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浩 王翼凡
(南京曉莊學院 江蘇南京 211199)
新媒體,新方法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探析
馬傳浩 王翼凡
(南京曉莊學院 江蘇南京 211199)
在全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如何使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課題。文章探析了當下大學生信息接收渠道和所處環境的變化,并以行知學院2013級學生為樣本,分析了學生的網絡行為,并以此為依據,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方法。
全媒體;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
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32億。“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正在迅速拋棄報紙和電視等傳統媒體。”①新媒體的互動性、共享性、虛擬性、即時性和多元性等特點,使得它以無法避免地融入接觸新事物最快最多的大學生的生活,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狀態。在新媒體環境下,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變化和新方法、新規律,是擺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1.大學生信息接收渠道由單向變為多緯
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中,大學生主要通過閱讀圖書館的藏書,或者是通過老師課堂傳授、同學相互研討這樣的人際關系獲取信息。傳統的信息接收的渠道是固定且相對可以控制的,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新媒體的不斷出現,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具備較強學習能力的大學生,開始更多地依靠新媒體來獲取信息。
手機、電腦,網頁、人人、微博、微信……隨手可得、無處不在的互聯網使得學生能夠迅速獲得最新、最全的信息。新媒體的互動性、匿名性、即時性等特點也讓學生以往被動接收的狀態轉為積極主動地獲取并參與其中。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接收渠道已由原本的單向接收,變為人際、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多維接收和。
2.大學生接收內容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碎片化
傳統教育環境下,大學生接受的是統一的系統教育,知識信息的傳播多囿于師生的點對點之間,所有人接收到的知識和觀點是一致的。新媒體環境中,只要連上網絡,學生就能瞬間被難以計數的數字化信息所淹沒。在極度開放的、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利益群體信息和觀點,學生的信息接收模式變為點與面的互動,這在以往相對封閉的傳統教育環境中不可想象。另一方面,在接收到的信息形式上,新媒體文字、圖片、視頻等綜合表現形式也改變了傳統媒體相對單一的形式,變得更加立體并容易被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新媒體是雙刃劍,它在給大學生提供豐富信息、開闊他們的視野和思維的同時,網絡上魚龍混雜的信息和觀點,很容易對心智和辨別能力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產生不利影響,新媒體虛擬的特點也可能會讓學生沉溺其中,從而遠離現實的生活。同時,人人、微博等短小精悍的表達方式以及學校學習、社團活動等對時間的擠占,讓他們的接收內容和時間都變得“碎片化”,調查中,還發現109位同學表示更愿意使用手機上網,占調查人數的79.6%,這些表明他們不再有耐心閱讀長篇大論,而是傾向于更加簡潔的表達。
3.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適應性
大學常常被稱為“象牙塔”,指的是“脫離現實生活的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小天地”。由此可見,在傳統的觀念中,大學是一個與世隔絕、潛心研究文藝歷史、脫離現實社會的封閉場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教育者講,學生聽的形式,通過上課、考試、宣傳欄等手段向學生灌輸各種正確的思想理論。這種方式由于有制度和體系的保障,學生思想相對單純,所以也取得一定效果。
但在新媒體環境下,這一狀態被打破,學生呈現出諸多新的特點。他們的思想更加自由,不愿受各種規定和制度的約束;他們接觸和吸收的知識更加多元,不愿接受書本知識的簡單傳授;他們接受信息的形式更加靈活生動,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灌輸說教。
傳統教育環境的變化和教育對象呈現出的新的特點表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限,針對當下“90”后甚至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急需創新。
理清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和對象的變化后,為了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落到實處,筆者在南京曉莊學院行知學院2013級新生中展開問卷調查,并對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1.必須搶占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陣地
行知學院2013級新生共有16個班,每班30人左右。研究在每班隨機選取10名同學填寫問卷,最終收回有效問卷137份。其中文科學生57.7%,理科學生42.3%,文理科基本持平;男生占問卷人數的31.3%,女占68.7%,十分貼近學校的男女生比例,以此做到盡量科學。根據統計,在137名受訪者中,有電腦的123人,占89.8%,對于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來說,這應該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被訪學生中網齡三年以上的占75.2%,其中五年以上的43.8%。137人中,表示自己每天上網的有73%。由此可見,大學生擁有電腦者比例高,網齡長,上網頻率高,他們已經收受新媒體形式多樣、開放自由等特點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從這一事實出發,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利用好新媒體開展工作。
2.利用網絡平臺交流工具,形成“熟人效應”
在對上網重要瀏覽內容的統計中,108人表示上網主要為了關注“熟人發布的信息”。這可以看做是現實人際關系在網絡的延生,由此可見,大學生對友人、熟人給予了很高的關注度。

圖1 學生已開通使用的網絡交流平臺統計
如圖1所示,在已開通使用的網絡交流平臺的中,135人選擇了QQ,占總人數的98.54%,緊接著的是微博、人人網和飛信。從這一數字來看,我們必須要重視QQ、微博、人人及飛信的建設和維護,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以熟人甚至是朋友的身份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學生對于道德說教的抵觸情緒。
3.要加強對學生網絡使用的監控
“互聯網因其多元性、互動性和隱蔽性給大眾帶來信息溝通便利是,也催生了一些網絡不文明、不道德現象,例如在網上傳播低俗信息、弄虛作假、開展欺詐活動,利用個數工具或手段竊取別人隱私等。”②正如前文所說,網絡是把雙刃劍,它為大家帶來豐富的信息、便捷的體驗、自由的互動的同時,無意義網絡內容對學生碎片化時間的擠占,尤其是網絡上消極、不健康的內容和觀念也會對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造成不利影響。

圖2 受訪學生對網絡行為和內容是否需要監管的意見
問卷調查數據顯示,104位受訪者表示網絡信息既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其中50.36%的同學認為非常需要(見圖2)對上網行為和網絡內容進行監管。實際上,還有64為同學表示如果減少或停止上網,有時自己會覺得煩躁不安,更是有16名同學表示如果減少或停止上網,自己總是會覺得煩躁不安。兩者加起來的比例已經接近59%。這些數據都表明,不正確的網絡使用方式已經并將繼續對生產生不良影響,這需要我們在利用新媒體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它的效果與影響的監控。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認識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為了適應新時代帶來的新情況,就要求思政教育者必須創新工作方式方法。
1.利用QQ、飛信等新媒體交流工具,占領網絡思政教育陣地
既然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利用新媒體開展交流已經是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敏銳地發現這一點,并依此開展更具適應性的工作。
