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耿 欣
臺灣復興航空失事第3天,《新京報》刊發了三千字的人物特稿《生死迫降》,深度還原幸存者的生還過程與遇難者在世時的點滴細節,這篇報道就是該報記者在無法抵達新聞現場的情況下,與新媒體編輯主要根據公開報道整理所得。
深入現場早已成為新聞界公認的災難報道的第一準則。
然而,自馬航MH370航班失聯事件發生以來,很多媒體人以及學界專家開始重新定義災難報道的新聞現場。馬航失聯事件的新聞現場在哪里?在茫茫印度洋,在吉隆坡的新聞發布會,在乘客家屬聚集的酒店,還是在記者因為沒有相應知識和資源而無法到達的地方?
還有一種更為常見的情況是,當某一重大突發災難發生時,媒體由于客觀條件所限,無法及時趕赴現場,或者情況復雜遠超某一家媒體的力量所及。比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國內媒體派出的記者很難在第一時間趕到災難現場,并且由于事件發生在國外,更增加了語言和環境上的采訪難度。
正因于此,越來越多的媒體人認識到,有一些新聞沒有“現場”,而有一些“現場”無法到達。哪里能夠發現突破性的信息,哪里就是新聞現場。傳統媒體已經在與新媒體的時效性較量中敗下陣來,如何能夠保住深度報道的陣地,這是考驗一家媒體報道基本功與對突發事件應對能力的重要時刻。
7月23日晚臺灣復興航空GE222航班墜毀事件即是一例。迫降失敗重摔失事,48人死亡10人重傷的消息引發全國輿論關注。現實情況卻是,一方面,內地媒體大多鞭長莫及,無法奔赴現場采訪,也很難接觸到幸存者或遇難者親屬;另一方面,島內媒體競爭激烈的媒介生態下,報道相對充分全面,公眾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渠道獲取信息。
《新京報》刊發的《生死迫降》一文獨辟蹊徑,巧抓第二落點,對大量公開零散的新聞報道在多方核實的基礎上,重新進行梳理與整合,經由編輯的穿針引線,成就了一篇災難事件下頗為感人的人物特稿。
《新京報》副總編輯王愛軍說:“《生死迫降》這篇稿子是逼出來的。任何大事件都必須有特稿,這是《新京報》的標配。”
本文對《生死迫降》具體操作進行探討,并非是對深入現場的一種否定,也不是說編輯記者可以足不出戶,對著電腦就能寫出稿件來,而是在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下,廣泛占有公開材料,去偽存真,深入挖掘,找出內在邏輯與新聞點,重新整合,加入編輯記者的思想與創意,實現新聞信息的增值效應。
《生死迫降》一共講述6個人物故事,1位幸存者和包括機長在內的5位遇難者。
1.直接轉述媒體可信的公開報道。用符合媒體自身定位與特點的表達方式來轉述公開報道中的細節,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操作方式。比如《生死迫降》對幸存者洪郁婷的一段描述:
“洪郁婷幸運地躲過了爆炸和撞擊帶來的致命傷,飛機墜落后,她被前排椅子壓住,她奮力推移前椅,再解開安全帶。機身撞擊造成的破洞給了她希望,鉆出、滾落地面,繼而跑向民宅,她成了第一個求救的生還者。”
下面是中新網7月24日根據我國臺灣“中時電子報”的報道:“洪父轉述女兒回憶事發時的狀況,機長廣播:‘要降落馬公機場’,不久后,就發生迫降爆炸,坐在第12排(接近機翼處)的洪郁婷被前排椅子壓住,她用盡氣力推移前椅再解開安全帶,看到機身有破洞就鉆出滾落地面。”
2.變換角度,從外圍切入。澎湖憲兵隊隊長蔡民華是媒體給予關注比較多的遇難者之一。臺灣中央社24日報道:“去年9月才調任澎湖憲兵隊中校隊長的蔡民華不幸搭上失事班機遇難,留下一對年幼子女,家屬悲慟,但不怪罪,嘆「這是軍人天職」。”
