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霞
鄉鎮掠影
李燕霞

太平獅山寧風寺
“春水既溢,秋波未消,自川之東南望之,山勢宛然如浮玻璃。蒼煙喬木,斜陽古道,空實相映,遇目成色皆是也……”濛江鎮,有著數不盡的山情水韻與生態之美。
從藤縣縣城出發,溯西江逆流而上,約半個小時便到了濛江鎮。
這是一個被山水擁抱的生態小鎮,蒼勁青翠的大瑤山余脈,以它寵辱不驚的豁達氣度在鎮的西北邊綿延起伏;浩蕩的西江以它舒緩明澈的智者風范,從鎮的東南邊泱然而過;秀美的蒙江以它清澈激揚的曼妙情懷,在鎮的中部緩緩流淌。山清水秀,孕育了這里的生態文明、人文歷史。
三江水口的得天獨厚,使濛江鎮很早便成為商埠,其開埠時間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縣志有載:“濛江最為繁華,縣城次之,太平又次之。”
濛江本色,青山綠水中,瓜果飄香,魚米滿倉,“滿城盡帶瓜果綠”,似乎成了這片土地最真實的寫照……
丹霞地貌的國家森林公園獅山七星景區,位于濛江鎮雙德村,那里山勢雄偉、峽谷清幽、藤蔓纏繞、怪石嶙峋,粗獷和神秘,精致和細膩,似乎在那里都得到了圓融……
對于有著懷舊情懷的人來說,他們似乎更愿意把濛江稱為“安城”。山環水繞中,這座小城自然便有了嶺南水鄉的韻味。
上蒼賜予了這座小城最美的水蘊,也給予了它最美的點綴。在西江,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地讓安城擁有了旺舵洲、洲兒、黨洲、泗洲四個美麗的洲島;濛江又有大洲、石眼洲兩個小島。舟楫往來,漁舟晚唱,山中有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島,島外有山,山外有水,好個水美的安城!
濛江是說不完,道不盡的。這里歷史厚重,出土了作為全國銅鼓八種標準類型器之一的冷水沖型銅鼓;這片土地靈秀,走出了當代中國美術史上著名的版畫家楊納維;這片土地包容,至今還完整地保存著始建于乾隆時期氣勢恢宏的朱氏宗祠……
蒙江兩岸,疍家文化仍在傳揚,那些原汁原味的疍家謠、水上民歌還在悠揚傳唱,獨特的婚慶習俗還在繼續上演;古老的龍舟文化還在大放異彩。過年過節時,舞獅歡慶,叼紅包、搶銀牌,仍是這里最常見的習俗;這里還是“全國詩詞之鄉”里的詩詞小鎮……
“都似夢中休問影,只堪吟里更怡顏。” 我們是在詩的意境里,走近太平鎮的,那里的古韻禪意與原味風俗,讓人尋找到一份寧靜與禪心。
太平鎮離藤縣縣城不遠,這座在唐代曾經為鐔津縣(今藤縣)縣治所在地的商貿重鎮,如今仍是周邊地區最大的農貿集商重地之一。
千年歷史的積淀,賦予了這座小鎮太多的神韻。尋常巷陌里,一片青瓦,一座古宅,一條街弄,一聲吆喝,幾聲民謠,都在訴說著悠遠不盡的故事。在太平鎮街市中心的上元街,有古建筑“文武二帝廟”和“義學堂”,它們建于清道光二十年,斑駁的墻體,雕花的木窗,都在訴說著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宗教情懷和教育意愿……
太平鎮西北5公里處的金田東養自然村,一座座古民居,雕梁畫棟,精美細致,別出心裁。這里,曾經出過貢生、千總、按察司等眾多文武英才,“昭信第”、“善著一鄉”、“奉直大夫”的原貌牌匾,仍清晰可見……
那些代代相傳的民俗風情,則構成了這個小鎮別樣的活色生香。正月初二的斗雞,二月初二的“做社”,四月初八的文武二帝誕慶,七月初七的“乞巧節”,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動只能親身感受,無法言傳……
地靈,人杰。太平鎮有名山,亦出名人。鎮北面的“國家森林公園”獅山,以恢宏的氣勢在天地間巍然屹立,丹崖絕壁,奇偉雄渾,儀態萬方。
