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湘韓
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發生6.5級強烈地震。中國青年報社編委會根據《中國青年報突發性事件全媒體報道應急預案(試行)》啟動一級響應程序,第一時間派記者前往震中,并迅速組成了抗震救災報道組,張坤總編輯親自擔任組長,部署、指揮抗震救災報道。前后方通力合作、密切配合,進一步探索了紙媒、微博微信、網站及融媒專題等全媒體互動、立體呈現的突發事件報道傳播樣態,體現了“敬業奉獻的職業精神,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精神,全媒體探索的創新精神,客觀公正的專業精神”。
今年6月9日,《中國青年報突發性事件全媒體報道應急預案(試行)》頒布實施。該預案對選題標準、報道原則、建立突發事件報道的應急機制、四級響應程序、一般操作常規等作了明確詳細的闡述,可操作性強。
預案明確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報道內容的分工:即時發稿平臺以搶發突發事件發生和進展的消息為主,《中國青年報》以重大突發事件的深度報道為主。
突發事件很多,中國青年報社下屬全媒體不可能關注所有的突發事件,選題標準是:“一是重大,二是暴露出的問題要有普遍性和警示意義。”對一般的刑事案件、交通事故或區域性影響的自然災害,不報道。
《中國青年報》所屬全媒體對突發事件報道堅持“準確、及時、理性、客觀、中立”的報道原則,遵守媒體倫理,以尊重采訪對象,不造成二度傷害,不煽動情緒,不渲染血腥恐怖等為報道準則。
根據突發事件線索的不同價值,預案明確規定了四級響應程序。一級響應程序是最高級別:報社領導認為突發事件特別重大,根據事件發展可將二級響應程序提升為一級響應程序,專門成立由相關部門組成的報道小組,向前方增派記者,建立相關事件微信報道群,加大報道規模,中青在線全媒體報道專題上線,即時消息及時發中青在線和微博。美編及時制作圖表在微博、網站、專題、報紙上呈現。評論部組織評論。
云南魯甸地震裂度大,破壞性強,人員傷亡嚴重,事件特別重大,報社領導在地震發生當天就決定組織成立了報道小組,成為報社抗震救災報道的指揮中樞。
中國青年報社全媒體采編庫和移動采編系統尚在建設之中。報道組專門建立了一個魯甸地震報道微信群,前方記者、后方各媒體平臺相關編輯(包括紙媒、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黔青小伙伴等各傳播終端的編輯)、相關跑口記者(如聯系民政部、中國紅十字會、地震局、公安部、交通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的記者)、美編和新媒體技術人員、報道組負責人和值班社領導均加入這個群。
前方記者的行蹤信息、新聞線索、相關報道信息、報道提示、組稿計劃等均在該群分享;選題討論、前方記者給各數字媒體平臺發送稿件、值班領導審稿及如何分發、呈現的指令等均在該群進行。有關抗震救災的信息在這里充分流動,前方記者采訪不再盲目;后方編輯組織策劃有了更多的信息參考;減少了稿件的層層審核環節,提高了各數字媒體平臺發稿的時效,作者及其他成員也可看到編后的稿件,發現差錯也可及時提出,從而保證了各數字媒體平臺抗震救災報道的及時、準確。
前方記者白皓說:“這次報道明顯感受到前方記者和后方編輯之間的溝通順暢,形成了合力,為了最大限度地節省體力、電能,提高信息傳回的效率,我通常會選擇在現場用語音發回信息,后方編輯和實習生馬上將語音整理成文字稿在群里傳回,我確認無誤后,值班領導立即確定在中青在線或微博、微信中如何呈現,整個流程順暢,編輯做了無名英雄。供主報的稿子中,每天清晨與后方確定當天采訪方向和大致選題,迅速明晰采訪內容,這讓每天采寫時心中踏實,最終,采寫的所有稿件均見報。”
后方編輯王素潔在體會中也談到:“前方記者采訪的第一手資料第一時間發回,然后我們在后方可以很快地進行編輯和修改,同時,編好的稿子發到群里,不只是值班老總審核,其他同事看到后也能對稿子提出一些意見,也避免了更多差錯。”
比如,8月4日清晨7時零4分,記者白皓在群中告知抵達震中龍頭山,報道組負責人就要求他采寫文字和拍攝圖片,發中青在線和中青報法人微博。半個多小時后,他就在群中發了20多張災難和救援圖片,并語音播報了一個村民從外地回家尋找親人的故事。后方微博和網站編輯馬上加工處理,8時20分許,中青在線以《廢墟上的生命賽跑》為題發表了一組現場震災和救援圖片。中青在線主編閔捷突破以往上午用報紙上的內容作為首頁頭條的慣例,要求突出原創,在群里指示編輯把《廢墟上的生命賽跑》作為首頁頭條。三大法人微博也刊發。當天上午推送的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號也打破主要推送當天報紙內容的慣例,主要推送了《魯甸地震379人遇難 本報記者來自震中的報道》這一條,這在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號歷史上尚屬首次。
此次中青在線網站抗震救災專題制作水平較高,其中有一個時間軸呈現前方記者的圖文報道,報道組負責人覺得很好,在群里建議在手機上傳播。技術人員陳明、陳龍、李杰開展技術攻關,首次利用時間軸的移動應用進行記者的抗震救災直播,精短的文字和配圖,適合移動網絡“快餐閱讀”的需求。該移動應用手機媒體轉發多,在媒體界反響比較大,有的中央媒體要求轉載,這也為日后報道的類似移動應用積累了經驗。
