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利,林瑞敏
(1.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職業教育研究所,河北秦皇島066004;2.唐山市曹妃甸濕地與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河北唐山063200)
農業產業集群是指農戶、農業流通企業、農業加工企業等,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要求,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在地域和空間上形成的高度集聚[1]。世界發達國家經驗表明,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是提升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力量源泉,可有效地推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進程[2]。荷蘭的花卉產業集群、丹麥的養豬產業集群、比利時的養雞產業集群、智利的蘋果產業集群等,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典范[3]。
一般認為,農業是弱質性產業,在與其他產業競爭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4]。但特色農業可充分發揮當地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有效緩解農業的弱質性。相關研究表明,特色農業做大、做強、做優,宜采用產業集群發展的組織形式,將小規模家庭生產轉變為與關聯產業緊密聯系的社會化大生產,將以家庭為主體的獨立經營轉變為由公司或聯合體為主體的企業經營。這樣,可在特色農業優勢的基礎上再造市場優勢,進而形成區域主導產業,實現農業現代化[5,6]。
河北沿海地區含秦皇島、唐山、滄州3市,區位優勢獨特,資源稟賦優良,交通體系發達,文化底蘊深厚[7],在促進京、津、冀及全國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011年11月國務院批復的《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建設濱海開發帶、發展特色農業的要求,確定了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發展的具體思路。實現該規劃所確定的特色農業發展目標,需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推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
農業產業集群可從生產對象、產品形式、生產要素、基地類型等多角度進行分類。為直接表達特色農業的“特色”,研究者多按特色農業產品類型對產業集群進行分類[8~10]。依此,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可分為以下類型:
(1)水稻種植。據調查,唐山、秦皇島2市擁有稻田面積達6.67×104hm2,單位面積產量達9.3 t/hm2以上,所產稻米占河北省總產量的91.54%,占華北地區總產量的36.86%。自20世紀90年代起,河北沿海地區大力推行稻蟹共作生產技術,稻田單位面積產值、經濟效益分別達到4.34×104元/hm2和1.14×104元/hm2,比單一種稻增加了43.67%和51.76%。由于采用該技術不施用殺蟲劑等農藥,稻米被消費者認可為“綠色食品”,售價高于普通稻米0.1元/kg~0.2元/kg[11]。
(2)高效作物種植。據調查,2012年河北沿海地區專用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7.4×104hm2,優勢油料作物發展到22.0×104hm2。瓜菜種植產業在搶占京津市場的同時,逐步建成了一批出口基地。秦皇島市撫寧縣優質甜玉米、盧龍縣馬鈴薯和甘薯、青龍縣中藥材生產等均形成較大規模,特色農業之鄉達到6個;唐山市各縣、區設施瓜菜、食用菌、特色雜糧種植等也產生了較大的市場影響力;滄州市“青青”牌蔬菜,無公害特色配菜暢銷不衰,脫水菜和腌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花卉產業發展迅速,部分產品走出海外,均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河北沿海地區特色林果業具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秦皇島市大力發展櫻桃、板栗、核桃、葡萄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樹種、品種,2011年全市有88.06%的行政村栽培果樹,果品產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29.36%。“天宮”牌大櫻桃、“龍富”牌蘋果,“碣石牌”玫瑰香葡萄均為河北省農業名牌產品[12];唐山市2012年果品總產量近260×104t,果品產業總產值近130×108元。其中,板栗、核桃、鮮桃和葡萄總面積分別達到 8.5×104hm2、3.0×104 hm2、1.8×104hm2和 0.8×104hm2,設施果品栽培面積達到1.53×104hm2,櫻桃、李、山楂、磨盤柿、香白杏、棗等特色小雜果栽植面積逐步擴大;滄州市2011年果樹栽植總面積達到17.55×104hm2,各類果品總產達13.9×108kg。其中紅棗、梨樹和蘋果及其他雜果面積分別達到 12.50×10104hm2、3.2×104hm2和 2.17×104hm2,產量達到 5.75×108kg、6.1×108kg和 2.05×108kg[13]。
(1)水產養殖。據調查,河北沿海地區擁有淺海濕地、灘涂濕地和池塘濕地面積分別為32.64×104hm2、9.47×104hm2、2.25×104hm2,為發展濕地農業提供了優勢資源。秦皇島市昌黎縣采用吊籠養殖方法,利用淺海濕地養殖扇貝,產量、產值和經濟效益分別達到6.90×103kg/hm2、2.35×104元/hm2和1.30×104元/hm2。唐山市曹妃甸區利用灘涂濕地建設工廠化水產養殖場,單位面積產牙鲆魚26 kg/m2,創產值1560元/m2,實現經濟效益1053元/m2。滄州市中捷水產養殖場年產鰨目魚達3.5×104kg,市場售價高達150元/kg。實施灘涂資源開發而形成的海水池塘主要生產中國東方對蝦、河豚、海蜇、海參及貝類等,淡水池塘主要生產各種魚類、河蟹以及南美白對蝦等[11],均形成了特色農業產業。
(2)畜牧養殖。據調查,2011年河北沿海地區完成畜牧業產值515.68×108元,占河北省畜牧業產值的30.80%。其中肉類、禽蛋、奶類產量分別達到148.32×104t、79.38×104t和205.20×104t,占全省總產量的35.43%、18.98%和43.95%。滄州市形成了肉雞、肉鴨養殖基地,奶牛養殖業規模不斷擴大,毛皮動物養殖業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唐山市已建成存欄100頭以上規?;膛觯▍^)559個,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規模化豬場2003個,年存欄2000只以上規模雞場5861個;秦皇島市也逐步形成了撫寧縣生豬生產基地、青龍縣肉雞生產基地和昌黎縣皮毛動物生產基地。
