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老年人身份認同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2014-03-13 11:19:21謝立黎黃潔瑜
人口與經濟 2014年1期

謝立黎 黃潔瑜

摘要:本文采用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0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和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分析10年間老年人身份認同的變化情況,并探討保障、參與和健康對身份認同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同隊列間身份認同具有顯著差異,新一代老年人比10年前的一代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低,這說明身份認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且隨著時代變化和社會進步,老年人身份認同會逐步年輕化。經濟保障好、健康自評高和社會參與多的老年人身份認同更積極。最后,文章從個體、社區、媒體和政府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建議,期望有助于形成更加積極的老年人身份和身份認同。

關鍵詞:身份認同轉變;老年人身份;積極老齡化視角;Logistic回歸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1-0055-12

一、引言

不久前,媒體連續報道了幾條關于年輕人與老年人爭搶座位的新聞,一時間,“老年人是否應該在上班高峰期出行”成為網上熱議的話題。不少人認為老年人不應該在上班高峰期出行,主要觀點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老年人身體不好,上班高峰期人多,出行坐公共交通容易出事故;二是既然老人可以晨練甚至爬山,為什么上車非得要讓座。如果仔細分析這兩種觀點,可以發現:前一種觀點暗含著老年人身體孱弱,屬于弱勢群體的傳統觀念;后一種觀點實則指出了老年人身體健康水平確有提高,但仍然認為自己應該享受“特殊待遇”而缺乏積極身份認同。因此,這看似為公共資源分配中存在的代際沖突,實則是老年人身份認同轉變過程中的矛盾初現。

傳統上,人們傾向于將“老化”看作不可避免的生理與心理的衰減與退化,因而對老年人身份內涵的界定比較消極。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得以延長,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都在逐步提高。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事物都是不斷發展的,因此,筆者認為對于“老年”的認識也應該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斷變化。但是,在老年群體人口素質和經濟保障逐步提高的同時,由于受到原有制度和文化的限制與阻礙,老年人正處于舊身份不斷分裂、新身份還未形成的時期,因此,需要用更為積極的視角來幫助老年人構建新身份。

那么,老年人身份認同的現狀到底如何?在過去10年中,其身份認同情況是否發生改變?又是哪些因素影響著身份認同?為了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本文將以積極老齡化為理論視角,采用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0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和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分析10年間老年人身份認同的變化情況,然后以積極老齡化為分析框架,探討保障、參與和健康對身份認同的影響,最后從老年人自身、社區、社會以及政府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建議,期望有助于形成更加積極的老年人身份和身份認同。

二、文獻回顧與理論框架

“身份”、“認同”、“身份認同”、“同一性”均譯自英文單詞“identity”,心理學中常用的是“認同”、“同一性”,社會學和文化學中則常用“身份認同”。在“身份認同”的相關問題上,國內外均不乏研究,研究方向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對“身份認同”的概念、內涵、特征和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理論研究,這類研究側重于對“身份認同”這一概念的歷史起源、發展過程的深度剖析,目的在于清晰地界定“身份認同”的概念,將其與其他相關概念區別開來。總體來看,關于“身份認同”這一概念,在理論研究上,學者們基本達成一個共識:身份認同是個體或群體對“我(們)是誰”的回答,這個答案來源于社會環境和個體心理結構,既因為受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具有群體共同性,又因為受個體因素影響而具有個體差異性。同時,由于社會具有變遷性,因而作為主客觀共同作用而產生的自我認同也是一個不斷修正的、動態變化的過程。第二類是針對特定群體的“身份認同”的實際研究,這類研究立足于具體的群體,側重于研究某特定群體身份認同的現狀和變化,目的在于探索這些特定群體身份認同的影響因素,為相關政策的出臺和落實提供指導。在這類研究中,以新生代農民工、流動兒童、教師的身份認同研究相對較多。

