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東
【摘 要】對于攝像記者來說,常識性的東西有時恰恰是制約著我們拍攝水平提高的瓶頸。所以,常識要重申,基礎要打牢。攝像有兩句拍攝口訣,一是“穩(wěn)清平準勻”,二是“大中特特特”,只有堅持做到這兩點,才能拍出高質量的新聞畫面。
【關鍵詞】攝像 常識
《第一時間》開播已經十年。欄目組大部分攝像記者都至少有十年的拍攝經驗,最基本的攝像知識和技術已經不是難題,關鍵的是態(tài)度。足球教練米盧曾經有句名言:態(tài)度決定一切。態(tài)度就是在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指引下,對事物的認識、評價和行為趨向。只有端正了態(tài)度,才有業(yè)務的進步提高和創(chuàng)新。
我們知道,攝像有兩句拍攝口訣,一是“穩(wěn)清平準勻”,二是“大中特特特”。 “穩(wěn)清平準勻”顧名思義就是一條成片,整體上要求拍得穩(wěn)、畫面清晰平實、構圖聚焦準確、推拉搖移均勻。要做到這些,其實很簡單。首先要做到始終保持畫面基本線條的“橫平豎直”。人觀察事物的習慣先是水平方向,后是垂直方向。因為有這么一個邏輯習慣,因此,鏡頭的拍攝必須符合觀眾的思維方式和視覺觀察規(guī)律,以便觀眾容易接受,這才是真正的“穩(wěn)”。在沒有三角架而肩扛攝像機運動拍攝時,兩腿最好走直線、邁小步,腿彎曲,要盡量使攝像機與肩保持一定距離,雙臂最好展開并離開左右胸。
“大中特特特”很多時候針對的是在一個景別,一個場景內,拍攝者要拍一組畫面給編導,這組畫面包括至少一個大景、一個中景和三個特寫。為什么這么要求,因為人的視覺習慣就是這樣。其實這些都是常識,但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忽視。如果每位攝像人員在拍攝的時候都能遵循這些常識完成拍攝,那一個場景起碼有五個有用的鏡頭可用,如果再有適當的運動鏡頭,剪輯新聞時不愁鏡頭不夠。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有時候有人連常識和基本的要求都沒有做到。常識性的東西有時恰恰是我們所缺少的,是制約著我們新聞采訪寫作、拍攝水平提高的瓶頸。所以,常識要重申,基礎要打牢。
再反觀《第一時間》的新聞,從日常播出上看,可以分為動態(tài)消息和靜態(tài)小專題。“動態(tài)”相對“靜態(tài)”,拍攝起來肯定是動態(tài)更難把握。因為現場會稍縱即逝,很多時候攝像人員在現場可能會有瞬間的茫然,也可能會覺得無所謂,見得多了,隨便拍一拍畫面夠用就行了。殊不知,就因為瞬間的放松會壞事,現場一個動作就會在你放松的瞬間流逝了,這些精彩瞬間當然也就拍不到了。這樣的后果往小了說,記者會在編輯室捶胸頓足、痛心疾首;往大了說,拍攝不合格,沒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給觀眾。因此,要確保電視新聞的精彩,攝像必須始終牢記常識,保持好自己良好的職業(yè)習慣。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