(3)綜合種養。據調查,河北省沿海地區擁有沼澤濕地農業資源25.91×103hm2,過去一直處于單一經營狀態,或單一植葦,或單一進行水產養殖。近年來,相關縣(市、區)廣泛推行了葦蟹、葦魚以及葦魚蟹共作等立體生態綜合種養技術,即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采用葦魚蟹共作生產模式,單位面積產值、經濟效益分別達到3.62×104元 /hm2、2.90×104元 /hm2;采用葦蟹共作生產模式,單位面積產值、經濟效益分別達到3.51×104元/hm2、2.81×104元/hm2,比單一植葦或單一養殖均有有了成倍提升[11]。
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集群發展較快。目前,秦皇島市擁有年銷售收入超億元、利稅超千萬元的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0家,基本形成了以糧油、釀酒葡萄、畜禽、甘薯、水產品、蔬菜等優勢農產品加工業和干鮮果品、林木、奶品、甜玉米、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為支撐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唐山市形成了乳品加工、畜禽加工、果品加工、蔬菜加工、糧油加工、水產加工和林板加工等具有區域特色的七大主導農產品加工產業[14];滄州市擁有省級重點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36家,國家級重點企業4家。加工產品有梨汁、棗汁、棗酒、蜜棗、冬脆棗等10大類40個品種,遠銷海外。
河北沿海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發展強勁。秦皇島市實施了“旅游立市”戰略,目前全市規模休閑農業觀光園區已達57家,鄉村旅游經營農戶3000余戶,從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人數已達4萬余人,年營業收入可達7.6×108元[15];唐山市被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認定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市)”,新建了“龍澤谷農業科技園區”、“白羊峪現代休閑農業示范園”等農業觀光產業項目;滄州市興建了一批無公害特色蔬菜觀光、采摘、品嘗等農業休閑旅游基地,集特色養殖、種植及餐飲休閑服務為一體,均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表明,區域資源優勢、外部環境條件以及傳統農業文化等是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區域間自然資源的差異引起了生產要素的流動,促進了各類特色農業產業的集聚。
農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較強,植物生長、動物繁殖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外部環境條件,使不同自然區域形成了不同的農業類型,特別是特色農業對地域的依賴程度更大。這種地域差異以及社會資本的趨利性,誘導部分農業產業在某一區域內快速集聚,逐步形成產業集群。以河北沿海地區池塘養殖業集群形成過程為例,上世紀80年代初,由于該區域擁有大面積的沿海灘涂資源,引入海(淡)水發展水產養殖可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誘導了社會資本的大量涌入,掀起了沿海灘涂開發熱潮,水產養殖業迅速形成。隨之,餌料加工業、冷凍保鮮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科技服務業等迅速發展,實現了特色農業產業的快速集聚。此后,水產養殖品種逐步增多,特色養殖逐步興起,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規模實現了逐步擴張。
現代農業涉及到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服務業等多項產業,內含種苗生產、產品儲運、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延伸產業鏈條是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服務業、裝備制造業、休閑旅游業等新興產業也逐漸成為農業產業鏈條延伸的新領域。實際上,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也多由產業鏈條延伸而成。以秦皇島市葡萄酒工業集群形成為例,自1983年中國第一瓶干紅葡萄酒在秦皇島市昌黎縣誕生后,該市立足氣候資源和土壤資源優越、地形地貌獨特、特別適宜釀酒葡萄生長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推行了釀酒葡萄標準化和有機化種植。隨之,出現了上中下游一體化配套投資的熱潮。釀酒企業逐漸形成規模,與葡萄酒相關的觀光農業和旅游文化產業也逐步興起,產業鏈條實現了快速延伸。僅25年的時間,秦皇島市就建成了省級葡萄酒產業聚集區。
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內各企業之間以平等交易為主,也存在著相互促進、共存共榮的關系。特別是龍頭企業具有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開拓市場等多項功能,其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直接帶動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2005年,香港金土經貿公司與意大利GF、RK集團共同在唐山市樂亭縣投資6987萬美元,興辦了全外資股份制企業——河北歐意金土果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自投入運營以來,相繼建設了國際苗種繁育中心和現代化果品加工企業,實現了經營規模和經營領域的逐步擴大,現已發展成為集品種引進、試驗推廣、果品加工、倉貯保鮮、外貿出口于一體的外向型、現代化果品生產、加工、貿易企業[16]。公司在相關村隊建立了面積達2.73×103hm2的特色果品生產基地,形成了“公司+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經營鏈條,帶動了本縣及周邊地區特色果品生產、果品運輸等企業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特色果品業產業集群。