不同身份的群體認同形成包含兩個過程:一是劃定群體邊界,二是界定規則。相應的,老年人身份認同包含兩方面:一是老年身份界定的邊界,二是老年身份界定規則,即老年身份的內涵。珍妮特-羅巴克(Janet Roebuck)把歷史上各種對“老年”的定義及變化進行了回顧與總結,發現:老年的定義跟其他人生階段不同,沒有明確的生理基礎能對老年和中年進行劃分。為了“操作起來更方便”,絕大多數國家都以領取退休金年齡或者退休年齡作為老年期的起點。在我國,老年法和退休等相關政策規定均將60歲及以上的人界定為老年人。受此影響,我國絕大多數步入60歲的人都認為自己是老年人。此外,國外的研究發現年齡、健康、社會角色(如退休、喪偶)、性別和社會經濟也是影響人們對“老年人”身份認同的主要因素。杜鵬和伍小蘭[20l利用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0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的原始數據得到了與國外學者同樣的結論。

通過文獻回顧可以發現,已有研究通過橫向數據的分析,在影響老年人身份認同的因素上達成了一定共識,年齡越大、健康越差、教育水平越低、經濟收入越少的女性喪偶老人越可能認為自己是老年人,而這些往往是社會給老年群體貼上的消極標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年歧視(ageism)”。老年歧視這一概念最早由巴特勒(Butler)于1969年提出,他將老年歧視與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聯系起來,指“僅僅基于年齡而對年長的人抱有偏見和刻板印象,就像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是因為皮膚的顏色和性別而對某人抱有偏見”。

老年歧視會導致社會形成對老年群體消極的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在社會成員中共享”。換句話說,對老年群體的刻板印象,不僅受到其他年齡群體的認同,也會影響老年人群體對自身的判斷和評價,對老年人身份認同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美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C.H_庫利在《人性和社會秩序》一書中提出的“鏡中自我”理論更為清晰地解釋了這一過程。該理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通過想象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獲得的。猶如人們照鏡子,從他人對自己的判斷和評價這面“鏡子”中發展出自我意識。根據這一原理,社會中廣泛存在的老年歧視對老年人貼上了諸如“疾病”、“癡呆”、“無價值”、“怪脾氣”、“不能自理”、“機能衰退”等標簽,這些消極圖景妨礙著老年人對自己身份進行正確的認識和評價,使老年人難以從社會這面“鏡子”中獲得積極的身份認同。

總而言之,老年歧視就是這樣一個“將印象變成真實”的過程,社會制度、文化中隱藏的老年歧視讓身在其中的老年人不斷內化并形成對老年群體的身份認同,老年人按照認同的身份表現行為、態度、認知等,其中負面的部分又進一步印證和形成社會對老年群體消極的刻板印象,從而加深社會對老年人的歧視,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見圖1)。因此,應該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和視角看待老年群體,促進其形成積極的身份認同,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從根本上提高其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

“積極老齡化”的概念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在聯合國2002年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上首次正式提出,是對“健康老齡化”的完善和拓展。積極老齡化把健康、保障和參與看成三位一體,強調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說老年歧視是以一種問題視角來看待老年人,積極老齡化視角則是在一種優勢視角下,以健康和保障為基礎,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使其社會功能得以改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從而獲得更好的社會適應與健康福祉。

以積極老齡化視角來分析老年人身份認同,筆者認為,在過去10年,隨著經濟與社會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快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平均預期壽命較過去都有很大提高。因此,新一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狀況比過去一代更好,加之社會保障的覆蓋和經濟收入的提高,為他們的社會參與創造了基本條件,而社會參與能夠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自我意識,促進老年人自我實現,這一方面能夠促進老年人自身產生積極的身份認同轉變,另一方面能夠改變社會其他群體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從而有利于在家庭、社區、媒體、社會、文化和制度等各個層面減少老年歧視,進而對老年人自身的認同產生積極的影響,促使其產生新的身份認同,這種認同的加深會讓老年人更加自信和獨立,從而提高社會的參與,形成身份認同的良性循環。圖2展示了研究的理論框架。

