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博|文

9月6日,商務部發布了新修訂的《境外投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其中,取消了“企業應當在其對外簽署的與境外投資相關的合同或協議生效前,取得有關政府主管部門的核準”的要求、實行“備案為主、核準為輔”的管理模式等讓人眼前一亮的改革措施,被認為充分體現了企業對外投資的主體地位,大幅提高了境外投資的便利化水平。
新修訂的《辦法》是商務部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國務院關于減少行政審批、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精神走出的一步好棋。可以說,此時修訂《辦法》正當其時。
2013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量創下1078.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2.8%,連續兩年位列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我國境外投資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新形勢和新挑戰,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如國際投資環境日趨復雜,境外投資主體和行業日益多元,企業對外投資主體地位未能真正落實、部分企業社會責任、風險意識不強等,迫切需要對現行管理體制進行調整和優化,為企業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制度保障。
而新修訂的《辦法》中,取消了“企業應當在其對外簽署的與境外投資相關的合同或協議生效前,取得有關政府主管部門的核準”的要求,提高了企業的自主權;改變對境外投資開辦企業由商務部和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全面核準的方式,實行“備案為主、核準為輔”的管理模式,大幅提高了境外投資的便利化水平;遞交材料后3個工作日內就可獲得備案,進一步縮短了辦理時限……多項簡政放權的措施卸下了企業“走出去”的桎梏,讓國內企業“輕裝上陣”。
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簡政放權正是激發市場、社會創造活力最直接的改革舉措。企業在“走出去”前,應當樹立正確的境外經營理念,把握正確的方向,不要盲目地一擁而上地提出并購,要遵守境內外法律法規、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履行社會責任、做好環境、勞工保護、員工培訓、企業文化建設等工作,促進與當地的融合。這樣,在享受簡政放權紅利的同時,又能保證企業境外投資快速、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