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打破了人們交往的時空限制,借助網絡(如QQ、微博、微信、人人網等)向他人表達內心情感情緒或態度觀點的自我表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業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面對面的人際傳播,網絡空間的自我表露已成為建立或維護人際關系的一個新平臺。本文主要以國內發展較成熟的SNS網站——人人網為例,對其人際傳播中個體自我表露的主要途徑和特點進行研究。
【關鍵詞】人際傳播 人人網 SNS 自我表露
一、研究現狀
據中國互聯網研究中心(CNNIC)發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測算,“截至2013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較2012年底提升了2.0個百分點。”其中,“我國社交網站網民規模為2.88億,較上年底增加了1295萬人,增長4.7%。網民中社交網站使用比例為48.8%,與2012年底持平。”人人網則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社交網站之一。本研究將圍繞人人網中人際傳播的新特征、個體在人人網中進行自我表露的方式與取向展開探討。
二、文獻綜述
1、關于“自我表露”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西尼·朱拉德在1958年首次提出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一詞的概念。他在《透明的自我》一書中將其界定為“告訴另外一個人關于自己的信息,真誠地與他人分享自己個人的、私密的想法與感覺的過程”。至此之后,心理學界陸續涌現出了一些學者對自我表露的不同定義。盡管國內外的研究者對于自我表露一詞的概念界定不同,但相同的要素就是:自我表露是告訴他人有關自己的信息。本研究中的自我表露指的是,個體自愿地將自己的信息和自己內心的感覺真實地表達給對方。
2、戈夫曼的“擬劇論”
戈夫曼(Erving Goffman)是符號互動論發展至第三階段杰出的代表之一。《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是他的奠基之作。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現象,從微觀角度分析研究社會互動秩序。戈夫曼把互動的領域區分為前區(front stage)與后區(back stage)。前區的表演要求符合社會情境的規范要求,而后區是限制他人進入的,人所展示的大多是自我中沖動的、自發的、具有人性的那些成分。在他看來,后區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地點,前區與后區之間是相對的,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而轉化的前提則是“表演者對自己所面對的互動對象的情境界定”。梅洛維茨發展了戈夫曼的擬劇論,他提出當混合情境出現時,前區和后區的界限就不再明顯而出現了一種“中區”行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文本分析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筆者注冊了人人賬號,結識了不少人人網的用戶,從而保證了一定訪談對象的獲得。筆者通過私人關系詢問自己在人人網上的好友是否有意愿接受訪談,根據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所學專業選取的受訪者基本情況如下:
受訪人1:何同學,男,東北師范大學,新聞專業,大二;受訪人2:李同學,女,中國地質大學,音樂制作專業,大四;受訪人3:周同學,男,哈爾濱工業大學,通信工程專業,博一。
為了彌補深度訪談的不足,完整地描繪出SNS用戶的自我呈現行為,本文還采取了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這些文本大都體現了用戶的生活經歷、情感感悟、認知看法等,均能折射出用戶自我形象的各種特點。
四、研究結果分析
1、自我表露的主要途徑
(1)用戶頭像:用戶頭像被分為真實頭像、人物/動漫圖片以及其他圖片。根據俄亥俄大學的幾位研究者對Facebook上的用戶頭像的印象成因研究,這群研究者得出了,越是愿意在社交網站上使用真人照做頭像的,越是呈現出外向的性格特征,這與社區達人的活躍度特征相對應。
(2)個人描述/個人檔案:就是把自己的基本情況在SNS中以文本的形式表現出來,相當于一個個人簡介。里面包括了自己的性別、年齡、學習工作經歷、興趣愛好等一切基本信息。
(3)狀態/微博(LBS):在SNS的狀態中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是情緒的變化、心得體會、時事評論、惡作劇等,每個人不同的“狀態”潛移默化的形成了在別人心中的印象。同時,SNS用戶個人的自我表露還可以通過相冊/日志、應用/音樂/視頻、留言板/回復/轉發等多種途徑實現。用戶發表內容后,可能立即或者延時收到他人的回復,那么以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關注點生成的內容與他人的反饋互動共同構成了SNS人際傳播的形式,同時形成了具有個人特征的“電子人格”。
2、網絡人際傳播中的基本特征
在現實與虛擬的世界中,人的行為、心理反應都是一致的,只是因為環境的變化,有些表現會更強烈。在現階段關于SNS人際互動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訪談及觀察所獲得的資料,筆者對人人網人際傳播的特征進行了簡要分析,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主體的“部落化”回歸。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提出了基于媒介變革而發展的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即“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麥氏認為電子媒介使人類結為一體,使人類開始“重新部落化”,最終成為在“地球村”里親密混居,同時又極具創造性和多樣性的“新部落人”。
