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徐體義 何 侃 王雪飛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黨報集團責任至上。8月3日,魯甸突發6.5級強烈地震,給災區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引起國內外的深切關注。災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迅速作出重要批示,委托李克強總理親赴災區看望受災群眾、指導搶險救災。云南日報報業集團迅速啟動應急報道預案,以最快的時間集結、最高的效率奔赴、最緊的節奏追蹤、最大的毅力堅守、最好的成果呈現,打響宣傳主動仗,傳遞強勁正能量。
抗震救災,檢驗著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在這場分秒必爭的搶險救援中,云南日報報業集團第一時間趕到震中現場、第一時間發布新聞、第一次派出強大團隊采訪同一新聞事件、第一次超規格報道同一新聞題材、第一次進行全媒體深度融合報道、第一次短時間內報送數量眾多的輿情分析報告,為抗震救災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持,形成了團結鼓勁戰勝災害的強勁正能量,體現了黨報集團的大局意識和責任擔當。
自覺的擔當來自于黨和人民的熱切召喚。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心系群眾、服務百姓,是主流媒體和黨的新聞工作者始終不渝的堅守。大災降臨、百姓蒙難,我們的堅定指向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安危放在首位,把搶險救災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秉持深切的愛民情懷,積極投身搶險救災一線,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報道災區實情,反映群眾疾苦,幫助基層解難。我們的記者不懼艱危、深入震中現場和災區群眾之中,大力宣傳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堅強領導和采取的有力措施,充分報道各級黨委政府、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災區干部群眾以及社會各界眾志成城、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災的實際行動,著力發掘重大典型,講好云南故事、弘揚云南精神,通過搶險救災這個大場景和大視角,集中展現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黨員干部踐行“三嚴三實”取得的實效,生動反映黨群血肉聯系和軍民魚水深情,充分彰顯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和中國道路、中國制度的巨大優越性。
自覺的擔當體現在打好主動仗、傳播正能量的實際行動之中。哪里有災情,哪里就有記者奔波忙碌的身影。地震發生后7分鐘,云南日報法人微博、云南網法人微博就在本地首家發布新聞,云南網和集團所屬新媒體滾動發布動態權威消息。云南日報社昭通分社5名記者冒著余震危險,于19點30分趕到震中龍頭山鎮,成為震后全國新聞媒體第一批到達震中的記者,從報社派出的一組記者也及時趕上省政府工作組乘機迅速抵達災區。我們先后派出的83名文字和攝影記者,連夜一一奔向魯甸、巧家、會澤等多個重點受災區域,與災區人民休戚與共,與救援隊伍一同奮戰。記者從災區一線源源不斷發回最新報道,后方編輯團隊持續跟進、密切聯動,《云南日報》的報道規模不斷擴大,最多時每天達到12個版面。與此同時,加強輿情監測分析,11天里共報送重大輿情分析報告28期(次)、信息50余條,為省領導和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在抗震救災這場大戰役中,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充分發揮主流媒體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形成了互動互補互促的幾個平臺和陣地:集團媒體集群以及時準確全面的報道強勢正確引領輿論,有效鼓舞搶險救災的士氣;借助國外合作媒體,積極擴大抗震救災報道的海外傳播范圍;自覺履行媒體社會責任,發動社會各界傾情援助地震災區。
