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ZHANG Xia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財金系,北京 100102)
(Department of Finance,Beijing Youthpolitics College,Beijing 100102,China)
面對全球嚴重的環境惡化問題,一個最現實的做法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溫室氣體會破壞臭氧層,形成溫室效應,提高地球溫度。地球溫度升高將使海平面升高,減少人類的生存空間。此外還會改變物種結構,對人類的生存形成潛在威脅。
其實,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早已有之,比較常見的有政府直接管制和政府征收“庇古稅”。1975 年,美國環境保護署首次允許公司買賣污染信用證,率先建立了可交易的污染物排放市場。這些措施為后來由《京都議定書》確立起來的以交易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排放權為主的國際碳交易市場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排放問題在經濟學中被稱為負外部性問題,意思是產生這些有害氣體的主體雖然給周圍的人帶來了危害,但卻沒有支付任何補償。由于產生有害氣體的主體多為生產企業,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負外部性使他們的生產成本小于社會成本,這使企業自己選擇的產量必然大于社會最優產量,從而使產生的污染氣體數量大于社會所能接收的最大數量,這就加速了溫室效應的形成,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校正負外部性,或者說,如何讓企業為過去無償排放的有害氣體付出應有的代價,這樣會提高這些企業生產成本,激勵他們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
校正負外部性傳統上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來實現。一種是由政府直接管制,即規定企業的排污量。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力度大,實施速度快,缺點是不管各企業排污能力的差異,采用統一標準,這會增加排污的社會成本,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另一種是政府征收“庇古稅”,即企業可以自行選擇排污量,但是每排出一單位的污染物,就要依法納稅。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企業可以自主選擇污染量,如果單位減排成本小于污染稅稅率,則選擇減排,反之則選擇排污,這時社會的排污總成本比直接管制時低。缺點是污染稅稅率由政府制定的,難以準確反映排污權的稀缺程度。
面對政府解決外部性問題的局限性,英國經濟學家科斯運用可交易產權的概念,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組,為解決外部性問題帶來了新的思路。
科斯認為,如果把排污權視為一種歸屬明確的權利,則可以通過在自由市場上對這一權利進行交易而使社會的排污成本降為最低。排污成本低于排污權市場價格的企業會把權利出售給排污成本高于排污權價格的企業,這樣,在保持排污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排污成本高的企業會多排污,而排污成本低的企業會少排污。
科斯的新思路從理論上講是一種飛躍,它使市場機制的作用延伸至在外部性領域,如果運用得當,它將成為校正負外部性的最好方法,因為依靠市場收集信息是最快,最準確和最節約的。此外,市場機制還可以激勵企業開發成本最低廉、技術最先進的方法來減少污染,使資源配置達到動態優化。
美國的可交易污染市場以及當前的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形成和運行所依據的理論正是科斯定理,這是環境污染等領域的經濟理論探索在低碳經濟實踐中的重要運用,所以,可以明確地說,科斯定理就是形成碳交易市場的主要經濟理論基礎。
科斯第一定理認為,只要交易成本為零,那么最初的產權分配將不會影響資源的最優配置。也就是說,如果市場交易成本為零,權利的初始安排向新的安排轉變就不存在代價和阻力,那么,即使初始安排是不合理的,市場機制也會無代價地改變這種安排,將資源配置到需要的領域中。
現實世界中,交易成本是不可能為零的,可見,科斯第一定理不是科斯最終要表達的意思,由它導出的科斯第二定理才是真正的目的。科斯第二定理認為,當交易成本為正時,產權的初始界定會對經濟效率產生影響。這是因為,當交易成本大于零時,產權的初始分配狀態不能無成本的向最優狀態轉變,而權利的調整只有在引起的利益大于交易成本時才會發生,所以,最初的產權界定是否合理將直接關系到能否通過產權交易來實現資源配置最優。
科斯定理證明了市場機制在解決外部性問題中的可行性和優越性,同時也指出了要實現產權的有效交易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①產權要明晰。這是保證交易能夠實現的先決條件。能夠在市場中交易的物品必須是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共有資源是無法利用市場機制進行有效配置的,而成為私人物品的關鍵就是被賦予法定的產權。
②交易成本足夠小。要使有利可圖的交易能夠進行,必須要使交易所帶來的利益大于交易成本,所以,減少相關產權交易的成本是保證市場機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
③初始權利的大小和分配要適當。在存在交易成本的前提下,權利的最初分配尤其重要,當初始權利分配不恰當,且交易成本又高到阻止有效率的交易發生時,經濟就不可能達到本來有可能達到的最優狀態。
與此相適應,要保證碳交易市場有效地運行,也必須要解決好以下問題。
①必須確定每年全球可接受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排放量的大小應當按照經濟利益原則來進行測算。從理論上講,這個均衡點可以運用邊際分析法來確定:每增加一單位的產量,邊際收益是該產量所帶來的消費滿足或投資收益,邊際成本是所花費的稀缺資源,這里面必須包括所破壞的環境資源。當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社會總福利達到最大,此時的產量就是最優產量,而由這些產量形成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排放量就是可接受的適當的排放量。
在實踐中,從《京都議定書》到“巴厘島路線圖”再到哥本哈根會議,主要議題都是確定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可見目前各國對此難以達得共識,有待今后進一步探索。
②必須確定碳排放量的初次分配方案。根據“波斯納定理”,權利應賦予那些最珍視它們的人,在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問題上,最珍視這種權利的應當是那些排污成本相對較高的國家或企業,所以理論上應把權利分配給這些國家。
在實踐中,這其實是一個各國討價還價的結果。雖然已經有一些經濟學家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研究模型,但最后如何評價和實施,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來實踐。
③必須探索出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權交易成本的方法。科斯定理已經證明如果存在交易成本,就必須對產權進行有效的初次安排,才能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
在實踐中,應當從制度安排,規則銜接等角度入手,盡量減少不同系統之間進行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的難度;此外,對產權進行清晰的界定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國際碳交易市場目前存在著京都框架和非京都框架兩種體系,它們之間的交易方式正在嘗試進行銜接。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這意味著我國的減排空間也很大。由于我國企業的減排成本比發達國家的減排成本低,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減排技術將排放量減少,將省下的排放權出售給其他國家的企業,交易結果是雙贏的。
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減排活動,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建立我國自己的碳交易市場。很多學者已經就國內碳交易市場的可行性進行了大量論證,國外相關業務也發展得很成熟,可以借鑒。國內目前有4 家環境交易所進行相關交易,許多金融機構也開展了碳排放權和相關金融衍生物的業務,一切都初見雛形,但還需進一步完善。
總之,碳交易市場已經成為低碳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在這個市場上占據先機是各國進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各國在新環境下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
[1]張霞,王燕.碳市場:原理、實踐和前景[J].財務與金融,2011.10.
[2]趙晉晉.國際碳排放權貿易:中國的利益選擇[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3]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2.
[4]李曉芬.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
[5]華志芹.碳交易市場構建的經濟學分析[D].南京林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