基于該理論框架,本研究的主要假設為以下幾個方面。

假設l:不同隊列的老年人身份認同會發生變化,新一代老年人的身份認同更趨于年輕化;

假設2:健康水平會對身份認同產生影響,健康水平越好,身份認同越趨于年輕化;

假設3:保障水平會對身份認同產生影響,保障水平越高,身份認同越趨于年輕化;

假設4:社會參與會對身份認同產生影響,社會參與越積極,身份認同越趨于年輕化。

三、數據與方法

1.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0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一次性抽樣調查數據和2010年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這兩次調查的內容包括了老年人的人口特征、健康狀況、社會參與和社會保障,并在其中設計了“您覺得自己現在老了嗎?”這一問題,是目前我國唯一涉及老年人身份認同的全國范圍的調查數據。2000年的調查時點為2000年12月1日,調查涵蓋了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60個縣市、640個街道鄉、2000個村居委會。共計樣本20255個,其中城市1017 1個,農村10084個。2010年是在2000年和2006年的基礎上再次進行的一次全國抽樣調查,調查在全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②范圍內開展,調查時點是2010年12月1日,共回收個人有效樣本19986份,其中城市10069份,農村9917份。兩次調查都采用了科學嚴謹的抽樣設計,涉及面廣,回收率高,其數據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可信性和代表性。

2.變量

因變量是老年人身份認同,即是否認為自己是老年人(1=是,0=不是)。

主要自變量為隊列、健康、保障和參與。為了考察不同隊列身份認同的變化情況,需要生成新的隊列變量。生成的步驟主要有以下幾步:首先,以5歲為一組,將年齡分為60~64、65~69、70~74、75~79、80+歲組。其次,將調查時點與新生成的年齡變量相乘,生成一組互動變量,包括10個類別,分別為2000年60~64歲組、2010年60~64歲組、2000年65~69歲組、2010年65~69歲組、2000年70~74歲組、2010年70~74歲組、2000年75~79歲組、2010年75~79歲組、2000年80+歲組和2010年80+歲組。健康是由健康自評和是否需要別人照料來測量的。國內外研究表明,健康自評與軀體健康狀況有良好的一致性,而是否需要人照料反映了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測量老年人身體健康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測量保障選用了經濟保障自評(您覺得自己目前經濟上有保障嗎)。按照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保障的目的是保障老年人生活質量,提高生活水平。經濟保障是生活質量的物質基礎,能夠更為綜合地展現包含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在內的總體保障情況,經濟保障自評能夠反映老年人對生活保障的主觀感受。同樣,參考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分別選取“是否愿意參與向政府反映問題”、“閑暇活動參與情況”和“是否隊事有收入的工作”來測量政治參與、社會參與和經濟參與。此外,加入“是否參與公益活動”用于測量城市老人的社會參與。

控制變量為性別、受教育程度和社會角色。由于年齡對于男性和女性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因此性別對身份認同的影響應該納入考慮。已有研究表明,女性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要更高,這與女性預期壽命更長的情況相矛盾,更可能是受到教育水平和社會角色的影響。與社會經濟地位(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較高的人相比,低社會經濟地位的人更可能認為自己是老年人,更傾向于把自己歸為“老年人”之列。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往往比男性低,因此,會對身份認同產生負面的影響。此外,女性喪偶的可能性也高于男性,一個人如果因為喪偶或離婚不再處于有配偶狀態的話,那他更傾向于認為自己是老年人而不是中年人。退休是個體社會老齡化的重要標志,意味著職業角色和社會聯系的中斷。父母的去世、子孫滿堂或者整天還在為“長不大”的子女操心也可能帶來不同的身份認同。但是,角色對于“老年人”身份認同的影響,實證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一些研究發現:退休、喪偶和老年人身份認同相關,但另一些研究則發現在控制了性別、年齡、健康、經濟和教育等因素后,它們之間的聯系很弱。在本研究中,筆者選擇工作狀況(城市)和是否干農活(農村)來反映老年期的工作角色,選擇孫子女數量、是否幫子女做事、父母是否健在和婚姻狀況來分別反映老年人在家庭中所扮演的祖父母、父母、子女和配偶角色。