中青報這次抗震救災報道的圖片數量多,而且質量比較好,這很好地適應了微博、微信及其他手機端傳播視覺化的需要。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前方的文字記者拿起了相機,“能文能武”。
對于突發事件報道,受災區的條件所限,最好能派具備全媒體技能的記者去前方,以一頂三。
這次中青報抗震救災全媒體報道沒有原創視頻,確實是遺憾。有記者建議,將攝影記者賦予更多新媒體報道的職責,流媒體呈現、及時的聲音影像記錄是攝影記者的優勢,報紙上能采用的照片有限,不能完全反映攝影記者在災區的辛勤勞動,應鼓勵攝影記者制作用于網絡傳播的原創音視頻短片。
UGC即用戶貢獻內容,是融媒體時代突發事件報道的重要組織部分。但這些來自論壇、微博、社區或救援隊通訊員的線索或稿件的真實性有待核實、稿件質量也不高。我們要求后方記者連線時多方核實,補充采訪,對UGC進行組織和整理,編輯精心處理和把控,使得這部分內容成為可利用的優質內容。
例如,在黃金救援72小時內,災區和互聯網上信息混亂。震中關注度高,但周邊鄉村有很多救災盲區,一些求助信息真偽不知。報社專門安排一個記者帶領實習生每天進行數十條災區求助信息的真偽核實,每天撥打數十個救援組織、當地志愿者、村民及媒體人電話逐一核實排查。
戰士謝樵遇難的消息,記者莊慶鴻在8月4日當天就獲悉,報社認為須等到確認其下落再報道,但要做好準備,先采訪謝樵的老家和部隊戰友。8月8日,這名戰士的遺體被找到,證實遇難。我們在各數字媒體平臺及時刊發了送別謝樵的圖文報道。雖然部隊提供了宣傳稿,但后方記者仍做了大量的電話連線采訪,證偽了一些其他媒體報道的不實信息,并找到了一些獨家增量的細節:比如“一開始救援隊名單里沒有謝樵,他是主動增加的最后一人”。8月9日,《中國青年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關于犧牲戰士謝樵的報道《敬禮!接我們的英雄回家》,這篇人物報道圖文并茂,血肉豐滿,讀后令人感動。
此次抗震救災報道,中青報各媒體平臺用了許多部隊通訊員的稿件,豐富了報道內容。有的沒有直接用通訊員的稿件,而是利用稿件中提供的信息作了可視化處理,如各媒體平臺發布的信息圖《超萬兵力投入地震救援》就是根據通訊員的稿件提供的數據制作的,這樣簡單明了,更適合網絡傳播。
此次抗震救災報道,有《中國青年報》的官方網站中青在線、中青報三大法人微博、中青報微信公號、客戶端黔青小伙伴等數字媒體平臺參與,也有紙媒《中國青年報》參與。各媒體平臺報道的主要差異是:數字媒體平臺的報道“短”“快”“美”;紙媒報道“深”“精”“優”。
以前有一個誤區,認為突發事件報道有電視臺或網上滾動直播,是公共新聞,《中國青年報》沒必要搶時效,也搶不過它們。但這次魯甸地震成功的直播實踐表明,關注的新聞點、現場可不一樣,而且搶發的速度和別的媒體在同一個競爭平臺上。
前方記者白皓每天都會選擇一兩個點進行微博圖文現場直播,如龍頭山鎮小廣場三姐妹救援、甘家寨大救援等,手機拍攝及時發回現場照片,語音傳回信息后方編輯處理成文,這成為本次地震報道中微博內容呈現的主要形式。
白皓采寫拍攝的李克強總理一行全體起立默哀的圖文,在中青報法人微博和官方網站獨家首發后,被新浪首頁顯著位置轉載,網絡媒體轉載的都是本報報道,當天播發的新華社通稿沒有這一細節,第二天播發的通稿才提到。
記者王鑫昕在去魯甸的路上,在一個高速公路收費站看到大量民用車堵在抗震救災專用通道,就隨手編發了一條微博。這類消息其實報紙用不上,但有現場感,也有信息量,很適合網絡的即時傳播。同樣被新浪首頁轉載。
何謂“突發事件”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將突發事件歸為四類:“所謂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8月9日,王鑫昕在中青報法人微博發了一組題為《煙抽了一半,睡著了》的圖文報道。對此,人民日報新浪微博轉發,其傳播數據是:點贊3664、轉發971、評論1285。
“美”就是可視化。中青在線抗震救災專題不僅有許多圖片,而且有可視化的時間軸直播,震中龍頭山震前震后對比圖,還有可視化的“記者足跡”網絡專欄,讓網友通過地圖就能看到前方記者分別到達了哪些地方,采訪到了哪些有價值的新聞。這項融媒體的探索得到了很多人的點贊。
在手機傳播方面,除利用微信、時間軸移動應用傳播外,中國青年報社新媒體發展中心還推出了另一個移動應用《魯甸 溫度》,精選的圖片,配上前方記者感人的采訪手記,更具打動人心的力量。
一些網絡交互技術在平面的紙媒上無法實現,因此,報紙的抗震救災報道的可視化稍弱,但圖文報道整體上更優。現場報道,圖文并茂,生動鮮活,細節抓人,打動人心,較好的有《回家》(網上后方整理的報道比較粗糙,經記者補充、報紙編輯后的見報稿更加豐富、精美)、《為了最后五公里的尊嚴》《燭光寄哀思 照亮回家路》《淚別甘家寨》等;新聞分析融入現場細節,有理有據,透徹到位,如《震中期待打通更多生命線》《巧家山高路險救災困難重重》《震后新家園何處安放》等;圖片專題《立體救援》《廢墟上的生命賽跑》《生死不離》等現場感強,信息豐富,質量較高。頭版的“中青評論”《關注魯甸 不只因為突如其來的災難》僅在紙媒和電子版上刊發,受到有關部門閱評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