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 瑩
今天,互聯網讓一切突發事件的實時直播成為可能,并顛覆著傳統新聞采編教程對突發事件報道的業務探討與界定。正如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在被移動互聯傳播時代證實之外,亦得到延展:媒介不僅即訊息,它還顛覆著我們理解訊息的方式,使得一個遠隔千里之外的普通公眾,從單向的訊息接收者,通過一個手機上的評論或點贊、捐款、評論、送花等等行為,成為一個突發事件的參與者。
突發事件報道作為傳統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類型,在傳統媒體時代一直是各家拼采編實力的核心內容競爭板塊。以一場城市寫字樓火災為例,一份報紙的采編團隊如何在事件發生半天甚至僅幾個小時后,盡可能完整地呈現出這起突如其來的火災從現場情況、損害程度、起火原因、當事人情況背景,背后故事等等“全貌”?從信息獲取渠道的快速反應,到后方作為版面編輯的“素材”加工,傳統的突發事件報道已經形成一個較成熟的操作模式:接到新聞線索——記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兵分多路獲取事件各方面信息——分工完成報道寫作——版面編輯對記者采訪內容進行提煉上版。
但在集納了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多樣的信息呈現方式,報道、分析、講述、整合鏈接等多種呈現手法在內的融合媒體時代,突發事件報道的傳統“程序”則完全被打破,正在表現出鮮明的“融媒”新特征。
一方面,媒體報道介質的融合,使報道的發生與傳播表現出不受時間與傳播介質局限的“移動性”。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隨著地震傷亡人數的不斷增加,昭通地震迅速成為隨后幾天內的最熱點新聞。一起重大突發災難,從受災情況、到傷亡情況、救援需求,當地的交通、天氣、災民需求,后續可能的次生災害、災民安置與重建等等,新聞報道需要關注的內容領域頭緒紛繁,獲得信息的渠道從最開始的不順暢到多家媒體抵達救災現場后的集中報道。
包括新浪、網易、騰訊、鳳凰等互聯網媒體幾乎全部第一時間在自己的移動客戶端平臺上開設了魯甸地震的實時直播專題頁面,通過時間軸不斷更新各方面的動態信息,基本上做到了在第一時間,對魯甸地震各重要動態信息的第一時間發布。而上海報業集團的新媒體項目澎湃,也在客戶端界面采用了這種突發報道的移動聚合技術,并且借助其原創自采優勢,在隨后的報道中,推送了震區一線的多篇獨家報道。所有這些信息發布和公眾獲取的過程,基本上全部通過移動終端,實現了信息傳播的隨時隨地。
另一方面,基于碎片化信息的報道“聚合性”從紙質介質轉移到移動平臺。此前在突發事件報道中,通過第二天在報紙上的呈現,專業媒體對各方信息進行梳理整合,通過在版面上的切分,實現同類信息的板塊整合呈現。而在融媒時代,這一介質則轉移到移動平臺,并且通過這種轉移,大大提升了一個突發事件“聚合”信息的承載空間。以8月21日煙臺中院開庭審理的招遠麥當勞“全能神”殺人血案為例,當天庭審開始時,網易新聞客戶端便開設了專門的直播庭審界面,在這一直播界面里,除根據微博發布的庭審程序進行文字直播之外,還在其間插播此前央視播放的招遠血案嫌疑人自述的視頻、圖片,界面下方,則根據事件發生后媒體報道的不同內容,就聚焦庭審、血案回顧、解析行兇者等板塊快速對相關議題進行整合鏈接,將此前公開報道中一些關鍵信息進行了“一頁打盡”式的信息聚合。