3.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對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一是了解不同隊列的老年人在身份認同上的變化,二是在積極老齡化框架下分析健康、保障和參與同老年人身份認同的關系。第二步在此基礎之上,運用回歸分析探明隊列變化、健康、保障及參與和身份認同的獨立關系。由于因變量為二分類變量,故需要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為了進一步探明不同隊列身份認同的變化,與健康、保障和參與對身份認同的獨立作用,筆者采用了嵌套Logistic多元回歸。首先在控制了性別、受教育程度、社會角色的基礎上,納人隊列變量,即調查時間與年齡組的交互變量,以考察不同隊列之間身份認同的變化情況。其次筆者納入了健康、保障和參與變量,得到最終完整的模型。因為中國城鄉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差異顯著,因此,建立模型時是分城鄉分別進行多因素分析的。

四、分析結果

1.描述分析結果

(1)身份認同的變化情況。表1描述了2000~201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對老年人身份認同的變化情況。從總體情況來看,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比例明顯高于認為自己不是的比例,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越來越高。但盡管如此,從隊列的角度來看,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年人身份認同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2010年60~64歲組不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比例為38.76%,比lo年前提高了8.99個百分點,65~69歲組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的比例也提高了10個百分點,該比例在70~74歲組、75~59歲組和80歲及以上組中也分別提高了8.16、7.15和4。04個百分點。那么,產生這些變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呢?下面,筆者將先用列聯表分析單變量對身份認同變化的影響。

(2)影響因素的列聯表分析結果。表2描述了健康、保障和參與對身份認同變化的影響。

從健康自評來看,自評越高,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的比例越高。2010年,超過1/3(39.84%)健康自評為很好的老年人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而94.22%健康自評為很差的老年人都認同自己的老年人身份。與10年前相比,整體的趨勢是年輕化,這與健康水平提高、健康預期壽命延長的客觀事實相符,說明健康自評與身份認同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從獨立性來看,認為自己不需要別人照顧的老年人身份認同的情況也比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年輕。2010年,24.51%不需要照顧的老年人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而只有7%需要照顧的老年人認為自己不是。無論是否需要照顧,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的比例與2000年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從經濟保障的角度來看,自評有經濟保障的老年人比自評沒有經濟保障的老年人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的可能性更大。2010年,1/4認為自己經濟有保障的老年人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而自評沒有經濟保障的老年人中,有85.91%都認為自己是老年人。與10年前相比,整體的趨勢是年輕化,即認為不是老年人的比例更高,這與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觀事實也是相符的。

從老年人參與的情況來看,政治參與意愿高的老年人身份認同更年輕,仍然從事經濟參與的老年人比沒有參與的老年人身份認同更年輕,閑暇活動參與越多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比例越低,對于城市老年人而言,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越小。而通過2000年和2010年調查數據比較可以發現,影響的趨勢都是一致的,說明老年人的各類社會參與也在逐步提高。

根據表3的數據,可以看到不同性別、受教育程度和社會角色對60歲及以上人口身份認同的影響。

2010年,女性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比例(80%)比男性(77.01%)高近3個百分點,該差異較10年前(女性比男性高8.49個百分點)有一定減少。

受教育程度越低,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比例越高。2010年沒上過學的老年人中,88.62%認為自己是老年人,與之相比,超過1/3的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老人并不認為自己是老年人。

