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露
【關鍵詞】湖南衛視購進韓國版權的電視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一開播即大獲成功。本文試通過對其節目中主持人、爸爸、孩子三種不同角色設置的比較,厘清其與韓國原版節目之間的差異,繼而從角色設置的角度分析該版權引進類節目本土化改造的成敗。
【關鍵詞】《爸爸去哪兒》 本土化改造 角色設置 對比研究
《爸爸去哪兒》是湖南衛視于2013年10月開播的一檔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其版權購自韓國MBC電視臺的《爸爸!我們去哪兒?》。中國版的節目播出四期以來,收視率節節攀升,至節目第三期時,其全國網收視份額就已經橫掃國內2013年前十個月的所有電視綜藝節目。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有關此節目的話題鋪天蓋地,育兒專家們紛紛就節目中各位明星爸爸的育子方式展開熱評,人民日報官微更是為此節目發表了兩篇肯定性長微博。看過韓國原版《爸爸!我們去哪兒?》的觀眾可能會覺得,中國版《爸爸去哪兒》的前四期節目完全是韓版節目的克隆,但細細分析比較這相對應的八期節目,卻可窺探出湖南衛視對原版節目進行本土化操作后所帶來的角色差異。
一、主持人——搶了幕后的鏡
相比較于原版,中國版的《爸爸去哪兒》有個非常顯性的改變,那就是增加了專門布置任務、宣布游戲規則及獎懲方式的節目主持人,從而代替了韓版中嘉賓及PD的角色。很多人認為主持人的引入大大改善了韓國原版節目的拖沓之風,且照顧了中國觀眾一直以來的收視習慣——綜藝節目豈能沒有主持人?但在筆者看來,中國版《爸爸去哪兒》完全可以保留韓國原版的任務布置方式,在其基礎上精益求精,既做到讓更多的節目PD、作家、攝像等幕后人員介入以擴充節目的亮點和笑點,又彌補原版中此環節的拖沓缺陷以提高節目整體的連貫性和效率。
縱觀韓國近年來綜藝節目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的作家、PD、攝像甚至是收音人員時常“誤入”鏡頭,經常有些PD和作家會說出一些幽默的段子或流行語從而增加節目的笑點。但是反觀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觀眾幾乎聽不到多少幕后工作人員的聲音,而主持人的頻繁出現有時反而給5對親子組成的完整團體帶來一種違和感。在真人秀節目中,工作人員與嘉賓的互動本身就可以作為節目的一大亮點、增加節目的真實感,甚至可以成為此類節目的一個構成要素。去年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與今年江蘇衛視的《全能星戰》都做出了相應的嘗試,前者中總導演洪濤的發聲和后者中總編曲鐘興民的出鏡都引起了巨大的關注,他們讓電視機前的觀眾除了看到主持人和嘉賓的表演外,還可以見證節目的制作過程。《爸爸去哪兒》作為一項室外生存體驗類真人秀節目,工作人員據稱過百人,如此豐富的人力資源為何不利用到節目的制作中去?再者,幕后工作人員在鏡頭前的展示還可以激發其工作熱情,提升制作團隊整體的工作狀態。
二、爸爸——設置理念完全不同
雖然中韓兩版節目的主旨都是呼吁關注子女教育及親子交流,也都向觀眾傳達著滿滿的正能量,但是在父親整體形象的呈現方面,中韓兩版節目中的爸爸可謂是“一正一邪”的對抗。中國版爸爸們之間的關系永遠是客氣謙讓、互幫互助的,而韓國版爸爸們卻經常在插科打諢、“勾心斗角”,互相貶低,甚至會出現言行不一、偷懶邋遢的表現。以第一期節目選房子為例,成東日“耍手段”騙倒金成柱父子,這種呈現方式就好比電影敘事學中的“觀眾所知角度”問題,“利用觀眾比片中人物知道得早或知道得多的敘事手法實現不一樣的敘事效果”①,顯然是節目組善用成東日的小手段制造出的一個笑點,觀眾們捧腹大笑的同時又覺得親切自然。而中國版林志穎父子選到破爛老宅之后,其他幾位爸爸并沒有像韓國父親那樣逮到機會就開涮,節目組甚至還“人性化”地給這對父子換了個舒適干凈的屋子,與韓國版節目中倒霉的金成柱父子懇求成東日收留遭拒、在零下14度的環境下睡帳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父子關系層面上,中國版的爸爸們無論是嚴厲型、慈愛型抑或朋友型,基本上都被呈現為一種認真負責、高大深沉的形象。雖然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顯得有些笨拙,但節目中不斷穿插的爸爸單獨受訪環節又展示出他們自我反思以及對孩子教育的感悟,這些采訪無疑使得爸爸們之前表現出的笨拙瞬間變得無傷大雅,笨拙的爸爸們又被放到了一個“高大全”的位置上,節目整體風格也在孩子們熱鬧賣萌的環節過后又回歸到了一種冷靜嚴肅的格調上。而韓國原版的爸爸受訪環節卻只被放在每期節目的開頭,時間不長、話題也不嚴肅,節目第三期過后,制作方甚至完全取消了采訪這一環節。此外,韓國爸爸們與孩子之間也不是被簡化為簡單的照顧與被照顧的關系,比如爸爸尹民秀就會在食物有限的情況下與兒子尹厚搶食。中國的觀眾們卻無法想象中國版中的爸爸們與孩子爭搶食物,粥哪怕只剩最后一口也是孩子的,因為這樣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父慈子孝”。
