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金鵬
【摘 要】在實現中國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經濟報道作為新聞傳播的一個重要報道類型,因其緊隨時代轉型發展的脈搏,客觀記錄著經濟領域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活動和重大成就,而備受人們的關注。那么,作為主流媒體的廣播電視和報紙,經濟報道的現狀如何,改進提升的空間怎么開辟,創新的對策何在,這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主流媒體 經濟報道 受眾需求 創新對策
一說到傳媒的競爭對策,無論是新聞界還是理論界,都會不約而同地鎖定一個關鍵詞組——內容為王,意思就是說誰能更高效率、更有質量地提供內容,誰就更具有核心競爭力,進而將更大的市場份額、更高的收視率或發行率掌控于自己的手中。
主流媒體的內容產業由眾多的產品組成,包括宏內容和微內容、事實層面的資訊和價值判斷、決策咨詢和信息服務等,經濟報道就是其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環。在經濟社會加速轉型的過程中,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的今天,怎么去做可資、可鑒、可用的經濟報道,為發展大局服務,具有不可小覷的現實意義。
主流媒體采編經濟報道,不能總是“低頭拉車”,更要學會“抬頭看路”,進一步明晰受眾定位,進一步研判經濟發展形勢,進一步查擺自身在經濟報道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梳理應對的方式和策略,只有這樣,經濟報道才能提質增效,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影響。
一、走向成熟的受眾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激蕩洗禮,中國正以崛起大國的姿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軌跡,受眾逐漸變得成熟而有理性,他們在價值判斷上不再執行“非此即彼”的單一標準,而是基于綜合性的分析研判自主決定信息消費行為。
受眾的成熟,集中體現在社會角色的變化上。他們與時俱進,由社會的人變成自然的人,由熱衷政治的人變成關注經濟的人。如今經濟發展和經濟政策則是他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經濟信息中蘊藏著哪些商機,與自己有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以及如何精準投資、科學理財等,都是他們密切關注的重點內容。
如果主流媒體的經濟報道不能審視和發現受眾的這些變化,不能兼顧到受眾的諸多經濟利益訴求,顯然就難以吸引受眾的眼球,贏得受眾的歡迎。
二、當前主流媒體經濟報道存在的突出問題
1、經濟報道“雞肋”效應日益凸顯,直接損害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在經濟形勢變幻莫測的背景下,主流媒體的經濟報道因觀照現實不夠而面臨嚴峻考驗。目前,在主流媒體的版面、頻率和熒屏上呈現出來的經濟報道,脫離實際、脫離生活、脫離群眾的問題相當嚴重,存在照搬統計數據、語言晦澀難懂、形式呆板拘謹等弊端,讓受眾不愛看、看不懂。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泛泛而談的經濟報道雖然易于操作,但由于表達的僵硬、深度的缺失和角度的單一,而導致報道的“硬傷”,不利于發揮主流媒體的引導服務功能,終將預示著受眾的流失。
2、經濟報道宣傳味濃,新聞性弱,熱衷于唱“四季歌”
每到逢年過節紀念日,在各大主流媒體的版面和時段上,高規格、大密度的經濟報道都會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但這些稿件當中很少有讓人精神振奮的硬新聞和核心信息,大部分都是經驗和成就報道,跟老百姓的生活壓根兒沒關系,吸引不了受眾。
經濟報道的新聞性走弱,暴露了主流媒體在新聞源拓展上的乏力。當前,不少財經記者仍專注于從各個條口、行業和政府部門尋找新聞,殊不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越來越起到決定性作用,政府的指導性功能逐漸被服務性功能所取代,它們作為新聞源的價值也相應遞減,而更多的新聞源則是出現在市場經濟的“運動場”上和火熱的發展一線,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注意到這種變化,就會讓經濟熱點和經濟現象從眼皮底下“溜走”,缺乏源頭活水的浸潤,經濟報道即使勉強成篇,也不會生動鮮活,具有針對性、服務性和前瞻性。
3、經濟報道停留在淺表化層次,思想深度不夠
作為媒體競爭焦點的經濟報道,它一定包括人們對于經濟趨勢的展望、對經濟現象的觀察、對經濟政策的解讀、對影響人們生存質量、生活方式的種種因素的經濟學分析。有用的經濟報道不僅是服務類信息,更能幫助人們認清復雜的世界,告訴他們選擇什么、怎么選擇。以電視為例,一檔新聞欄目的價值,不僅在于當天所播發的經濟信息的價值,同樣在于日積月累起來的所有信息的價值之和。這些信息縱向形成的系統,足以揭示一個地區歷史發展的脈絡,橫向形成的覆蓋也可以說明戰略、區位、施策等方面的很多問題。其實,見諸其中的就是報道的思想深度。
4、經濟報道的視角漂移不定,貼近性差
傳統媒體的角度選擇,包括“企業視角”、“行業視角”和“政府視角”等,記者在采寫經濟報道時,由于視角狹隘,常常不自覺地受到“企業本位”、“行業本位”和“政府本位”的束縛,稿件看似氣勢大、立意高,但是難免曲高和寡。受眾認為,企業賺錢了,行業壯大了,政府出政績了,跟我們有啥關系呢?訴求對象不明確,導致文稿視角平庸,也就無法形成媒體鮮明的風格和力量。
