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鎂行業國內外標準體系的現實情況,我們需要用“頂層設計”的思維,從戰略高度分析體系現存不足、完善體系建設。
對于非工程專業出身的我們,“頂層設計”的概念應該是在“十八大”以后才走入我們的生活中。“頂層設計”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站在高處、統攬全局、宏觀規劃、總體協調。但“頂層設計”并不是憑空造詞,而是源于工程學的一個專業詞匯。其在工程學中的本義是統籌考慮項目各層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統攬全局,在最高層次上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頂層設計”在黨中央關于“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首次出現。其主要特性有三:一是頂層決定性,頂層設計是自高端向低端展開的設計方法,核心理念與目標都源自頂層,因此頂層決定底層,高端決定低端;二是整體關聯性,頂層設計強調設計對象內部要素之間圍繞核心理念和頂層目標所形成的關聯、匹配與有機銜接;三是實際可操作性,設計的基本要求是表述簡潔明確,設計成果具備實踐可行性,因此頂層設計成果應是可實施、可操作的。
在了解“頂層設計”的精髓之后,我們便可以著眼于我們身邊的鎂行業標準體系。由于我國同時為ISO/TC79/SC5(鎂國際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秘書國,所以本文將就鎂行業國際標準和國內技術標準體系統一進行分析、補漏、提出規劃建議。

鎂加工材產品
鎂行業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化工作分別由全國有色金屬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43)和ISO/TC79/SC5秘書處負責,具體工作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標準計量質量研究所進行。目前鎂行業共有國家標準45項、行業標準20項、國際標準23項,根據鎂行業的特點,將標準分為基礎標準、產品標準和分析方法標準。從表面看,無論是國內技術標準還是國際標準都能夠覆蓋這三個類別,換言之,標準體系基本完善。
那么,為什么體系完善還要進行深化呢?因為現有的標準體系雖然按類別看已經是什么都有,表面上看很全面,但是仔細研究具體項目則會發現,一些新的鎂及鎂合金產品并沒有被覆蓋在內,或者說新興領域對新興產品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現有標準短暫缺失了對新事物的跟進。例如近年來,鎂鋰合金和稀土鎂合金等憑借其獨特的性能而取得廣泛應用(低密度、冷加工鎂鋰合金材料;高強、耐熱、耐腐蝕稀土鎂合金材料等),新的應用給鎂合金標準提出新的要求,新型合金被賦予新的用途,由其深加工的產品也沒有體現在標準領域之內。
同時,一些鎂合金功能材料應用逐漸推廣,為鎂標準體系提出新的項目。如鎂儲氫材料、鎂醫用材料、鎂阻尼材料、鎂電池材料、鎂陽極材料等等,這些材料相應的標準都將會成為鎂標準體系中的一員。
此外,有些老舊標準沒有及時“與時俱進”,拖了工業進步的后腿。例如國際標準中傳統分析方法標齡過長,現實應用較少,而新的儀器分析方法沒有體現在標準體系之中。種種的不足迫使我們必須盡快地對這兩個體系進行改革,查補不完善、修訂老舊版。
鎂行業標準的“頂層設計”應該以鎂元素從冶煉原生到合金研制、從鑄造變形到坯料加工、從應用研制到終端推廣的生命周期思路進行,以工序為主線,配套分析方法和基礎標準。

鎂金屬產品
針對鎂行業國內外標準體系的現實情況,我們需要用“頂層設計”的思維,從戰略高度分析體系現存不足、完善體系建設。
以鎂的生命為主線,沿著“原生鎂——鎂合金——鎂產品(鑄造、加工)”的思路進行布局,同時配套基礎標準(術語、牌號、技術規范等)和分析標準(含物理性能測定和化學性能分析等),這才是對鎂行業標準體系的“頂層設計”:
1.新產品需要新標準
鎂及鎂合金產品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我們的生活,從之前的3C產品、交通工具,到如今擴展至航空航天、核工業、生物醫療等領域,鎂及鎂合金的輕量化、還原性和醫用特性越來越多地被開發出來。新產品的出現無疑對原鎂或是鎂合金、甚至是后續加工而成的鑄錠、板材、帶材、箔材和型材等提出了不同于傳統的新要求。目前這些新時代的產品還沒有體現在標準體系之中,比如《鎂鋰合金錠》、《稀土鎂合金錠》、《核電生產用高純原生鎂》、《醫用鎂合金錠》等。
2.大標準可以細分化
時代進步、科技發展,在帶給我們新鮮事物的同時也對原材料提出了史無前例的苛刻要求,而之前的標準雖然覆蓋了一部分產品,但具體到“某領域用”的概念,則不能滿足要求。也正是因為這些“特殊要求”指引著我們體系建設的前進方向:大概念標準可以修訂,滿足新生事物要求;也可以將新生事物“另起山頭”,從大標準中獨立出來。比如《原生鎂錠》就可以考慮拆分成一般用途和核電專用,亦或是醫療專用等等。《鎂合金犧牲陽極》是否可以分為石油管道運輸用、海洋用和生活用啊?都值得我們研究。
3.老標準需要注入新血液
解決標準老齡化也是體系建設的一個重點,“與時俱進”尤為重要。國內技術標準標齡最長的已經達到10年之久,國際標準更為嚴重,30歲以上的“老人家”還在呢。就算是傳統的化學分析方法標準經典、幾十年都不會發生技術進步,但是標準上仍有需要更新的地方,比如先進試驗設備的介入必然對試驗精密度提出更高要求;儀器分析手段,如ICP、X-射線熒光等方法的應用也要求我們必須在分析方法領域進行拓展。標準水平再先進也有其時限性,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展,那些當時為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準也會成為落后的淘汰品,如果不能及時注入新鮮血液,將會存在“廢止”的可能。
金屬“鎂”在1792年第一次與世人見面至今,經歷了222個年頭,從試驗研究到工業化生產已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際標準和國內標準化工作雖然也已發展了幾十年,但是仍然有不足之處。“標準”應該為“產品”服務,有應用就應該有標準,標準要與產品實物相輔相成、協同發展。未來,鎂行業還將取得更快的發展,將有更多的新產品相繼問世,這就給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牢牢依托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體系建設”、“緊緊跟進科技進步”、“適時更新陳舊項目”,與產業配套、與時代匹配,相信鎂行業標準化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