綜合來看,湖南衛視對爸爸形象的本土化改造成敗參半,爸爸們彬彬有禮的正面形象增加了節目正面的教育意義,但是有時卻又顯得有些造作、有失真實,而這樣的缺點對于一檔以明星平民化為賣點的真人秀節目來說無疑值得反思。
三、孩子——外貌年齡更改的利弊
電視是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嘉賓外貌姣好是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版在對這一要素的把握上可謂略勝韓國原版一籌,特別是五位孩子的外貌長相,若按東方的審美習慣來說普遍較韓國版更為標致可愛。中國版節目導演謝滌葵也曾表示,遴選孩子最基本的準則是一定要可愛,不管調皮與否,觀眾緣是必須的。②而在孩子年齡方面,韓國原版為6到9歲之間,中國版《爸爸去哪兒》卻將孩子的年齡層降低到了4到6歲,因此孩子的純真天性和奇思妙想都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保留。
但年齡段的降低也會帶來相應的問題,例如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年齡段兒童心理和行為能力上的特征,中國版《爸爸去哪兒》似乎忽視了這個問題。韓國原版節目的一大看點是尹民秀七歲的兒子尹厚對宋鐘國六歲的女兒宋智雅所萌生出的親近之意,這種兒童對異性的懵懂愛意滿足了成年人對于青梅竹馬式愛情的無限想象,也能勾起成年人少年時期的回憶,已被無數的韓劇和其他電視節目證明為屢試不爽的煽情手法。尤其是《爸爸去哪兒》的受眾定位為女性觀眾,兒童朦朧感情元素的加入更能引起女性觀眾的關注與討論,從而為節目帶來更高的人氣。
中國版原封不動地借鑒了韓國原版的這一成功法門,節目中林志穎的兒子Kimi與王岳倫的女兒Angela被曖昧煽情的字幕與配音制造出了一場“兩小無猜”的感情戲碼,節目組在前后期宣傳中更是借此大肆炒作,至節目第二期時,“兩小無猜”又被制作方升級成了“三角戀”,在微博上引發了大量的轉評和廣泛的討論。然而稍作研究就會發現,中國版在這一點上的照搬其實是生硬的。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湯姆遜對于兒童性別認同的研究,5-7歲的兒童才開始理解性別的堅定性,這正是兒童初步達到液體和數量守恒的階段(Marcus&Overton,1978)。兒童先是理解自我的性別堅定性,繼而是同性別他人的性別堅定性,最后是異性別他人的性別堅定性。③又,不同的年齡階段性心理也有不同的特點,6-12歲的兒童已經認識了男女的差異,有了性心理的萌芽,才會開始產生對異性的好感。④節目錄制時,林志穎的兒子Kimi才剛滿四歲,王岳倫的女兒Angela甚至都不滿四歲,且在節目中,兩個孩子之間實際上并沒有任何愛慕的表現。節目組一味模仿韓國原版炒作孩子之間的朦朧感情既顯得牽強附會,又裹上了違背職業道德的嫌疑。
高憲春曾撰文指出:廣電媒體的“本土化”創新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直接引進節目運作的形態,第二個層面是節目本質內核的吸收再創新,第三個層面是由引入電視節目促使本土電視節目的原始創新和擴展。其核心是融入中國元素⑤。由此觀之,中國版《爸爸去哪兒》已經處于“本土化”創新的第三層面,比較其中國版與韓國原版之間的異同點,可以幫助我國廣電媒體更好地借鑒其“本土化”創新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為未來的節目原創積累經驗,早日變“引進來”為“走出去”。
參考文獻
①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08
②邵登,《〈爸爸去哪兒〉制作過程大起底》[EB/OL].http://ent.qq.com/zt
2013/crazyshow/babajiemi.htm,2013
-11-01/2013-11-03
③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61
④顧瑜琦、張穎:《健康心理學》[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201
⑤高憲春,《從“洋模式”克隆到“本土化”創新——論中國廣電媒體“本土化”策略的現實出路》[J].《電視研究》,2012(4):39-40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