不同農業區域由于發展歷史、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等不同,形成了獨有的農業種植與農產品加工傳統文化,使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自然形成了本地根植性特征。盡管這種根植性受到新技術應用和現代物流發展的影響,但由于農業傳統文化所形成的地域品牌效應,使相關產業只能在該區域集聚,并形成比較優勢。以滄州市紅棗產業集群為例,其形成過程就具有極強的特色農業文化傳承特征。該市紅棗種植等具有3000多年的歷史,“紅棗文化”地方色彩濃厚。改革開放以后,滄州市紅棗種植面積逐步擴大,經營效益不斷提升。2013年種植面積達到13.07×104hm2,年產量達45.5×104t,均居全國首位。依托紅棗生產建立的加工企業多達800多家,創立了“沛然棗汁”、“千童棗酒”、“好想你紅棗”等知名品牌20多個,成為滄州市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也是市場環境催生的結果。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結構更加復雜,農業產業鏈的增值環節越來越多。企業要想滿足市場需求,必須融入相關產業集群之中;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農產品的日益豐富,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合作意識逐步提升,農業產業集群為企業間實施合作、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提供了有力保障[17]。市場需求與競爭狀況的變化,使河北沿海地區農業資源利用及產出狀況、農業經營組織體系均發生了明顯改變。稻蟹共作技術的推行有效增加了稻田資源產出,所產無公害稻米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所產河蟹順應了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與之相關的育苗、農產品營銷及保鮮、加工等配套產業逐步集聚,形成集體行動的互動機制。越來越多的農戶和企業加入到農村新型合作經營組織之中,以利益共同體的形式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催生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政府在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推動作用。首先,河北省人民政府確立了“一產抓特色”的總體思路,制定了相關產業發展規劃。河北沿海地區各市、縣也立足本地資源優勢,提出了推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具體措施。其次,河北沿海地區以建立農業產業園、農業示范園等形式,提供了交通、電力、電信等公共產品,成為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形成的空間載體和物流、人流、信息流運行的橋梁。這些措施的實施,有效地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了投資收益,吸引了相關企業在該區域的集聚;再次,各級政府提供的減免稅費、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激發了區域對相關企業集聚活力,推動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此外,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一些專業協會、學會等組織相繼建立,構建起企業之間、農戶之間、企業與農戶之間等在市場、技術、人力資源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機制,推動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
由以上分析可見,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并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地區比較,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規模仍然較小,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國外發展經驗表明,與一般農業產業集群相比,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具有更為顯著的地域特征、產品特色和品牌影響力。2012年7月,河北省制定了《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2-2015)》,提出了農產品供給、農業物質裝備、農業科技、農業生產經營、農民收入等七大類26項具體指標,但仍對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發展仍缺乏統籌安排。由于尚未建立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省級領導(協調)機構,各市縣之間、各部門之間以及沿海與內陸區域之間的產業分工不盡明確,導致出現了產業雷同及農產品同質現象。同時,現行的“土地細碎化分散經營”方式導致特色農業集約化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仍然較低,龍頭企業帶動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農業科技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流通體系等建設還未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區域農業產業集群效應尚未充分發揮。
產業鏈條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運營形態。特色農業產業鏈條向上游延伸,可使產業進入到基礎產業環節或技術研發狀態,向下游延伸則進入到市場開發環節。當前,世界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生產要素滲透到農業生產領域,使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相比之下,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基地規模仍然較小,特色農產品仍多為初級產品,附加值較低。龍頭企業在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開拓市場、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技術進步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不夠,導致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外部經濟性受損,集群潛力難以充分發揮。特色農業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尚未形成,生產規模與農產品加工企業、流通企業生產、銷售能力未能實現協調發展,直接影響了特色農業產業的聚集效應。
盡管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發展具有良好的外部條件,但由于農業的弱勢地位和綜合產出效益較低,社會經濟實體與農業合作或對農業支持的積極性仍然不高,尚未在區域內健全產業集群多功能網絡系統。特別是隨著河北沿海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特色農業生產成本提升幅度較大,直接影響了經營效益。這與社會資金的趨利性形成較大反差,制約了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有關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的制度供給仍然較少,各種制度性障礙和政策性壁壘依然存在,農村土地經營機制、農業多元化投入機制尚待改進,農村公共管理體制以及金融支撐體系尚待完善。所有這些,均導致河北沿海地區內部人、財、物等生產要素難以實現依據市場需求合理流動,各種資源在區域內難以依據市場規則實現優化組合、合理配置,直接影響到特色農業集群發展的水平與進程。
