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建


珠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也是改革開放后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地區之一,因此,在當今城市化成為熱門話題的語境下,客觀分析這一地區城市化的得失,對促進國家的城市化,應該有點借鑒意義。關于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本文只是嘗試從人口學的角度出發,根據1982、1990、2000和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資料,對相關問題作剖析,并無作全面研究的打算。
在討論之前,首先要厘清兩個概念。
第一個概念是“珠江三角洲”。在地理空間上,珠江三角洲大體上是以廣州為頂點,深圳、珠海為兩個端點的一個區域。然而,在政府的一些文獻中,往往用的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范疇,把珠江三角洲周圍的江門、肇慶、惠州等地劃人。更有甚者,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把范圍擴大到廣東全省,囊括了廣東周邊的幾個省區。限于能力,本文采用地理空間上的珠江三角洲范疇,把研究范圍界定在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6個地級市之內。
第二個概念是“城市化”。城市化的內涵有些說不清、道不明,不同學科與不同學者之間往往沒有完全的共識。不過有幾點是比較被廣泛認可的,就是人口從農村向城鎮聚集、原來農民的生活方式改變、職業從農民改變為其他非農職業。本文的城市化指的就是這三點,不過因為使用的是人口普查數據,因此,著力點在于人口普查能夠提供的指標之中。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歷程與動力
在改革開放之前,珠江三角洲雖然在全國而言不算是落后地區,但是也絕非發達地區。在深圳和珠海兩個經濟特區成立之前,珠江三角洲只有兩個城市,即廣州市和佛山市,當年的深圳與珠海只是兩個邊境口岸小鎮。時間僅僅過去了30多年,珠江三角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如果以非農職業為標準,2010年珠江三角洲以農業為職業的人口不足4%,可以說,這一區域基本上是完全城市化了。
1982年時,珠江三角洲將近半數的就業人口是農民,到2010年這一比重不足4%,在短短的28年間,發生了如此巨變,其原因值得探討。從人口數據去解讀,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大規模人口遷移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直接原因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珠江三角洲總人口是1051萬人,28年后的2010年,達到4316萬人,是1982年的4倍多。如此井噴式的人口增長,主要是人口大量遷入所致。在當今中國,人口遷移往往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戶口所在地從原居住地遷到新居住地的人口遷移,另外一種是戶口留在原居住地,在現居住地只有暫住的身份(過去持的是“暫住證”,現在改稱“居住證”),這些人因沒有本地戶籍,被稱為“流動人口”、“外來人口”、“農民工”,等等,根據這一群體的共同特征,本文稱之為“非當地戶籍人口”。
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到,珠江三角洲在1982年只有8萬非當地戶籍人口,1990年達到248萬,2000年達到1792萬,2010年更多達2445萬,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珠江三角洲已經是非當地戶籍人口超過有當地戶籍的本地人口。應該說,除了少量非當地戶籍人口在珠江三角洲生育的子女外,絕大多數非當地戶籍人口是從其他地方遷入珠江三角洲的。
根據表1的數據可以計算出,1982~2010年珠江三角洲有本地戶籍的人口從1043萬人增加到1871萬人,凈增加828萬。如果按人口年自然增長率為1.5‰估計,屬于自然增長的約516萬,其余312萬人為有戶籍遷移的人口遷移。
如果把兩種類型的人口凈遷移合計,大體上估計1982—2010年間,凈遷人人口在2700萬一2900萬人之間,如果考慮到珠江三角洲存在大量的高流動性人口,這些人往往無法被常規人口普查所調查到,實際上這些年從廣東其他地區和全國各地遷人珠江三角洲的人口會超過3000萬人。眾多的人口涌入珠江三角洲約1.91萬平方公里的狹小空間,形成了高度的人口聚集,把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從1982年的550人/平方公里,推高到2260人/平方公里以上。根據2010年的人口密度,基本上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都可以視為城鎮了。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動力源于工業化
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是人口大量遷人的結果,而吸引人口遷入的是就業機會。1982—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口增長了310.66%,同期,在業人口增長了374.28%,就業人口增長幅度明顯超過總人口的增長。因為當今世界各地的許多工業制品都是在中國加工制造。因而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這一世界工廠的發源地正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后,隨著外資的涌入,大大小小的各類工廠如雨后春筍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勞動力資源有限,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因此,從廣東省內其他地區和廣東周邊省份,涌入大量的勞動力,直接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從表2中可知,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工人是在業人口的主體。1982年,珠江三角洲的工人只有188萬人,2010年達到1352萬人。職業結構的演變,生動描繪出“世界工廠”的形成過程。
3.城市化的動力已經從主要依靠工業轉為工業與第三產業并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對珠江三角洲的制造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同時,因為土地資源的匱乏、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珠江三角洲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也迫使其進行產業轉型。雖然這一轉型依然在進行中,不過從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已經看得出效果。最突出的是商業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大幅度增長,商業服務業人員從2000年的399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708萬人,增加309萬人,相比之下,工人僅增長243萬人。如果說商業服務業的就業人口的增長數量最多,那么負責人、專業人員、辦事人員這些職業的增長幅度是最大的,從表2可知,這三個職業的就業人口增長幅度均在一倍左右。
表2的數據,似乎是透過珠江三角洲在彰顯著一個城市化的普遍規律,從依靠工業化起步,然后產業升級轉向,依靠第三產業提升城市化的水平。這也給中國其他地區提供一些啟迪,如果想跨越工業化階段,直接依靠第三產業進行城市化,在小范圍內也許可行,但是在大的區域內依然是沒有成功的事例。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反思
1.為何珠江三角洲能夠高速城市化
如果說改革開放后,中國創造出讓全世界為之矚目的經濟增長奇跡,那么珠江三角洲就是奇跡中的奇跡。如果僅是從城市化的角度來看,珠江三角洲應該是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發展速度。接下來就要回答。何以至此?
