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了“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新聞發布會”。據悉,《目錄(2014年本)》共取消、下放38項核準權限。
《目錄(2014年本)》共包括12個部分,亮點內容可概括為:取消、下放、監管。一是“取消”。進一步縮減核準范圍,對市場競爭充分、企業能自我調節、可以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有效調控的項目,由核準改為備案。《目錄(2014年本)》取消核準改為備案的有15項內容。包括鋼鐵、有色金屬、水泥、化肥、造船設施項目以及城市供水等城建項目均取消核準,改為備案管理。在境外投資領域,除涉及敏感國家和地區、敏感行業的項目外,其他項目均取消核準改為備案管理。
二是“下放”。進一步下放核準權限,下放地方政府核準23項內容,并對現階段仍需核準的項目,明確了中央部門和地方的責任。地方和企業關注度較高的火電站、熱電站、抽水蓄能電站、新建港區、通用機場、擴建軍民合用機場、擴建一次煉油、鐵礦開發、新建乙烯等項目,以及部分水電站、電網工程、飛機制造等項目,均下放省級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核準。在外商投資領域,對《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本)》進行了修訂,從11月4日起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三是“監管”。進一步注重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健全縱橫聯動、協同監管機制。《目錄(2014年本)》明確提出,要同步下放前置審批權限,加強標準化、規范化工作;抓緊清理、整合和規范各類前置條件及中介服務,著力解決“事項多、效率低”的問題;各有關部門“各負其責、依法監管”,同步下移監管重心,落實地方監管責任。同時,要加快建立并依托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建立后續監管信息共享機制和協調聯動機制。
11月18日,人社部、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失業保險支持企業穩定崗位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提出:今后,企業在調整優化結構中不裁員或少裁員,將獲得由失業保險基金給予的穩定崗位補貼。
根據《通知》,穩崗補貼政策的適用企業主要有三類。一是實施兼并重組的企業,指在日常經營活動之外發生法律結構或經濟結構重大改變的交易,并使企業經營管理控制權發生轉移,包括實施兼并、收購、合并、分立、債務重組等經濟行為的企業。二是化解產能嚴重過剩企業,指按《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等相關規定,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淘汰過剩產能的企業。三是淘汰落后產能企業,指按《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等規定,對電力、煤炭、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焦炭、造紙、制革、印染等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

失業保險統籌地區如果想要實施穩崗補貼,必須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即上年失業保險基金滾存結余具備一年以上支付能力和失業保險基金使用管理規范。
企業申請穩崗補貼則應同時具備4項條件,即:生產經營活動符合國家及所在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和環保政策;依法參加失業保險并足額繳納失業保險費;上年度未裁員或裁員率低于統籌地區城鎮登記失業率;企業財務制度健全、管理運行規范。
11月3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關鍵材料升級換代工程實施方案》。《方案》明確支持高性能鑄造銅包鋁、鉻鋯銅導電合金產業化與示范應用。
《方案》提出了總體思路,將按照“需求牽引、創新驅動、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支撐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海洋工程、先進軌道交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國民經濟重大工程建設需求,明確工程目標,突出支持重點,選擇一批產業發展急需、市場潛力巨大且前期基礎較好的關鍵新材料,支持產業鏈上下游優勢互補與協同合作,加快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和規模應用,提升我國新材料產業化和規模應用能力與效率,促進一批新材料企業形成持續創新發展能力,推動我國新材料產業做大做強。
《方案》提出了工程目標,到2016年,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海洋工程和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發展急需的大尺寸單晶硅、寬禁帶半導體及器件、新型平板顯示玻璃、石墨烯、PM2.5過濾材料、高性能Low-E玻璃、高速鐵路輪對、液化天然氣船用殷瓦合金薄帶、鈦合金管、海水拌養混凝土、新型防腐涂料等20種左右重點新材料實現批量穩定生產和規模應用。培育30家左右具有較強持續創新能力和市場影響力的新材料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