圍繞“千方百計搶救生命,萬眾一心抗震救災”這一主題,牢牢把握“主旋律引導輿論,正能量團結鼓勁”和及時、準確、有序的總要求,把抗震救災新聞宣傳報道作為當前最重要的任務,盯住搶險救災的各個重要節點和環節,全方位反映搶險救援、群眾安置轉移和衣食住行等保障情況,對傷病員救治、群眾自救互救、通路通電通水通信等分專題不斷跟進、集中呈現,對災區涌現出的先進人物、典型事例、溫暖瞬間進行深度挖掘、拓展延伸。《云南日報》接連刊出的《24小時生命大救援》《把救人放在第一位——魯甸地震“黃金72小時”救援紀事》《震區加油 我們在一起》《巍巍烏蒙挺起堅強的中國脊梁——寫在魯甸抗震救災展開七天七夜之際》等重頭報道和濃墨重彩推出的系列特刊,全景式展現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體軍民在大災面前堅韌不拔、奮力抗擊的堅強決心和感人壯舉,以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行動;《一切為了災區群眾》《大災面前更顯擔當》《同心協力凝聚中國力量》等8篇本報評論員系列文章,數十篇署名評論、記者手記,近百條微評論,大量集納推出的網友聲音、通訊員來稿,合力營造了有利于奪取抗震救災勝利的主流輿論。
魯甸地震發生后,云南日報報業集團注重拓展傳播渠道,直接向海外讀者準確全面反映抗震救災實情。一是發揮網絡傳播快、信息量大的優勢,在組織大量重要稿件推送國內各大網站的同時,通過與馬來西亞星洲網合作,分類集納信息稿件,主動推薦鏈接,讓海外網民及時準確了解災情和抗震救災進展,澄清不實信息、有效遏制謠言。二是云報集團與合作的美國《國際日報》、印尼《國際日報》、緬甸《仰光時報》和《金鳳凰報》等溝通聯動,通過組織新聞專刊等形式,及時準確地報道地震災情、救災進展,向海外網民、讀者展示中國黨和政府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引發海外讀者普遍關注并表達對災區的捐助愿望。
云南網及時開通“抗震救災網絡應急平臺”,為災區群眾提供救援資助、尋找親友等多項資訊服務及救災幫助,金碧坊論壇滾動發布地震災情和救援信息300余條,累計點擊16萬余次、評論近千條。《春城晚報》開設“春晚手拉手”專欄,搭建信息互通幫扶平臺,發起“春晚力量 大愛烏蒙”專項募捐賑災救助行動,積極幫助災區群眾抗震救災,目前已募集善款近百萬元,專門用于資助災區青少年學業和校舍援建。云報集團除向災區捐助100萬元外,干部職工和離退休老同志紛紛貢獻愛心,主動捐款達16萬余元。
哪里有災情就奔赴哪里,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記者的身影,媒體成為搶險救援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在災區,云南日報報業集團80多名記者拼搏在一線,與救援隊伍并肩作戰,與災區群眾同甘共苦,黨報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搶險救災中發揚光大。
大災面前,集團領導和記者編輯同步上陣、沖鋒在前,把抗災搶險的現場當作發揮輿論引領作用的戰場。集團社長和兩名副總編輯直接到災區現場指揮采訪,總編輯和副總編輯坐鎮夜班統籌調度,前方記者爭分奪秒采寫供稿,后方編輯團隊通宵達旦編審傳輸,十幾個晝夜“連軸轉”“兩頭白”。“在路上心里才有責任,在基層心里才有群眾,在現場心里才有感動。”抗震救災就是“走轉改”“三貼近”最好的練兵場。盡管余震不斷、山體垮塌、滾石滑落,有些路段全部被埋、巨石擋路,要手腳并用才能攀爬通過,但記者義無反顧,為及時趕到現場,風雨中徒步跋涉動輒10多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無論是地震廢墟上、滑坡山體間還是救援搶險處、物資捐贈點,記者們的足跡無處不在,他們一身汗、兩腿泥,用自己的赤心、筆觸和鏡頭,忠實記錄著災害的痛苦、堅強的希望和一個又一個感天動地的故事。
危難關頭,記者既是新聞宣傳的尖兵、沖鋒陷陣的勇士,也是群眾托付真心的親人。對災區群眾的困難、痛楚和抗爭,記者親歷親聞、感同身受。采訪途中遇到傷員轉移便主動讓路,救援現場人手不夠便投身其中,有的記者幾天顧不上洗把臉,吃的是冷水泡方便面,住的是危房帳篷,多名記者生病受傷堅持不下火線,與災區人民水乳交融、須臾不分。從搶救生命到安置轉移,從打通道路到保障吃住,從中央領導到基層干部,從部隊官兵到志愿人員,他們克服困難一路追隨、全程反映,一篇篇報道、一幅幅照片、一個個畫面、一位位典型,有情有淚、有血有肉、有悲有喜,充滿感染力和吸引力。
考驗時刻,主流媒體更當求真務實、頭腦清醒,處處體現自己的責任、良知和操守。為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全面和深入,記者堅持用身心體驗和采訪,靠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感寫出真切感人的報道。在一線記者發回的各類體裁的稿件中,既有鮮活的事例,也有切身的感悟,于細微處見深邃,在細節中出亮點。除了采寫和推出大量正面報道,我們還及時反映災區面臨的實際困難、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基層干部群眾的訴求,寫出不少觀察式報道,向省委、省政府和前線指揮部提交。