此外,由于這種承載聚合的平臺轉移,也使突發事件報道的“交互”成為可能,即公眾(讀者/用戶)不再只是信息的單一獲取者,借助微信轉發、回復評論,普通公眾能夠參與到新聞事件的反饋中。更有相當部分專業讀者,能夠第一時間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參與到突發事件中,本身成為推動事件動態發展的要素。在至今仍余波未平的湘潭產婦死亡事件中,《南方都市報》記者從輿論流變的角度進行的調查發現,在這一事件的輿論場中,從互聯網媒體二次傳播的選擇性提煉、到匿名網帖的出現,再到其后某新聞移動客戶端評論員從專業角度的解釋性評論,都讓事件在一種信息傳播——反饋形成新信息——信息的再次傳播中得到不斷反轉與發酵。這種基于融合報道下“互動”性推動的事件進展,也讓突發事件的報道出現了新的報道特征。
對融媒體語境下報道的討論,此前大多停留在報道平臺和傳播渠道層面。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融合媒體對新聞報道,尤其是突發事件的報道提出了全新的“融合報道”思維。融媒體打破了此類報道基于事件發展時間軸的常規線性思維,而突破了過往記者寫—編輯編的業務操作模式下,對媒體建立起對接迅速、執行高效的突發報道聯動機制提出了新要求。
1.采編與技術的融合。媒體不再僅僅是一個內容生產板塊,它需要同樣了解融媒傳播技術的人員,讓全新的媒體介質推動報道在移動時代的全新呈現。在馬航MH370事件報道中,《21世紀經濟報道》的可視化技術團隊做了一個“MH370實時透視”的嘗試。這實際上是一個以移動設備為“窗口”的專題頁面。借助“交互設計”技術,可視化設計技術人員利用移動互聯設計技術和信息獲取的便利,在頁面中接入谷歌地圖,通過后臺實時將動態報道中的飛機出現的地理坐標手動輸入,便在頁面上自動生成飛機的“軌跡點”,用戶可以通過放大縮小看哪些地方有搜尋的可能。就突發事件報道來說,這種技術突破了物理條件地理上的局限性,不需要文字去再描述東經、西經,通過移動媒體的可視化呈現,便能夠實現對飛機可能出現在全球哪個位置的直觀報道。
與純技術團隊不同在于,這種技術的使用,是基于和采編團隊第一時間的對接之上。《21世紀經濟報道》前方記者從馬來西亞提供一手動態信息,后方編輯團隊實時監控與刷新全球各大主流媒體的動態報道并提煉整合出核心內容提交可視化技術團隊,最終實現“透視”產品的動態更新。在這樣一種突發事件的報道模式中,內容與技術融合成為報道中同樣重要的板塊,而報道程序也變為:內容團隊快速、準確的實現信息獲取與提煉——信息高效快捷的反饋至可視化技術團隊——清晰明了的移動端可視化信息呈現。這其中,采編團隊與可視化及交互設計技術人員的融合對接,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2.采與編的融合。這里的融合并不是媒體采編人員自采自編的概念,而是指突發事件報道中采訪與編輯這兩個環節,在融合媒體報道聯動機制中打破板塊切割清晰的工作和采訪內容全部到齊后再進行編輯的工作流程。
在云南魯甸地震報道中,《南方都市報》對采編的實時融合做了一個簡單嘗試。深度新聞部內部的南都公益微信公號,借助第三方開發工具,就魯甸地震做了一個基于微信的移動平臺“主頁”。在“微主頁”中,我們對地震報道根據震后互聯網上的信息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板塊整合,設置了包括災情速遞、外圍馳援、救援交流與延展閱讀四大板塊。而在呈現動態信息的災情速遞板塊,又通過下方菜單欄的方式,設置了包括救災地圖、災區天氣、救援實況、親歷者說以及聯合呼吁等內容板塊。
事實上,這些板塊的設置取代了傳統報道中報紙編輯的角色,而是以移動端為編輯平臺,在前方記者提供內容的同時,迅速歸納入相關板塊中,以跳出客戶端單一的純文字閱讀局限,做到條理清晰板塊明確,實現信息傳遞的一目了然。雖然由于微平臺的操作在這一嘗試中主要由采編內容來完成,在技術使用上仍有很大局限和提升空間,但就報道來說,這一信息呈現方式的實現中,采訪與編輯是一個同時進行的流程,某種意義上,它使得編輯和采訪的對接成為突發事件中一個實時進行的報道環節,并且采訪與后臺編輯在報道過程中并行更新。