針對互聯網的虛擬性,筆者分別采訪了人人網用戶受訪人1和受訪人2。受訪人1認為:在實名制的約束下,網絡上還原了交往的現實社會情境和交往者在現實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實現了行為主體的“現實歸位”和“責任歸位”。受訪人2則認為:朋友們在人人網上的資料都是比較真實的,因為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在上面說話會謹慎一些,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QQ、MSN就沒有真實性,和陌生人聊天的時候可以隨便說,想說什么說什么。
物理世界的道德規范借助實名制在虛擬世界得到了延伸,個體不得不顧及自己的言行將對現實中的個人形象產生的影響。虛擬世界中的個體形象不再是“另一個我”,而是現實自我的延伸。
(2)“核心圈子”內的頻繁互動。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敦巴推斷,人類智力所允許的、穩定的社交網絡為148人,約等于150,即“敦巴數字”上限。“核心圈子”沒有統計,但通常會在個人狀態、照片或分享上留言的好友僅7個,更多的人都是以弱連接的方式保持聯系,無法改變“核心朋友圈”。
針對人人網的好友范圍,筆者采訪了受訪人3。受訪人3認為:我的“好友”大多是同學、朋友和家人。我關注比較多的是我在意的女孩、好哥們兒之類的,了解他們的最新動向。
(3)公私交疊的傳播情境。維持人際關系被用戶視作是他們使用社交網站的最主要原因,參加網絡互動也是主要動機之一。作為一種私人性的傳播工具,人人網具有多層級的隱私設置功能。
受訪人2說:我的個人主頁是向所有人公開的,隱私的東西像手機號之類的一般不往上傳,也就寫上QQ號,方便老同學看到加我。我都不在人人上寫日記,所以陌生人來看不會介意,反而很希望多點人來踩踩增加人氣。受訪人1則認為:有時候有些比較內心的東西會設置為只有自己可見。有時候和同學聊天涉及我身邊同學的信息就“悄悄話”,也不是只和關系比較鐵的才“悄悄話”,和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話不方便讓第三個人知道。
從隱秘的一對一交流,到向所有人開放“個人主頁”,靈活的隱私設置幫助用戶根據傳播內容對傳播對象進行一定控制,人們可以在安全地待在私人空間的同時,又選擇公開程度不同的互動情境,以部分公開或完全公開的形式發表私人的內容。
3、網絡人際傳播中自我表露的中區行為傾向
戈夫曼的前區后區僅適用于單一的情景分析,而電子媒介孕育的新的混合情境卻相對更為復雜。梅洛維茨認為,電子媒介的出現打破了不同社會情境的明確界限,原來的社會地點與固定的物質地點之間的聯系出現新的混合場景。當混合情景出現時,觀眾同時看到了表演者前區和后區的行為表現。“中區行為,可以指任何兩個或者多個不同情境或多個以往不同情境的融合所產生的行為”。從情境中分離出來的兩種新行為就被稱為“深后區”行為和“前前區”行為。
(1)后區行為的暴露。電子媒介促使公私行為變得模糊,人們已經不再過分在意自己的后區行為,將自己的后區行為放置到前區供“觀眾”欣賞,將自己的情緒自由地表達出來,這就造成后區行為的暴露。
人們的窺私心理是個體暴露后區行為的外在推動力,使真實個人信息的公布和后區行為的暴露則有可能加速人肉搜索進程,造成嚴重的隱私安全問題。例如,2009年6月18日在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中,谷歌中國被曝光,涉嫌傳播色情信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6級學生高也,在鏡頭前講的一番話,受到了觀眾的唏噓,遭人肉搜索,被網民稱作“純情的大學生”,個人信息及其女友資料都在人人網上被“人肉”,以至當事人不得不注銷人人賬號。所以,后區行為的不當表露也容易引起人際矛盾或者不必要的麻煩,從而給自己或他人的生活造成困擾。
(2)中區行為的產生。由于個人主頁上表露后區行為的內容不斷增多,個體擔心過多的隱私被泄漏出去可能造成困擾,在豐富主頁內容的過程中往往故意地掩飾或者直接隱去他們認為有必要保護的信息,精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或修改部分細節,因而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表演”的性質。在成功塑造自己形象的同時,又力求符合“觀眾”對自己的期待要求。在個人主頁的建造過程中,通過對個人網頁中的信息進行自我監控,一些思想和行為從而被推入“深后區”。
在個人主頁上,“觀眾”既看到了個體“表演”的那一面狀態,同樣可以窺視到個體的一部分私密生活,個體往往以一種“中區”行為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生活。
“有真實的袒露,才會有真實的相遇”。為使他人更好地理解自己,一定程度的“自我表露”是必要甚至必須的,每個人都需要向他人開放一定的自我領域。而在缺少身體在場的網絡交往中,自我表露的程度是決定交往關系質量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①歐文·戈夫曼 著、馮鋼 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②尼葛洛龐帝 著、胡泳,范海燕 譯:《數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
③薛可,余明陽:《人際傳播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④謝澤明:《網絡社會學》[M].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2
⑤喻國明:《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影響力模式和社會性應用》[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⑥彭娟,《我國SNS用戶在人際傳播中的自我表露行為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
⑦陸瑩,《人人網中大學生自我呈現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⑧劉陽,《人人網人際互動中的自我呈現》[D].南京大學,2007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