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萍 王文宏
【摘 要】本文分析了鄧玉嬌案中的媒介審判與傳媒輿論監督之間的關系,認為只有通過健全傳媒輿論的監督環境,合理界定傳媒輿論監督司法的限度,才能實現司法公正和傳媒監督的協調,實現其價值統一。
【關鍵詞】鄧玉嬌案 媒介審判 輿論監督
回顧近些年媒介引發的輿論事件,許多涉及社會公權尤其是關于司法審判的案件,一經媒介披露就會激起大眾討論,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進而可能影響到案件審判的最終走向。本文以鄧玉嬌案為例,分析“媒介審判”產生的原因,解決的方法,以及傳媒輿論監督和媒介審判之間的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鄧玉嬌”案引發的思考
2009年5月10日晚,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政府3名工作人員在該鎮夢幻城消費時,與女員工鄧玉嬌發生爭執。鄧玉嬌將官員鄧貴大刺死。次日,鄧玉嬌被以涉嫌故意殺人罪遭拘留。隨著事件被媒體以及在網上的披露,鄧玉嬌案最后在互聯網引發輿論風暴,鄧玉嬌被比作“女英雄”、“中國第一烈女”。到2009年6月16日,法院判處鄧玉嬌防衛過當,綜合考慮各項因素后免除其刑罰。
我們從這個簡單的回顧中,不難看出,對于鄧玉嬌的判刑,從拘捕鄧玉嬌到免于刑事責任,巴東縣人民法院的審判結果可謂是大相徑庭,為此,人們對該案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討論。在鄧玉嬌案的整個審理過程中,尤其在一審判決之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媒體與輿論的參與對鄧玉嬌案的改判起了巨大作用。有人認為,這種參與是正義的,有利于社會的進步,體現了傳媒的輿論監督功能;還有人認為,這是媒介在干預司法審判,是媒介審判,它妨礙了司法公正。那么,鄧玉嬌案的判決,到底是媒介在干預審判——是媒介審判呢?還是媒體在對司法進行監督——是媒體的輿論監督呢?
二、關于“媒介審判”的各種觀點
西方學者認為:“媒介審判”是一種不是依據法律程序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實施的、非法的道義上的裁判,也叫“報刊裁判”。西方國家的“媒介審判”產生的土壤主要是西方國家的大陪審團制度。陳力丹及其博士劉寧潔指出:“媒體審判”的歷史沿革是:法律審判實行陪審團制度,陪審團由普通公民組成,如果大眾傳媒在開庭審判前就對案件或涉案的當事人做過多的報道和渲染,就會影響陪審團的公正投票,從而間接影響判決的公允。①
新聞傳播法學專家魏永征認為,“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②但是目前國內關于“媒介審判”的觀點還是存在很大爭議,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是:“媒介審判”是“媒體輿論監督權”的濫用,在他們看來“媒介審判”是違法行為,干擾司法的正常運行。
第二種觀點是:“媒介審判”未必有礙司法公正。認為傳媒輿論站在公眾立場,其言論訴諸道德,依據公眾認定的案件做出判斷,而法院審理站在法律的角度,其判斷訴諸法律,是依據法律認定的事實做出判決。兩者均是追求內在公正的,但運行法則完全不相同,由此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三、“媒介審判”產生的原因
這里,筆者主要從媒體和司法角度對“媒介審判”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
1、大眾傳播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
在鄧玉嬌案的報道中,幾乎所有媒體都明顯的傾向于鄧玉嬌,把鄧玉嬌當作弱勢群體,認為是烈女,是俠女。美國政治學家B.C.科恩在考察報刊的國際報道的影響曾經指出:“在許多場合,報刊在告訴人們應該‘怎樣想時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訴讀者‘想什么方面,卻是驚人的成功。”大眾傳媒利用自身的優勢,通過信息的大量生產復制和大面積的傳播,在短時間內將鄧玉嬌案的同類信息傳遍整個社會,很快就成為了社會的焦點。
2、媒介的集中宣傳引發“沉默的螺旋”,形成輿論沖擊