3.單向與交互的融合。事實上,無論是《21世紀經濟報道》可視化團隊的馬航MH370透視專題,還是南都公益的云南魯甸地震報道微主頁中,一個最大突破就是實現了新聞報道與公眾的實時互動。這種“交互”性,讓突發新聞報道在融媒體時代,既具有單向信息發布功能,也實現與讀者/用戶反饋互動的效果。馬航“透視”專題中,技術團隊在移動頁面中開設了論壇板塊,通過接入Instagram與馬航有關的信息采集,每秒都在更新看中國以外的公眾反饋和來自各方的信息與線索。除了評論,這種“交互”的實現還能夠通過主動設計來實現。在馬航25日宣布飛機已經掉到一個海域里面,全員已經死亡的當天,透視專題更新了一個點蠟燭的互動功能,通過點蠟燭照亮真相的歸家路這一互動主旨,在一天的時間里,實現了超過3萬的點擊閱讀量。并且與該報第二天所作的新聞專題《唯有真相才能告慰世間》緊密聯合起來。
而南都公益的云南魯甸“微主頁”中的救援交流板塊,也通過設置“魯甸救災信息交流墻”的的公告板模式,使得信息的公開交流與溝通成為這一突發災難報道中的可能。事實上,與2008年汶川地震時的報道相比,我們能夠鮮明的看到,融合媒體的技術發展,使得此前此類突發事件報道中無法實現的信息交流,在當下成為了可能。相信未來,也會借助技術的成熟,成為突發災難報道的一個部分。
必須認識到,技術對媒介的改變,推動著信息傳播與獲取模式的變革。這是一種大趨勢,媒體必須在這樣一種新傳播語境中,尋找適應甚至是創新的報道模式。但這一過程中,仍有許多基本的專業原則必須堅守,甚至在融媒體報道語境下更需時時的自我警惕。
1.融媒體對碎片化信息實時更新的可能,并不意味著能夠省去求證過程,相反,它要求媒體更嚴格意識信息把關。互聯網使得移動傳播日趨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主流,但在傳播中,尤其是突發事件報道中,也已多次發生失真信息的廣泛傳播事件。如在原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被查信息通報后,當天下午,就有中央級媒體在官方微博上發布了新的廣州市委書記人選任命的信息。從正常的人事報道程序來看,這樣一則信息的發布極為罕見,也非常值得質疑。但由于事件的高關注度和首發媒體的央媒屬性,該則信息在微博和微信平臺都獲得大量轉發,即使在隨后被證明是一則“不實信息”的十幾小時后,微信圈中仍有轉發和傳播。再如一些基于互聯網爆料的極端惡性事件,一些媒體在信息采用中,完全壓縮了求證核實環節,直接使用網友某某稱這種單一非權威信息源作為突發事件報道的發布, 甚至包括圖片、事件原因分析等等,也僅因“據傳”就形成機構媒體的自采報道,更有在信息本身還未獲證實的情況下,已經做了技術分析、外圍視頻采訪、報道整合等等。
實際上,在融合媒體語境下,由于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動態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呈現出“弱糾錯”的特性。一個錯誤的碎片化信息得到廣泛傳播后,一條更正的糾正信息,往往會出現在多個媒體平臺上與謬誤信息并存的情況。這就使專業的機構媒體,在充分意識到融合媒體報道的特性基礎上,對突發事件每個信息來源的求證與核實,保持高度的媒體責任意識和專業態度的自我警惕。更多的承擔起融合媒體報道中,真實有效的信息傳播者的媒體職責。
2.交互性中對新聞倫理的邊界探討。融媒體技術使得人人都能夠作為信息傳播者,而由此引發的新聞倫理的諸多新話題,也在近兩年成為新聞業界的焦點,一些甚至短期內難有定論。但近期的一些現象仍值得我們思考關注。
在微信平臺上,基于圈子傳播的在線小游戲,使一些新聞的“娛樂化”邊界漸漸變得模糊。比如近期多個娛樂界明星被查吸毒事件中,微信圈中更多轉發的是類似“捉毒犯”、打“毒犯”之類的娛樂游戲;而旨在為漸凍癥病人喚起更多公眾關注和公益籌款的“冰桶挑戰”,在傳播中也出現漸漸淡化其公益主旨而凸顯出“娛樂性”與“營銷性”等特征。
這固然與移動媒體時代大眾傳播的新規律有關,但同時也對突發事件中媒體報道的關注點、切入點和報道模式、呈現角度以及所要傳遞的價值觀和理念,提出了新的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