隨著河北沿海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自然資源對特色農業發展的約束力不斷增強。河北省沿海地區人均耕地面積雖高于全省平均值,但土體含鹽量和地下水礦化度較高,有機質含量較低,開發其他特色作物種植難度較大。農業生產設施年久失修,部分區域河道、渠道淤積問題嚴重。自然降水年際間變化較大,人工配置水資源受限。河道、水庫等水體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亟待改善。特別是近年來,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水質咸化等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較多、速度較快,從事特色農業生產的青壯年勞動力持續減少。農業多元化服務體系尚待健全,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知識更新較慢,科技成果推廣力度不夠。依托特色農業發展的第三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特色農產品的多功能開發尚未到位。所有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特色農業資源利用水平。
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不僅能夠降低生產(交易)成本,提高生產經營效率與效益,而且能夠增強集體聲譽和社會信任,形成品牌效應和集群競爭優勢。但目前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產品多具季節性等特征,產業集群的市場競爭能力較差。就集群內部競爭而言,由于所生產的水產品以及果蔬產品等必須保持其鮮活性,才能體現出較高的市場價值,這使農戶在與其他經營主體的交易過程中多處于被動地位,集群內部競爭難以實現。就集群外部競爭而言,龍頭企業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仍然較低,政府機構、研究機構、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等公共服務職能發揮仍不盡到位,企業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能力明顯不足。就競爭外部環境而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仍不健全,產品的地域標識缺乏監督機制,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給集群企業發展帶來巨大壓力。如2011年秦皇島市昌黎縣部分企業生產假冒葡萄酒產品被中央電視臺曝光之后,直接影響到區域內其他葡萄酒生產企業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特色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河北沿海地區作為國家確立的社會經濟發展重點地區,理應在推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方面實現率先突破。
經過多年的發展,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產業集群,目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是產業集群區域協同效應較低、產業鏈條較短、資源利用水平不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等問題。按照國務院批復的《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戰略部署和中共河北省委提出“一產抓特色”的具體要求,政府有關部門應把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建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協調機構,立足現有特色農業資源稟賦及產業集群發展基礎,科學制定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戰略目標、發展重點以及與之配套的政策措施,為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堅持用“市場觀”引領特色農業發展,不斷增強各類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用“大農業”理念發展農業,充分挖掘產業內涵,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擴展產業集群發展規模;樹立“大生態”發展理念,促進特色農業的循環發展、集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世界各國實踐證明,投資是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F階段,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投資主體單一,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例呈降低趨勢,投資數量及投資結構明顯不能滿足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需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導向、農民投資為主體、信貸投入為支撐、社會投資為補充”的多位一體、結構優化的特色農業發展投資體系[18]。各級政府應在全面落實中央對農民直補和綜合補貼政策的同時,保持對農業投入增長的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的幅度。及時向社會公布政府資金的投向與重點,確立支持范圍,引導社會資金的集聚。政府資金應重點用于科技服務、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開發園區建設等公共產品的供應方面,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建立完善的農業風險防范機制,大力發展農村小額信貸,鼓勵社會各界力量投資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不斷壯大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規模。
特殊的資源優勢、毗鄰津京的區位優勢以及海、陸、空交通運輸體系奠定了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必須遵循價值規律與自然法則,構建“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機制和“教科經”深度融合的機制[19],進而將現有資源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通過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特色農業育種(苗)、種(養)植、加工、銷售各產業協同發展,提升產業分工精細化、專業化程度;通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經營組織、興辦家庭農場等措施,促進土地經營權的轉移,進而實現規模經營,提升國內外市場競爭能力;通過提高特色農業產業的科技水平和設施裝備能力,不斷提高優勢資源的利用效益;通過構建企業、農戶、中介組織、政府機構之間的互動機制,促進區域利益共同體的形成,以市場化帶動品牌化,以現代化帶動集約化。