《新京報》《生死迫降》一文從蔡民華妻子的角度切入報道,平添幾分唏噓:“楊琇慧沒能盼來丈夫蔡民華的起死回生。搭乘家屬專機抵達殯儀館,辨認丈夫遺體時,她說了一句話:‘這是軍人的天職。’”
3.利用社交網站搜集遇難者信息。在互聯網大發展帶來資訊便捷暢通的今天,社交網站是獲取個人信息并快速了解報道對象的重要平臺。這種做法在如今的突發事件報道中頗為常見。比如在對抗癌姑娘陳雅婗的報道中:
“陳雅婗罹難后,她的社交工具‘臉書’被注銷了。前不久,這位樂觀的姑娘還在臉書上開心發文,寫下四個字:‘活著真好’,一旁的照片上,她一頭黑色長發,搭配一副黑框眼鏡,長相甜美,手中拿著巨型冰淇淋杯,瞇著眼微笑。”
4.外圍補充采訪,沒有獨家但有態度。《生死迫降》并非通篇都是其他媒體的報道,除了前面所說的從社交網站獲取信息,《新京報》也通過電話連線進行了一些外圍采訪,作為稿件的補充,雖然沒有新聞價值高的獨家信息,但也表達了媒體的一種態度。比如:
“臺灣文化部文物資產局向新京報記者介紹,葉根壯資質聰穎,技藝極為精湛,為同時期大木匠師中的翹楚。”
“文物資產局吳組長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回憶道,葉老先生性格相當溫和,在與他的交往中經常提及‘傳承’二字,一直希望能夠將畢生技藝留給后輩。”
參與《生死迫降》采寫的《新京報》記者朱柳笛對筆者說,在不能進行現場采訪的時候,電話連線很重要,沒有記者自己的采訪是不能算一篇報道的。雖然無法抵達,但是必須窮盡所有可能接近事件核心,這是一篇稿子的安身立命之本。
5.添加背景資料,完善報道。一個事件中,通常背景資料是最為豐富也最易獲取的,但背景資料的添加也有學問,可以在開篇為稿件定調、增色,也可以在文章末尾來個畫龍點睛。
《生死迫降》在開篇介紹客機失事地點澎湖時寫道:“‘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傳唱多年的《外婆的澎湖灣》,代表了一代人心目中的臺灣印象……前晚,GE222卻沒能安穩地降落在機場,而是以緊急迫降的態勢,砸向了島上的幾間民房。”
文尾交代了當時的天氣,也間接指出了飛機失事的原因:“大雨一直持續了5個小時,24日清晨,‘麥德姆’臺風過境的余威終于消除,澎湖重見晴空。然而,48雙眼睛已經看不到這一幕。”
6.團隊合作,提高時效。
《生死迫降》這篇特稿的時效性是值得肯定的,23日晚事件發生,24日臺灣媒體的公開報道見諸于網絡和電視, 25日面市的《新京報》上就有了《生死迫降》。
為了能較為真實感人地還原人物,需要記者采訪和挖掘一切可以開掘的消息來源,多方印證不同來源的信息,并盡其所能將各種線索進行有機重組,還原事件的時間軸和人物的行動過程。媒體一般的操作模式是成立編輯和記者組成的多人團隊,由資深編輯進行任務的安排與統籌并設置報道的基本框架,團隊不同成員承擔不同的任務,第一時間共享大家搜集的資料,最后由資深編輯負責完成信息的整合和撰稿。
《生死迫降》也是如此。《新京報》組成了3個記者加2個編輯的5人團隊,新媒體記者負責搜集并核實網絡資料,記者則進行電話連線,盡可能接近事件核心人物,最后由一名編輯將兩部分稿件合成一篇深度報 道。
如前所述,特稿是重大事件報道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多少年后,當回首這場災難時,我們能想到的不只是一串數字與符號,還能回憶起更多生動的面孔和聲音,這就是災難報道中人物特稿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