“沉默的螺旋”理論即指已有的多數人的輿論對少數人意見無形的壓力,形成一方公開疾呼另一方越發沉默的螺旋式過程,于是更為強大的輿論生成。在鄧玉嬌案中,傳媒是站在鄧玉嬌的角度進行單向度的報道,這無疑對司法形成了很大的壓力。
3、媒介的越位
新聞媒介是社會輿論的代表,但是它并沒有進行審判的權力,然而媒體在進行法制報道時總是“指手畫腳”,甚至凌駕于司法之上進行提前審判。
4、媒體經濟利益的驅動以及惡性競爭
媒體或網絡往往追求的是“眼球效應”。為吸引眼球,媒體在給我們提供了巨量和便捷信息的同時,難免會有傾向性地提供信息,利用公眾的非理性情緒進行渲染乃至炒作。
5、司法的不透明
司法的不透明是造成輿論一邊倒的重要原因。在鄧玉嬌案中,辦案人員及監察機關對案件細節的回避,以及不肯做出明確回應的做法,引起了公眾的普遍質疑。司法部門唯有讓信息直通民眾,以司法公開和透明的態度面對公眾,才能讓公眾信服。
四、正確把握輿論監督的度,避免媒介審判
我國目前的參審制表現形式通常是由一名專業的法官和兩名外行人混合組成來審理案件。但是由于法律專業知識的限制,陪審人員通常難以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在真正的案件審理過程中,通常是法官占據主導權,一般外行人即陪審人并不會對案件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在此種情況下,即便新聞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或者說影響到了陪審員對相關事實的看法,也難以對法官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為作為一個法官,有著豐富的法律知識,不可能會因為媒體的一些報道輿論而影響他的最終裁判。對此,美國法學家亨利·米斯有著精辟的論斷:“在法官作出判決的瞬間,被別的觀點,或者被任何的外部權勢或壓力控制或影響,法官就不復存在……法官必須擺脫脅迫,不受任何控制和影響,否則,他們就不再是法官了。”③
在我國,即使媒體發出的一些報道,公眾的輿論對審判過程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對一個案件的審判最終是由法官來做出裁決的。就算法官受媒體輿論的影響,但那些法律條文和事實證據不會受影響。所以,媒體只是表達意見,反映事實而已。鄧玉嬌案同樣也是如此,媒體只是反映了人們的心聲。如果說是媒介審判,還不如說是傳媒監督。
傳媒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之間并不矛盾,我們只要在制度運作中保持合理的張力,是可以促進兩者之間和諧發展的。
1、媒體自身的角色定位
大眾傳媒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媒體自身只是事實的記錄者和轉述者,所要做的就是把信息公開,用事實說話,而不應該有所偏向。在鄧玉嬌案中,有些媒體報道并非客觀。比如,過分強調鄧玉嬌的不畏強暴,媒體已經預設鄧玉嬌是弱勢一方,而受害方是霸權一方,很自然就會影響輿論。
2、堅守客觀公正的原則
客觀公正原則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基本準則,也是媒介實行自我保護的主要措施。具體到新聞報道中,就是要求記者在報道新聞時應排除任何意見、議論和情感等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只是簡單的把事實報道出來。具體的鄧玉嬌案中,媒體側重報道對鄧玉嬌的不公,特別是網絡上。
作為司法機關也應該做出自己的努力,不能拒絕媒體正常的輿論監督。應加大司法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鼓勵和歡迎新聞媒體對司法的適度介入,以輿論監督為防腐劑,有效的防范和限制司法權力的異化和濫用。并且司法機關應該通過法律和其他手段約束新聞媒體對司法獨立的非法干預,限制媒介對司法審判施加的影響,最大限度的維護司法公正。
參考文獻
①陳力丹、劉寧潔,《規范傳媒的庭審報道》[J].《當代傳播》,2007(2)
②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34
③康為民:《傳媒與司法》[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371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藝術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