民族獨有的語言、服飾、技藝、文學藝術的精品力作。
總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連接著民族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在文化強國的建設中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費孝通.中華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21.
[2]張詩亞.祭壇與講壇——西部民族宗教教育比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90.
[3]楊福泉.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新論[J].云南社會科學,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