促進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需不斷優化外部發展環境。在科技支撐方面,應逐步提高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科研中心的創新能力,鼓勵相關企業成為特色農業技術開發與創新的主體。注重發揮農業院校和農業科研單位的作用,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促進各類科技成果的及時、有效轉化,不斷提升特色農業的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在人才支撐方面,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使農民在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中發揮主體作用;在組織形式方面,通過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營組織等方式,構建產業集群發展的平臺,推動集群內部各主體相互協作,實現共同發展。在保障體系建設方面,通過政府科學規劃與投資引導,解決產業雷同及農產品同質現象。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管理體制以及金融支撐體系建設,活化農村土地經營機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有效傳承特色農業產業傳統文化。
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形成的基礎在于變資源優勢為產品優勢,而產品優勢集中體現在市場占有率方面。當前,我國消費市場供應豐富,農產品市場競爭加劇。河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產業雖初具規模,在華北地區農產品市場上也占有一定的份額,但“銷售難”仍然是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亟待破解的重要問題。順應世界綠色食品運動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潮流,河北沿海地區應努力培育一批市場占有率高、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引導廣大消費者逐步增強品牌忠誠度。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特色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發展電子商務、農產品期貨市場等現代交易方式。積極推進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引領生產、規避風險的作用,支持各類龍頭企業興辦物流實體,扶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從事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服務,進而實現與市場需求的緊密對接,推動特色農業產業提質、升級、增效。
[1]尹成杰.新階段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及其思考 [J].農業經濟問題,2006(3):4-7.
[2]姚春玲.農業產業集群與農產品區域品牌競爭力提升策略[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3):318-342.
[3]李春海,張 文,彭牧青.農業產業集群的研究現狀及其導向:組織創新視角[J].中國農村經濟,2011(3):49-58.
[4]石紅梅.農業產業化與特色農業的發展——以安溪茶產業發展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7(4):30-33.
[5]Zepponi D,Fisch D.Industry-Driven Leadership is Vital for Rural Communities[J].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2007(12):20-23.
[6]Todd M G.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Investment in Rural Businesses[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27(1):89-103.
[7]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通知[EB/OL].http://www.sdpc.gov.cn/zcfb/zcfbtz/2011tz/t2011 1208_449 756.htm,(2011-12-08)/[2013-11-16].
[8]宋一淼.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分類研究 [J].臺灣農業探索,2005(1):13-17.
[9]趙俊杰.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研究——以寧夏紅寺堡移民開發區為例[D].銀川:寧夏大學,2011.
[10 楊恿.河南省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鄭州大學,2011.
[11]閆志利.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發展現狀及目標取向 [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35(2):130-133.
[12]賈方輝.秦皇島市果品產業現狀與發展建議[J].河北果樹,2007(6):19-20.
[13]王仁懷.滄州市果品產業發展迅猛[J].河北林業,2011(1):15.
[14]周 穎,尹昌斌.河北省環京津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研究——以唐山市為例[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8(3):4-7.
[15]付曉杰.低碳經濟下的秦皇島休閑農業發展研究 [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2(1):35-40.
[16]楊 潔,孫 楊,甄翠敏,等.唐山市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2):27-30.
[17]王錦旺,張洪吉,張現強.內生性農業產業集群演化機理研究[J].農村經濟,2008(4):40-42.
[18]崔凌鳳.論構建多元化農業投資體系 [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1):63-65.
[19]王 瑞,孫 蕓,欒敬東.大別山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優勢和問題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3):3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