山腳下的龍德村別有靈氣,在這個毫不顯眼的小山村里,走出了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契嵩。這位佛學大師曾在杭州靈隱寺當住持,在天下學士傾慕韓愈、好尚古文、尊孔排佛之時,積極倡導儒釋道一體的思想,并上萬言書給宋仁宗,力挽佛教……
關于太平,總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風情:那些關于歷史的文化印記,那些關于自然的鐘靈毓秀,那些關于小鎮生活的千姿百態……
“金戈鐵馬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大黎鎮,似有一種無上的魔力,很輕易地就把陽剛與柔美,素樸與寧靜揉合在了自己身上,并讓自己成為某個清晨或午后你抬頭微笑的那一縷牽掛。
似一塊未曾被人雕飾過的璞玉,大黎鎮靜靜地偏安于藤縣的西北角,清新秀麗而又生機暗藏。
這里風光旖旎、山水秀麗。連綿的山勢,奔涌的河流和高達85%的森林覆蓋率,讓大黎永遠擁有最美麗的春天。林木蒼翠,芳草留香,明凈的天空下,這里的一切事物都在自然的聲色里展露出原本的純真。
山青,水澈。深藏在六吉村于山彎峽谷處、不斷蜿蜒纏繞的六吉河,最是生動撩人。水淺而緩處,河里的小魚,石縫里的石螺,清晰可見;水深而急處,湍流環石,相依相戀,水聲分明是在吟誦著思無邪……
鐘靈毓秀的山水,孕育出了太平天國后期威名赫赫的“四王”——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來王陸順德。如今,他們生活過的村莊還在,他們策馬奔馳過的原野還在,他們持戈操練過的溝林還在。在當地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中,我們還能想像他們當年的英勇與俊秀,這片土地也因了他們的蕩氣回腸而愈加生動豪邁起來。
行走在大黎,你常常會禁不住地感動。那些樸實的村民,那些脫俗的風景,還有那些掩映在山林中泛著黃光、村人用祖傳手藝直接用泥一層層錘打、夯筑起來的舂墻屋……一不小心,你就在那樣的純凈山水中迷醉了……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漫步塘步鎮,你能隨時隨地感受那里的清新與活力,機遇與希望……
塘步鎮,藤縣最東端的小鎮,這里交通便利、環境優美、資源豐富,似乎每一寸土地都孕育著喜悅與渴望,沉淀著憨厚與樸實,潛藏著機遇與希望。
禤洲島是這片土地上最美麗的守望。這座西江水道上的第二大島,千百年來一直固守著自己的本真,自然而又樸實。碧綠的菜地、青蔥的竹林、參差的植被、樹旁的農舍、屋前的水塘,都是這個小島上永遠不變的風景。
在這個江中小島上,走出了一代抗日名將石化龍,走出了聞名世界的“東方獅王”。
自然與人文,就那么順理成章地得到了融合,一如島外的江水,波瀾不驚,從容自如。
楞沖峽谷是這片土地上另一處唯美所在。溪水清冽,峽谷幽深,它以一種旁若無人的高傲姿勢,呵護著滿谷藤纏樹、樹纏藤,原始靜謐得讓人驚訝。谷里,最大的扁藤有兩張手掌大,而木奶樹的葉子竟大如臉盆……
美麗的風景賦予了這座小鎮無上的魅力,高鐵、高速、西江“黃金水道”的便利交通、梧州新機場的建設使得它擁有了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年吞吐量500萬噸的赤水作業區碼頭,正以繁忙的姿勢展示這個小鎮的魅力。擁有大量稀有資源高嶺土的獨特優勢,使得這里正逐步成為中國最大的陶瓷產業基地,“點土成金”正成為這片土地的神話……
責任編輯:傅燕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