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摘 要】本文以“新浪廈門”官方微博在廈門BRT爆炸事件中的84條微博為研究樣本,分析微博新聞評論在突發事件的不同階段的影響力及特點。研究發現,“新浪廈門”在此次突發事件中分別扮演信息擴散者、發言人與安撫者、議題設置者等角色。在這過程中,還表現出通過發布新聞評論,提供及時又具廣度、有深度又具服務性信息的特征。
【關鍵詞】微博 新聞評論 突發事件 “新浪廈門” 廈門BRT爆炸
社會轉型期,突發事件極易發生。僅2013年,國內就爆發了“黃浦江死豬”、“廈門BRT公交爆炸”、“首都機場爆炸”等突發事件。微博作為新興媒體,它的新聞評論在這類突發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或其發揮的作用如何,筆者借“新浪廈門”對廈門BRT爆炸案的微博評論,試析微博新聞評論在該突發性事件中的影響,并總結在事件發展中其所表現出的特點。
一、主要概念闡述
1、微博新聞評論
趙振宇教授將新聞評論定義為傳者借用大眾傳播工具或載體,對新近發生或發現的新聞事實、問題、現象直接表達自己意愿的一種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識的論說形式。①這主要是關于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定義。有論者認為微博新聞評論,是微博用戶對微博上新近發生的新聞報道進行評論,或者就某一新聞事件發表觀點看法的行為。②筆者認為微博新聞評論是網民通過所有形式的微博傳播,是對某一新聞事件或報道的觀點表達。因此不論原創、“發表評論”功能或轉發(含純轉發、表情),都屬于微博新聞評論范疇。
2、突發事件
童兵教授指出,廣義上突發事件是指未能預測或難以預測而突然發生的事件,其中對社會公眾有直接影響或對公共社會有廣泛聯系的事件是突發公共事件。③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對突發事件的定義為:“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④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2013年6月7日傍晚,廈門市湖里區金山街道一輛BRT公交車在行駛過程中突然起火。事故造成47人死亡、34人受傷。本文選取“新浪廈門”官方微博(系廈門地方官微中影響力和信息渠道最廣的微博:粉絲數684967,關注數1872)從2013年6月7日到7月8日(圖1),關于廈門BRT爆炸案的微博評論(共84條)為研究對象,從其信息呈現、輿論引導、情感托承等方面分析對突發事件影響。
三、微博新聞評論對突發事件的影響分析
“新浪廈門”在該事件不同階段扮演不同角色并發揮影響力,同時也表現出不同以往的特點。
1、“新浪廈門”在事件各個階段扮演不同角色并對事件產生影響
(1)微博新聞評論作為信息擴散者,第一時間將突發事件信息傳遞給受眾。武漢大學沈陽教授總結了突發事件報道微博直播新模式:①由傳媒或網友在微博中發布正式簡短消息;②征集現場目擊者;③聚合現場目擊者賬號和傳統官方媒體報道;④以記者和現場目擊者微博進行直播;⑤網友快速關注現場人的發言;⑥傳統媒體深度專業性介入。筆者認為在突發事件爆發初期,微博關于事件的評論是一種直播模式,它通過不同方式給受眾提供及時信息。
6月7日18:54轉發配評:“#突發#今天下午濱北廣電中心門口發大水,這會BRT公交車又著火!廈門高考日水深火熱啊!”
20:06 轉發提醒:“快1路AB線、快2線停運!……快3可以乘!請遵循@廈門BRT場站人員指揮!”
21:15“從廈門市政府總值班室獲悉,廈門BRT公車起火事故已造成至少20人死亡,30多人受傷。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從BRT起火到當天24:00,“新浪廈門”不斷更新該事件的最新進展,讓受眾能夠及時跟進事件。對同城其他官微發布的信息,轉發并配精煉的評論,既表現“新浪廈門”對這一事件的關注和態度,也能夠讓受眾在海量信息中,通過簡評準確地鎖定信息重點。
微博的特征決定首發效應在廣域市場中,二次傳播發揮更主要的作用。⑤在該事件中,“新浪廈門”借助自身的區域優勢,將BRT爆炸的相關信息向外輻射。同時,也把同城媒體、微博用戶關于此事的信息,通過轉發二次擴散,形成關于該事件的立體信息圈,幫助受眾更好地了解。
(2)在事件的發展期,微博新聞評論扮演發言人和情緒安撫的角色。6月7日,恰逢高考。面對這一突發事件,廈門市民的負面情緒可以想象,這時受眾一方面需要對事件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情緒上的安撫。于是“新浪廈門”在這一時期(6月8-9日)扮演了發言人與安撫者的角色。
6月8日 00:19 “BRT可能繼續停運,但今天還要高考,請大家各盡其力,多為考生著想,并提供方便!”
7:58 轉發:“……已出院的考生,希望今天能正常發揮;祝福3位住院考生,早日康復,明年考得更好!”
18:31 轉發:“7日發生在廈門市的公交車縱火致多人死傷案件告破。犯罪嫌疑人陳水總被當場燒死……”
6月9日 08:44“#早安,廈門#……我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我們反思,可以做得更好;我們期待,這個社會更美好!我們一起繼續努力吧!”