處于不同社會角色狀態的老年人對身份認同也有差異。2010年有配偶同住的老年人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的比例最高(25.42%),喪偶老年人的比例最低(13.95%)。與2000年相比,離婚老年人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的比例提高最大,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沒有或者只有一個孫子女的老年人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比有6個及以上孫子女的老年人比例高。2010年不幫孩子做事的老年人(23.01%)比幫孩子做事的老年人(20.14%)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的比例高。父母至少一方健在(33.91%)比父母均去世(20.45%)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的比例高。此外,在城市,仍處于工作狀態的老年人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的比例最高(55。88%),而從未工作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比例最高(82.40%)。在農村,還在干農活比不干農活的老年人認為自己還不是老年人的比例高出16.47個百分點,可見工作角色對老年人的身份認同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以上的描述統計結果顯示,不同隊列的老年人身份認同存在一定差異,這些變化可能與健康、保障、參與相關。為了進一步分析隊列變化、健康、保障和參與對身份認同的獨立影響,需要控制住老年人的人口特征及社會角色。因此,下面筆者將對樣本進行回歸分析。

2.回歸分析結果

在Logistie回歸分析中,筆者建立了兩個模型。模型1在控制了性別、受教育程度和社會角色后,引入了調查時點與年齡的交互變量用于分析2000~2010年間。身份認同受隊列的影響。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健康、保障和參與變量,檢驗積極老齡化框架用于分析身份認同的影響作用。

筆者將隊列對身份認同影響的結果和其他變量分開展示。表4中展示了兩個模型中身份認同隊列變化的分析結果。從發生比來看,在控制了性別、受教育程度和社會角色后,無論是否加入健康、保障和參與變量,隊列對身份認同的影響都是顯著的。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新一代的老年人比10年前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都低,特別是在農村,該變化尤其明顯。這說明身份認同的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新一代的老年人身份認同會逐步年輕化。

如表5所示,從模型1結果來看,受教育程度、喪偶、工作狀態和父母是否健在對身份認同的影響是顯著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越低,喪偶和父母均不在的老年人更可能認為自己是老年人。在城市,相對于離退休而言,仍在工作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較小,而從未工作過的老年人更可能認為自己是老年人;在農村,相對于不干農活的老年人,仍在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更低。這些結論與已有研究的結果是一致的。新的發現表明,孫子女數量越多,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越大。

模型2中加人健康、保障和參與變量后,模型的R2從0.0767提高到0.1430,說明模型優度在不斷提高,模型的解釋能力越來越強。這表明健康、保障和參與情況的不同有助于解釋老年人身份認同情況的差異。根據模型結果,保障和健康對于城市和農村老年人身份認同的影響是一致的,身體越健康、經濟有保障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越低。需要別人照顧的城市老年人相比能夠獨立照顧自己生活的老年人更容易認為自己是老年人。而參與的類型對于城鄉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在城市,參與經濟活動、社區公益活動和閑暇活動越多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越低,而在農村,愿意參與向組織反映困難的老年人和閑暇活動多的老年人對老年人身份認同更弱。加入積極老齡化的三個變量后,性別的顯著性消失,社會角色的影響力也有所減弱。

五、總結與討論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證實了這一研究的四個假設,即:出生隊列、健康程度、經濟保障程度、社會參與程度都與一個“趨于年輕”的身份認同有著正向聯系。一方面,雖然與10年前相比,仍然有大部分60歲及以上的人認為自己是老年人,但是新一代老年人對“老年人”的身份認同感相對10年前一代有所減弱,這說明了老年人的身份認同應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社會上存在的“老年歧視”是一個已經與現實不相符的、陳舊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積極老齡化”理論所提倡的“健康、參與、保障”三大核心概念,對促成一個趨于年輕化的老年人身份認同有著積極的作用,經濟保障越好、健康程度越高、社會參與越多的老年人更可能認為自己“不是老年人”。隨著社會的繼續發展,老年人口的不斷更替變化,其對“老年人”這一身份認同的差異會越來越明顯,因此,有必要用更為積極的視角重新思考老年人的新身份定位。此外,社會角色對老年人的身份認同也有著重要影響,喪偶、退休(農村為不干農活)、父母均去世和有孫子女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是老年人的可能性更高。