如行知學院2014級新生入學之初,就在各班建立班級QQ群、班級微信公共賬號、班級微博公共賬號,同時建立并推送曉莊學院及行知學院人人、微博、微信、QQ空間主頁,把學生“圍”在網絡平臺周圍。建立學校-學院-班級三級新媒體教育體系。同時根據調查中近50%的同學表示的對于班級群發布的內容的態度是“順其自然,看到就看,沒看到無所謂”,要求班級和行知學院新媒體賬號維護者設置固定欄目,如“早安心語”、“晚安心語”、“感恩的心”等,同時以一定頻率用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發布狀態,爭取每天都有一條被同學們“刷”到,在潛移默化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同時,團委、輔導員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參與者也要利用自己的QQ、微博、博客等新媒體工具,撰寫博文,和同學們探討他們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在討論中傳達正確、積極的價值觀。
2.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校園新媒體文化,吸引和凝聚青年學生
重視、利用新媒體,不等于完全摒棄傳統的教育方法。郝穎指出要實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育人的有效結合,“既要借助新媒體在‘虛擬世界’實施開放式教育來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和打造健康有效的溝通平臺,又要借助傳統教育方式鞏固在‘現實世界’的思政教育效果和引領網絡德育回歸到現實。”③
因此,應注意在發揮新媒體技術、傳播優勢的同時,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新媒體環境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開展新媒體競賽,以活動帶動道德宣傳
大學生可能不喜歡教室里的照本宣科,但樂于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因此可策劃組織網絡設計大賽、博文大賽、拍客大賽等,吸引學生主動關注校園新媒體并形成習慣。如行知學院針對2014級新生舉辦軍訓圖文征集大賽,讓大家用圖片和文字記錄軍訓所得,這不僅讓同學們對學院新媒體建設有所了解,在回憶過程中,還可以鞏固他們對軍訓的體會,增強學生的愛校情和凝聚力。
同時,我們也要注重檢測活動效果及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力、吸引力,并依據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及時做出調整,使學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常更常新,達到以活動帶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依托新媒體技術積極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放、控、導體系
新媒體有諸多優勢,但同樣的,也存在不利的一面,這已經獲得大家的共識,大學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及人的品行形成的關鍵時期,必須加強對學生使用新媒體的引導和跟蹤。
加強網絡輿情的收集整理,及時發現事態苗頭。在建立班級各類新媒體平臺、與學生成為“好友”之后,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網絡動態,通過學生在網上的言行主動跟蹤觀察學生的狀態,及時找學生談話,尤其注意是否有演化為群體性事件的可能。并建立網絡預警機制,將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發揮到實處。
加強網絡倫理道德的宣傳,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調查問卷統計的數據表明,有40%左右的同學對于班級公共賬號發布的每一條消息都會仔細閱讀,另有近50%的同學為“隨遇而安型”,不刻意翻看,但碰到了就會閱讀。要借助同學對班級公共賬號的依賴和信任,用新媒體語境下的語言,設計欄目和網絡發布內容,加強道德法制的宣傳。
各部門齊抓共建,搭建學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聯動機制。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非一人、一個部門之力便可完成。院系書記、輔導員活動在學生工作的第一線,需要時刻關注新媒體中的學生動態,制定相關網絡輿情應急預案;學校網絡中心可通過技術層面打造有害信息防火墻,提高學生健康上網、綠色上網水平;各級團委需從學生實際出發,策劃線上線下的學生活動,用健康的、向上的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還可舉辦法制講座,提升學生網絡素養和辨別能力,抵制網絡不文明的現象;宣傳部、新聞中心則要做好各級網站,多宣傳社會上或學生們身邊的真善美,弘揚主旋律。總之要上下齊心、通力合作,形成系統的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及順暢的聯動機制。
新媒體的產生和迅猛發展,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的極大的挑戰,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從挑戰中看到,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創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果的重大機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抓住這一機遇,積極探索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途徑,進一步發掘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斷提高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全面開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完成立德樹人、幫助學生成長成才的目標任務。
①趙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如何有效融合[N].經濟時報,2014年9月24日:A10.
②馬蘭.利用新媒體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國成人教育,2006(06):40-41.
③郝穎.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研究[J].金田,2013(09):216.
[1]趙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如何有效融合[N].經濟時報,2014-9-24:A10.
[2]馬蘭.利用新媒體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國成人教育,2006(06):40-41.
[3]郝穎.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研究[J].金田,2013(09):216.
The new media, the new method——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trategy
Ma Chuan-hao, Wang Yi-fan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1199, China)
In all the media environment, college students' way of thinking and way of life are all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How to use the network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ecome the important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receiving information channels and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o the relevant college class of 2013 students as samples, analyzes the students' network behavior,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medi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G641
A
1000-9795(2014)09-000109-03
[責任編輯:鮑 雨]
馬傳浩(1973-),男,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王翼凡(1988-),女,江蘇連云港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