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時和出訪東盟國家時提出的兩大戰略。11月8日,習近平更是在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上宣布,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
據悉,“一帶一路”涉及通路、通航和通商三個大方面,囊括建材、交通、油氣等行業的企業眾多,其中在通路方面,鐵路建設企業和運輸設備制造企業將直接受益。
而在鋁加工行業,作為鋁行業目前增值較高的市場,交通用鋁型材將迎來機會。據悉,近年來,我國高鐵系統的建設和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發展提速,而鋁合金車體在軌道車輛領域應用廣泛,鋁型材和鋁板材成為軌道車輛車體的主體材料。
“交通運輸輕量化為大勢所趨,而鋁合金產品在交通運輸輕量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及海外市場對包括鋁型材在內的鋁合金產品的需求將在未來幾年內出現大幅增長。”一家大型鋁企內部人士說。
實際上,那些與南車、北車建立合作關系的鋁加工企業已經在伺機而動。根據明泰鋁業披露的定增預案,該公司擬募資不超過7.5億元,用于投建“年產2萬噸交通用鋁型材項目”。
據了解,軌道交通車體鋁型材技術要求較高,我國能夠生產此類產品的企業并不多,其中滿足高鐵用工業鋁型材產品要求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例如適用于高寒地區的鋁型材產品只有中國忠旺等國內頂尖鋁加工企業具有生產能力。
(節選自2014年11月13日《第一財經日報》,作者:張國棟)

當前正處于上一輪礦業投資高峰期后的產出期,銅精礦供給加速增長,銅精礦冶煉產能也平穩增長,二者的強弱關系決定著銅精礦加工費的走勢,在此,對二者進行對比分析。
首先,銅精礦產能加速釋放。過去一兩年來,銅精礦供應寬松的預期逐漸主導市場,這主要是因為前些年礦業投資高峰時期的銅礦項目將在2013年~2016年期間逐步建成投產,從而使得全球銅精礦供應出現集中增長期。
其次,銅冶煉產能平穩增長。ICSG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冶煉產能為2054.1萬噸,較2013年增加81.9萬噸。冶煉產能排名前十八位的主要產銅國家占據了全部產能的86%。
第三,現貨TC/RC一路走高。全球冶煉產能增速落后于銅精礦的產能增速,導致冶煉環節,尤其是粗煉環節,出現了產能缺口。從精煉銅供應的產業鏈來看,供給瓶頸已經逐步轉移至冶煉環節。現貨TC/RC的一路上行對此提供了最佳例證。
最后,冶煉產能增速遠慢于銅礦產能增速。根據ICSG的數據,全球2015年~2017年三年的銅精礦產能增速分別達5.7%、9.8%和8.7%,而冶煉產能在這三年的增速僅為3.26%、1.49%和1.13%,冶煉產能增速明顯要低于銅精礦產能增速。可見,在銅礦供應加速釋放的背景下,冶煉環節的瓶頸依然存在,將繼續影響銅精礦向精煉銅的轉化。
(節選自2014年11月7日《中國證券報》,作者:郭皓 楊宏)

多年來,產能過剩一直是懸在電解鋁行業頭頂上的一把利劍。雖然面臨嚴重行業虧損,但全國范圍內卻仍有在建、擬建的電解鋁項目,產能溢出呈現出不斷加劇的態勢。
利潤刺激導致市場盲目
事實上,之所以電解鋁盲目擴張,急速發展,唯一的動力就是利潤的刺激。對于產能過剩問題,早有業內人士進行了專門的討論,認為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在于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具體表現為,企業的技術水平低、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拓展新消費領域尤為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新聞會上,就曾提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明確方向,就是要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
某資訊分析師認為,必須擴大鋁市場應用,積極拓展新消費領域,通過增加市場需求來化解當前鋁過剩的產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具體措施主要有:推廣以鋁代鋼、以鋁節銅;擴大鋁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推廣鋁在建筑方面的應用。
提升核心競爭力
從短期看,電解鋁行業需求將維持現狀,產能過剩、下游需求疲弱、電力成本高企三座大山將繼續壓迫電解鋁企業。同時,電解鋁企業將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自建電廠供電、提升技術水平等方式,進一步降耗增效、節約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從長期看,我國電解鋁行業的供電方式與供電成本將趨同,產能產量與需求將達到動態平衡。
(節選自2014年11月18日《中國產經新聞報》,作者:梁文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