從客觀上來看,中國老年人群體的身份認同趨于年輕化,越來越多的中國老年人不認為“60歲就意味著老了”。可惜的是,傳統的“老年歧視”對老年人身份認同的影響根深蒂固,老年群體本身、其他年輕群體以及社會并沒有及時、充分地意識到新的隊列中正在發生的積極變化,因而依然用舊眼光、老心態去對待老年群體,對其身份認同仍然處于滯后的狀態。同時,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社會參與機會的不足,阻礙了相當一部分中國老年人形成趨于“年輕化”的身份認同。在這一背景下,促成老年人新身份的重構與群體身份認同的轉變,具有深遠的意義。然而,這并不只是老年人個體或者該群體的責任,而應該是一個集合個體、群體、社區、政府、全社會力量的一項社會工程。筆者認為,本次研究結果至少為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帶來了四點啟發,可概括為“更新一種觀念,促進三類行動”。

“更新一種觀念”,指的是社會各個群體都應該意識到老年人的群體身份認同,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的動態過程。在如今發展一日千里的中國社會,傳統的“老年歧視”明顯已經與現實不符。全社會應該與時俱進,拋棄傳統社會中對“老年期”和“老年人”的消極看法,樹立起一種老年人“老”而不“衰”的新觀念。這種觀念的更新與普及,是重構老年人身份認同的思想前提。在這種新觀念普及的過程中,媒體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媒體是現代社會生活中非常具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媒體對老年人的關注點以及描述角度、內容,一方面影響著社會各界對老年人的印象與看法,另一方面也影響著老年人對自身的身份認同。因此,為了改變老年歧視的現狀,我們必須改變媒體和營銷商描繪老年人的方式。例如,鼓勵創作老年題材的文藝作品,增加老年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鼓勵和支持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積極開設專欄,加大老年文化傳播和老齡工作宣傳力度等。

“促進三類行動”,指的是在更新、普及了“老年人的身份認同隨著社會經濟動態發展”這一觀念的基礎上,依據“積極老齡化”的理論,促成“健康”、“參與”、“保障”三個方面的行動。

“健康行動”的主體是老年人自身。既然已經知道更好的健康水平有助于身份認同的“趨年輕化”,老年人自身就應該更加努力注重保持健康,一方面加強身體鍛煉,同時保持健康科學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周邊的醫療保健資源,減少一些由于年齡問題不可避免的疾病對日常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

“參與行動”和“保障行動”,則需要社區和政府的大力配合。在社區層面,鼓勵、動員、幫助社區內老年人進行社區建設和社區活動,在此過程中既讓老年人“老有所為”,發揮“余熱”,提升其社區歸屬感,又讓老年人在具體參與中逐漸探索自身潛能,從主觀上感受到“老年人”身份內涵的積極改變,從而提升其對趨于年輕化的新身份的認同。在政府層面,應加強政策建設,將積極老齡化政策框架中各項任務具體落實。積極老齡化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項具體的政策。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按照“積極老齡化”中“參與”和“保障”的核心,圍繞實現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加強政策指導、資金支持、市場培育和監督管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并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創造更多社會參與的機會。

“老年期”是每個人都將經歷的人生階段,然而,在不同的時代,老年人這一身份中包含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老”再也不應該總跟“弱病殘”聯系在一起。我們應該用一種發展的眼光和態度看待“老年人”身份。“更新一種觀念,促進三類行動”,這不僅有利于當代老年群體的身份認同轉變,更為今天的年輕人、中年人——將來的老年人創造更加積極的老年生活,是從根本上應對老齡化挑戰的重要方式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91久草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五月激情综合网| 国产91丝袜| 精品三级网站|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欧美伦理一区| 毛片久久久|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第一页在线|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嫩草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婷婷色在线视频|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欧美一级色视频| 国产性猛交XXXX免费看| 91热爆在线|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a色毛片免费视频|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超碰色了色| 亚洲h视频在线| 一区二区午夜|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国产白丝av|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看片a|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 欧美黄色a| www.日韩三级|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国产精品视频久| 99热免费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