從前面的分析可知,珠江三角洲的高速城市化依賴于就業機會,特別是制造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所帶來的大規模人口遷移。進一步的問題是,就業機會從何而來。眾所周知,珠江三角洲的起飛源于幾個外來因素:第一是,亞洲四小龍(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中的中國香港與中國臺灣大量的企業直接把產業轉移到珠江三角洲,其中,中國香港的絕大多數制造業都轉移到珠江三角洲。第二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到2008年間,世界主要經濟體進入擴張時期,大量的產品訂單涌入珠江三角洲的企業。第三是,中國其他地方存在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珠江三角洲提供了幾乎是無限供給的廉價勞動力。在幾個外來因素的促進下,珠江三角洲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資本積累,成為中國大陸比較富庶的地區之一。雖然今天的珠江三角洲對外部經濟的信賴已經大為減弱,但是外部因素的改變,依然能夠在這一地區引發不小的漣漪。
這里又產生了另外的一個問題,就是珠江三角洲模式能否復制。今天中國已經不再是海外企業產業轉移的選擇地,國際經濟依然充滿各種不確定性,依靠海外市場很難進一步擴展,同時由于人口結構的改變,可能廉價勞動力在中國已經成為過去時,因此,創造珠江三角洲模式的原動力已經不能復制,大規模的珠江三角洲模式應該不會重現。
既然大規模的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可能再現,那么珠江三角洲又能夠為今后中國的城市化提供什么借鑒?借鑒可以分積極的和消極的,積極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給農村人口提供在城鎮的就業機會,對于一個范圍稍大的地區來說,這幾乎是唯一的答案(小范圍的地區,如旅游區和退休養老、休養區、購物區除外)。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教訓
毫無疑問,短短的30多年,珠江三角洲經濟的高速崛起與高速城市化,是一個讓不少人感到自豪的過程。不過在自豪的同時,也給其他正在希望加快城市化的地區提供不少經驗教訓。以下兩點是要引起足夠反思的。
(1)人口過于聚集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在衛星地圖上,如果把視野稍微放寬一點,把與珠江三角洲毗鄰的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惠州、江門和肇慶三個地級市的主城區放在一起,這就構成了一個五六千萬人的特大城市區。今天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不是什么城市群,而是一個超級的“城市餅”,城市之間已經沒有較大的自然間隔,基本上完全連成一體。這么大的一個城市餅,由于交通便利,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比較高的經濟效益,但是也帶來了許多城市病。這里只需一個例子,就是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因為人口密度高,基本上無法找到遠離居民點的垃圾處理地點,所以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為尋找建立垃圾的焚燒或者填埋地址而傷神費腦,甚至引發民眾抗議的群體性事件。
(2)移民的社會融合問題。由于戶籍制度改革嚴重滯后,今天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過半數人口是沒有當地戶籍的人口,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與有當地戶籍人口之間存在著同城不同待遇的問題。或許是當年沒有預計到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增長速度,各級政府基本上對非當地戶籍人口增長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沒有積極去應對大量非戶籍人口的社會融合問題,更沒有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因此,沉積了大量長期在珠江三角洲工作和生活但是得不到公平待遇的群體,為今后社會發展留下巨大的隱患。今天,如果在珠江三角洲推進激進的戶籍制度改革,在廣州和深圳等地可能出現戶籍人口激增的尷尬局面,會讓地方財政無法支撐其現有的公共教育和社會福利水平。如果不迅速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只能把社會融合問題進一步復雜化。因此,非當地戶籍人口是考驗地方政府智慧的一個難題。
當然,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上述兩點,不過筆者認為這兩點應該讓其他正在期望迅速城市化的地區引以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