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松XU Wen-song
(蕪湖市統計局,蕪湖 241011)
(Wuhu Municipal Statistics Bureau,Wuhu 241011,China)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實現“兩個根本轉變”和“第二次飛躍”的有效途徑,是農村經營形式的重大改革和創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推動力量,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手段。從20 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經過20 多年的發展,蕪湖市農業產業化發展迅速,但存在的問題也逐漸凸顯。
我國的農業產業化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它是伴隨著國內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對規模化經營需要不斷提高而產生的。目前,學術界并未取得完全的共識,但大多數學者將農業產業化定義為,區域農業在地區土地流轉與土地整理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以規模化經營為途徑,以龍頭企業和特色農業為支柱,以產業立體化、土地集約化、效益最大化為目標,通過產業結構升級、新技術引進、勞動力改造、市場化運作等手段,形成有機結合的農業產業鏈和價值利益聯盟,最終實現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機制和組織經營形式。
2.1 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 截止2012年末,蕪湖市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233 家,比上年增加32 家,其中52 家企業被評為省級龍頭企業,比上年新增11 家,有3家為國家級龍頭企業,億元龍頭企業達到32 家。蕪湖東源新農村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等5 家企業被列為首批農業“小巨人”企業培育對象。2012年規模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實現417.3 億元,比上年增加112 億元。
2.2 產業化基地建設推進迅速 近年來,各個地區都在積極的建設自己的產業化基地,強化自己的優勢產業。繁昌縣經濟開發區食品工業園被確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涌現像同福食品、傻子瓜子、溜溜果園、金豐糧油、華園米業等一批國家、省級龍頭企業。南陵縣經濟開發區食品工業園和無為縣羽毛羽絨加工集中區,被批準為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
2.3 涌現出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 近年來,各級政府出臺一系列的農業扶持政策,有效地調動了龍頭企業的技改擴建積極性,農業品牌不斷涌現。以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導,先后有78 個產品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58 個產品獲綠色食品認證,42 個產品獲有機食品認證。我市已創出了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名牌農產品,例如“南陵鳳丹”、“陶辛青蝦”;紫云英“弋江籽”成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同福”碗粥、“古麒”羽絨被,被國家商標總局批準為“中國馳名商標”。
2.4 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產品市場體系 蕪湖市高度重視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建設,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業企業和農民利用自身的優勢,實現“走出去”戰略,大力開發省內、外市場。先后組織產業化龍頭企業參加了由省政府組織的北京、合肥和上海農交會。2012年,成功舉辦了由市政府主辦的“蕪湖農業博覽會”,成為蕪湖市歷史上規模最大、陣容最強、成效最顯著的一次農業盛會,展示了蕪湖農業的新形象、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成果。
2.5 特色經濟主導產業群已具雛形 近年來,蕪湖市產生了近10 個產業后續加工體系,初步形成了4 大產業群。一是以優質糧油加工為主導的40 多家市級糧油加工龍頭企業,帶動了全市200 多萬畝優質稻米生產和50 萬畝優質油料生產;二是以萬友棉業、鑫潔棉業、誠成棉業、新興農貿等棉花加工企業為主導,棉花收購加工量約占全省份額50%左右;三是以小老海特種水產、惠民實業、界明養殖、藍田龜鱉、康鑫生態農業等水產養殖企業為主導,加快了龜鱉、河蟹等特種水產養殖業發展,龜鱉養殖規模居全省首位;四是以清水花木、精誠園林、新達園林、魯楊園藝等苗木花卉集群企業,帶動了苗木花卉產業發展。目前,全市有二級以上園林綠化資質企業近30 家。
3.1 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低,組織化程度不高 蕪湖市農業產業化雖有農業部門在抓,但發展水平低,全市只有約45%的農戶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來,這與我國當前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和農民的實際需要相比、與日本和韓國等農民組織化程度相比,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仍顯滯后。
3.2 農產品生產科技含量不高,產品加工產業鏈較短 受很多方面的制約,目前我國的農產品生產科技含量不高,產品加工產業鏈較短。以蕪湖市為例,它的農產品加工率一般只有45%-55%,二次以上深加工也只有25%左右。
3.3 農戶與企業之間未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企業、農戶二者互利雙贏,但現實中大多數訂單合同不規范,存在約束力不強、違約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等問題,由于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利益糾紛時,一些企業和農戶法制觀念淡薄和市場誠信缺失,導致合同流產,這不利于農業產業化的長期健康發展。
4.1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 要盡快的培養出一批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爭取在數量和質量上有大的突破。為此,要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通過合理調整資源利用方向,促進主要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各具特色、各具優勢的產業帶、作物帶,以此來促進龍頭企業構建完整產業鏈,組建具有行業壟斷地位的大型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以增強國際競爭力,保證產業鏈健康發展。
4.2 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提高農民素質 要想最終實現農業產業化,離不開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民的支持。因此,一定要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按照“政府推動、部門主抓、農民參與”的思路,通過市場考察、創業設計、實踐學習和創業發展等培訓,加大扶持服務力度,培養造就一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經紀人和致富帶頭人,達到“培育一批農村實用人才、造就一批創業帶頭人、拓展一項產業、帶動一方農民、發展一片經濟”的人才效應,努力把廣大農戶培養成有較強市場意識、有較高生產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農業經營者。
4.3 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企業需要穩定的原料供給,農戶需要穩定的農產品銷路,這是雙方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客觀基礎。積極探索生產要素入股方式,實行股份制、股份合同制等形式,使企業與農戶在產權上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十二五”時期需要繼續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
4.4 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 農產品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要把基地建設與龍頭企業培育結合起來,鼓勵龍頭企業興辦農產品基地。市財政、農業開發辦等部門要集中專項資金進行扶持,抓好現代農業示范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和農產品市場建設,圍繞南陵縣大浦農業生態園、蕪湖縣苗木花卉、無為水產養殖等一批農業產業“領頭羊”項目,和“優質高效農業基地”建設,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進一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深入推進優質農產品基地品牌創建工作。
4.5 深入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 鼓勵農民通過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方式出讓承包權,將承包的土地向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園區流轉,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土地流轉的基礎上,以股份合作方式組織農民入股建立生產合作社,通過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把農民經紀人、經營大戶、農戶組織起來,開展特色化、產業化、專業化、標準化、市場化的生產經營活動,通過“土地變股權、農民變股東”促進農民共同發展,增收致富。
[1]王東.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討[J].改革與戰略,2010(10).
[2]李海玉.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0.
[3]陳玉霞.關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研究的文獻綜述[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