6月8日,“新浪廈門”發評論呼吁為考生提供方便,減少事件對考生的影響;用溫暖的“早安,廈門”,緩解對傷亡的悲憤,給予更多人性關懷和溫暖;及時更新案件調查情況,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沖突膨脹升級,給公眾的質疑以滿意的答復。從截取的評論來看, “新浪廈門”明晰自己的身份和職責,通過發布的評論,以共情之心安撫低落,也以發言人的責任精求真相,努力在事件調查結果未公布時,緩和負面情緒而不至于引發更激烈的社會矛盾,把事件平緩地推向下一階段。
(3)在突發事件的回歸期,微博新聞評論議程設置功能唱主角。在這一階段(6月9日-7月8日),“新浪廈門”發揮設置議題功能,將重點轉移到事件的收尾工作上:反省事件暴露出的不足,有意將受眾的注意力慢慢從傷痛中引出,逐步淡化關注,鼓勵受眾更多關注未來的生活,走上正軌。
6月9日 10:01 轉發:“17歲男生呂尚斌在拼命地從BRT的小窗子里擠出后,還不忘回過頭把自己的同學傅佳欣拽出來。”
6月10日10:06 “從廈門市教育局獲悉……決定照顧7名考生到相應高校就讀。”
6月11日,15:12“廈門將在全市165輛BRT公交車上安裝自動爆玻器。”
6月20日 16:30 轉發:“看公交火災逃生演練 緊急時刻可能就救了一命。”
7月7日 22:14 “6·7#廈門BRT爆炸#一個月。”
“新浪廈門”通過設置不同議題,引導輿論的焦點,促使安寧的回歸:以幸存者的親身經歷頌揚互幫互助的精神;以7名受傷考生直接上大學營造社會人性關愛,淡化因傷亡帶來的陰霾;借“BRT安裝自動爆玻器”、“公交火災逃生演練”等后續防御措施的曝光,給受眾一定心理和實際行動上的社會安全提示。此外,其議題設置功能還體現在7月7日BRT爆炸“月祭”的評論引導上。隨著7月7日 “月祭”到來,關注度又出現小幅回升(圖2)。“新浪廈門”或許希望通過“月祭”與遇難者家庭分擔沉痛,又能對社會有一定警醒。
2、突發事件中微博新聞評論的特點
微博新聞評論具有:發表方式快捷方便;評議雙方互動性強;實現裂變式傳播等特點。⑥就此次事件,筆者認為微博新聞評論表現出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不斷擴散,但呈碎片化。“新浪廈門”在BRT起火發生后,不固定時間更新或轉載各相關微博,使整個事件的基本要素更加豐滿。截至7日19:46,才出現第一條完整梳理事件起因、經過等情況的微博。在此之前,受眾的信息接收過程是碎片化的堆積而非清晰脈絡。
(2)微博新聞評論表現出即時性和服務性。在事件發生的6小時內,“新浪廈門”相繼發布BRT快線交通情況、轉發尋人微博呼吁幫轉、公布傷員收治名單……這一階段,作為一個信息擴散者,在更新事件進展情況之時,兼顧自身的服務宗旨,及時擴散相關的、需求性強的服務信息,以速度突顯服務性。
(3)保持轉載路徑完整性,提升評論的可信度、完整度及廣度。“新浪廈門”一方面通過轉@功能,將不同觀點或具有相似性的事件呈現在一條微博內,讓受眾對事件有個全面的認識;另一方面對某一話題形成一種“話題體系”,讓受眾瀏覽轉載評論時感受與事件同步發展。
結語
“新浪廈門”在“廈門BRT爆炸”事件中,通過原創微博、轉載微博等新聞評論方式,及時還原事件真相,并在事件發展過程中積極參與,發揮其作為官方微博的影響力。
隨時間推移,“新浪廈門”在該事件中發揮不同的作用,表現新的特點:初始期,“新浪廈門”作為一個信息擴散員,在最短的時間里把事件的最新信息呈現給受眾,信息的呈現全面但碎片化。“新浪廈門”實時更新進度,兼顧信息的時效性與服務性。發展期,該官方微博兼顧發言人與安撫者角色:既及時傳遞最新權威公告,又安撫受眾焦慮、悲憤的情緒,緩和市民與政府的對抗,降低突發事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在事件結尾階段,沉淀情緒,反思教訓。“新浪廈門”發揮議題設置功能,設置具有正能量的議題,積極引導情緒的恢復,并總結經驗教訓,把受眾的生活拉回正軌。在整個事件過程中,“新浪廈門”對突發事件的報道較多地以轉載加配評的方式,提供給受眾權威、完整又不乏廣度、深度的觀點。
參考文獻
①趙振宇,《論新聞評論的根本特性》[J].《新聞大學》,2006(1):86
②廖宇飛,《微博新聞評論的特點及寫作要求》[J].《青年記者》,2012(7):85
③童兵,《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公開與傳媒的宣泄功能》[J].《南京社會科學》,2009(8):38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EB/OL]http://www.gov.cn/ziliao/fl-
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2007-8-30
⑤顧楊麗、吳飛,《微博傳播力的本質:碎片化即時信息的整合力——以溫州“7·23”動車事故為例》[J].《當代傳播》,2011(5):50-51
⑥廖宇飛,《試論微博新聞評論》[J].《網絡傳播》,2013(3):79-80
(作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3級新聞與傳播學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