踐行“三貼近”,需要記者多運用“群眾視角”、“實際視角”和“生活視角”報道新聞。增強經濟報道的貼近性,需要在選題上多動腦筋。寫產品質量問題,可先從消費落筆,從消費者追蹤到商場,再跟進到企業、車間,從源頭上查找問題癥結。多年來,中央電視臺《中國質量報告》、《經濟半小時》等欄目,就是從廣大消費者的強烈不滿開始,調查追蹤假冒偽劣商品的非法炮制過程和巨大社會危害,最后使廠長經理們坐不住了,下決心提高產品質量,否則只能坐等被淘汰出局。這樣的經濟報道,既貼近了群眾生活實際,又推動了企業改革發展,起到了“一石二鳥”的功效。
三、優化經濟報道的對策分析
經濟報道由于涉及到經濟領域的諸多層面,除了要真實、及時、準確,還具有政策性強、社會性強、業務性強等特點,是各類題材中最難出新出彩的報道類型。然而,優化經濟報道,提升傳播效果,仍然有章可循。
1、將雙學科背景人才充實到經濟報道一線
伴隨著媒體分工的專業化,既具備經濟學科背景又有新聞專業素養的人,將成為主流媒體最需要的經濟新聞人才。因為這樣的人才,比一般人更能看清經濟的發展大勢,并能借助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去思考和分析問題。除了引進專業人才,主流媒體還應借助“組織”、“制度”和“培訓”的力量,使那些學中文、學新聞出身的記者有機會“充電”經濟知識,讓他們寫出的經濟新聞稿件能夠更專業。
2、開拓經濟報道的全球視野
經濟報道應胸懷全局,拓展報道視野,關注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國家利益。首先,要不斷跟蹤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各國產業分工及其發展動向,站在更高的平臺上思考經濟問題,解讀經濟事件;其次,要基于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事業的精準把握,隨時掌握宏觀經濟、頂層設計和具體產業政策的變化,確定報道的立場和重點,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再者,要重新盤點現代市場經濟的諸多新領域,將過去關注得不夠的一些金融、財稅等領域納入經濟報道的視野之中。
對于地方媒體來說,則要“立足家門口,心懷全世界”,運用普遍聯系的思維方式,將世界范圍內發生的經濟新聞與本地的企業、民眾聯系起來,采取本地化視角處理新聞,增強報道的貼近性。
3、以專業性、權威性提升經濟報道的影響力和引導力
主流媒體提升經濟報道的影響力,需要加強對異常經濟現象的關注和解讀,使報道能夠直擊時弊,對企業經營決策有幫助,對百姓的生產生活有引導。
現在經濟報道中單向度的解讀比較多,而且往往是按照宣傳視角來做,比如上級發布了某項新政策,報道總是一邊倒地稱好,不遺余力地提供輿論支持。而究竟是不是這樣呢?這就需要我們多角度、多維度地去解讀,允許對政策提出疑問,不回避經濟活動中的困難和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明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目標任務、努力方向,主流媒體在經濟報道中應當將專家觀點和記者調查結合起來,加大對政策信息的解讀力度,為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和連接“兩頭”做出貢獻。
4、推進經濟報道“軟著陸”
大到房子、車子、票子,小到油鹽醬醋茶,說到底,百姓生活就是與經濟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雖然經濟報道以經濟生活、經濟信息和經濟現象等為關注內容,但任何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人,人的活動、思想和情感經常與經濟活動融為一體,成為經濟報道的載體。因此,把人的活動、思想等寫進經濟新聞,不僅可以更全面、準確地反映經濟生活,而且能給經濟報道注入活力,增添人文色彩。
引入人的故事,是實現經濟報道“軟著陸”的有效途徑。人和事是一個好故事的靈魂。一篇優良的經濟報道,不僅表現在專業化的分析上,更是在講述一個沖突不斷推進、情節不斷發展的好故事。同時,用故事的形式演繹財經事件,使抽象的財經事件具象化,也使枯燥的數字靈動起來。數字對于經濟報道是重要的,但數字后面的故事乃至奮斗更吸引人。翻開《華爾街日報》,這樣的例證不勝枚舉。《華爾街日報》正是依托故事化的表達走上了興旺之路,在它的新聞里,“雙金字塔”結構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倒金字塔結構,對比、逸聞、白描、對話等小說家的手法也被廣泛采用。想方設法把經濟報道寫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華爾街日報》所開創的文體獨具一格、風靡世界,同樣也為中國主流媒體做活、做深經濟報道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①周立華:《經濟新聞論綱》[M].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②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③熱若爾·羅蘭:《轉型與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④尼爾·T·加文著,陳國雄譯:《經濟、媒體與公眾知識》[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⑤唐緒軍,《欲立言而先立人——提高經濟記者素質乃當務之急》[J].《新聞戰線》,2009(8)
⑥張春興:《現代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85
⑦威爾伯·施拉姆著,陳亮等譯:《傳播學概論》[M].新華出版社,1984
⑧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