在這次搶險救災報道戰役中,《云南日報》堅持創新報道理念、報道方式和報道機制,動態報道、現場新聞、評論引導、典型宣傳等齊頭并進、立體呈現,成效明顯、反響強烈,特別是抗震救災中涌現出來的邊防戰士謝樵、村黨支部書記李立安、老黨員陳有富、村民小組長周清順等大批先進典型,不僅感動了廣大讀者和受眾,同樣給我們自己深深的教育,加之奮戰在災區一線和堅守在后方崗位的記者編輯的優異表現和拼搏奉獻精神,對新聞隊伍的成長和提升,產生了莫大的激勵和帶動效應。通過回顧總結,獲得不少有益的啟示。
——進一步強化和發揮主流媒體的獨特優勢及引領作用,關鍵時刻立得住。在重大報道中充分發揮黨報集團的作用,不斷鞏固和提升主流媒體的品牌公信力、輿論引導力,就是要始終堅持正確導向的根本原則不動搖,始終把握主旋律引領輿論、正能量團結鼓勁的取向,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不管情況多么復雜、條件怎么受限、工作多么艱難,都必須確保行動到位、把關到位、報道到位、引領到位;在履行新聞媒體職責的過程中,就是要堅持貫徹“三貼近”原則,不斷鞏固和拓展“走轉改”活動的成果,著力提升新聞隊伍的作風狀態和能力素質。
——進一步強化和完善重大突發事件應急報道機制,危難關頭挺得起。重大災害和突發性事件,往往社會關注度高、影響面廣,輿情比較復雜多變,對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是一個重大考驗。云南是一個邊疆多民族地區和沿邊開放前哨,也是一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類自然災害頻發的省份,熱點事件往往偏多,輿論引導的任務繁重。作為地方主流媒體,必須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陣地意識,加強傳播載體、工作機制和隊伍能力建設,在重大突發性事件應對和社會輿論熱點引導中,切實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更加自覺有效地服務于國家周邊外交戰略,維護邊疆的穩定和諧。
——進一步強化和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創新路上闖得過。為有序有力有效地開展抗震救災報道,云南日 報報業集團借助媒體互動融合的成果,通過全媒體指揮中心實施統一指揮調度,統一開通使用發稿傳播平臺,重點整合《云南日報》、云南網、《春城晚報》等集團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資源,充分利用法人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視頻、政務信息島等載體,形成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報道和立體化傳播的合力。順應媒體發展新趨勢和新要求,我們要趁勢而行、攻堅克難,大力加強傳播體系和傳播能力建設,不失時機、大刀闊斧地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在構建新型平臺、拓寬傳播渠道、創新運行模式、建立工作機制等方面勇于探索,不斷增強主流媒體的活力和競爭力。
——進一步強化和推動隊伍的思想作風和能力建設,始終做到信得過。人才是根本,隊伍是保障。注重隊伍素質培養、形象塑造和能力提升,必須常抓不懈。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在新聞報道上出彩,在作風建設上顯效,為新聞隊伍的培育和提高提供了鮮活寶貴的教材,我們要將其有機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和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培養之中,激勵廣大干部員工堅守理想信念和責任擔當,為黨的新聞事業奮發有為、再創佳績。
驚心動魄的搶險救災已告一段落,艱巨繁重的恢復重建剛剛開始。回眸與災區人民相依相伴、心手相牽的日日夜夜,心潮難平。在出色完成抗震救災各項報道任務的同時,我們的信念在一線筑牢、作風在一線錘煉、能力在一線提升、形象在一線塑造,收獲良多。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它將成為銘刻在我們心中的珍貴記憶;這是一個新的起點,它將激勵我們為譜寫富民強滇中國夢云南篇章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