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寧LI Xue-ning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文化館,固原 756000)
(Yuanzhou District Cultural Center,Guyuan 756000,China)
原州區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非物質文化呈現出回漢結合的濃郁民族特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在保護回漢共同的文化成果。生活在這塊素有“苦瘠甲天下”土地上的人們以其對生活的熱愛,對這塊土地上文化的鐘情,對養育他們的這塊土地的無限感激,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從民間文學到傳統音樂,從曲藝到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異彩紛呈,無不體現著地區特色。
原州區是全國首批“民間文化之鄉”、“文物保護先進縣”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命名的“文化先進縣”、“花兒之鄉”、“書畫之鄉”、“刺繡之鄉”、“小戲之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原州區從2005年6 月開始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8年來,全區文化工作者調查走訪,截至到2013年5 月,建立起原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國家級項目名錄1 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 人,自治區級項目名錄2 項,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5 人,市級項目名錄5項,市級代表性傳承人5 人,原州區級項目名錄45 項,原州區級代表性傳承人36 人。涌現出一批“非遺”名人,如張易鎮閻關村回族歌手張明星被確定為國家級六盤山花兒代表性傳承人,清河鎮高紅村居民朱小平被確定為自治區級摶土瓦塑代表性傳承人,呂秀峰、馬成福、馬志學、馬德全被確定為自治區級六盤山花兒代表性傳承人。
其中,原州區11 個鄉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有19 大類45 項:一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學,主要有故事、傳說、歌謠、謎語等;二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泥塑和建筑,主要有民間泥塑和東岳山五龍碑;三是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民間音樂,主要有六盤山花兒,此外,還有常見的民間樂器咪咪、泥洼嗚、口弦等;四是歡樂喜慶、充滿生活情趣的民間舞蹈,最具特色的是歲時節令舞蹈社火,包括高蹺、旱船、舞龍、舞獅、跑馬等;五是親切活潑、鄉土氣息濃厚的戲曲文化,主要有曲牌戲和皮影戲;六是技巧性強、表演高要求的民間雜技;七是工藝性強、經濟適用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有鑄造、刺繡和摶土瓦塑制作技藝。此外,還有以廟會為主要形式的民間信仰活動、以商貿習俗和保存較為完整的人生禮俗、消費習俗、歲時節令以及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
近年來,原州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歷史、人們認識程度等方面的因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①保護機制不完備,缺乏專業人才隊伍。由于全區保護工作剛起步,組織機構不健全,因此沒有建立真正的保護體系,因此就需要我們完善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②法律宣傳教育不到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漠。國家出臺了相關對非物質文化保護的條例,但社會各界對此了解較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思想認識不夠,重視不足,沒有在全社會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識。③保護經費沒有落實,技術設備相對落后。在縣、鄉等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至今沒有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政府也沒有設立普查、發掘、整理、征集、展演、搶救、宣傳、培訓等專項經費。平時申請的工作補貼,也是有限的,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工作的開展。保存非物質文化資料的計算機老化,攝像機、照相機相對比較落后。④民間文化藝術傳承青黃不接,傳承人后繼乏人。城鎮化的發展使城鄉生活發生巨變,但是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卻不斷消失、淡化,城鄉居民的民俗傳統觀念也越來越弱。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的文化不感興趣。因此民間傳統的藝術越來越難以發展,更別說傳承下去,因此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臨著頻臨失傳的困境。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相對復雜的工作,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當下文化工作重要的一部分,必須結合當前文化發展的實際,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3.1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隊伍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工作量大,范圍寬闊,專業性強的任務,所以需要我們用心對待。
3.2 深入學習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切實增強全社會依法保護意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擔負著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雙重職責。因此,就需要我們大張旗鼓的進行宣傳,提高全社會的認識,強化依法保護意識,增強自覺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為政府、社會各界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3.3 地方政府堅持依法保護,增加經費投入?!胺沁z”是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沉淀和標志,也是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政府應把“非遺”保護工作納入重點,切實采取對“非遺”有關項目的搶救和保護措施,使“非遺”遺存物在新建的城鎮中成為一個新的亮點。以“財政投入為主,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籌集”,解決好經費保障難題,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常進行。
3.4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扶持。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活動載體,要通過組織開展講座、交流等活動保證傳承人能夠有效地實施傳承活動,還要給傳承人提供傳承的環境,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物傳承后繼有人。
3.5 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我們要運用多種方式和手段,加強宣傳,營造全社會重視,關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的濃厚氛圍。一是結合普查培訓工作,要求普查工作人員首先是宣傳員,帶著宣傳進村入戶。在了解和掌握普查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向廣大群眾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工作的意義、目的和任務,爭取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二是通過舉辦剪紙和雕塑、古建筑藝術等大型展覽活動,集中宣傳展示原州區優秀民間藝術。要利用每年的“文化遺產日”舉辦大張旗鼓地開展宣傳活動,邀請傳承人展示剪紙、刺繡等作品、現場傳授技藝、民樂愛好者現場演奏、“山花兒”傳承人助興演唱,為傳承人和傳承基地頒發獎牌,給傳承基地和傳承人發放傳承經費,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三是在媒體上大力宣傳。邀請各級電視臺、報社等新聞媒體開展宣傳報道,制作新聞節目和專題節目進行宣傳,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面。四是結合每年的廣場文化演出,在廣場大屏幕播放非遺節目、懸掛廣告條幅的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工作的進行的情況,以此營造良好的給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氛圍,向群眾展示原州區豐厚的文化底蘊。
[1]李慧蓮.淺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對策[J].經濟師,2011(07).
[2]盧紅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思考[J].中國市場,2010(14).
[3]劉志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人類學透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