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瑪琳娜?羅曼+劉樹英+譯
爸爸,我需要你
羅比做了任何一位父親都會做的事。他的孩子需要幫助,事情就是那么簡單。
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賽場上,雖然有數千名警察和許多電子防護設施在保障著比賽的安全,但是,當一位父親看到兒子的夢想正在破滅的時候,就再也沒有哪一個賽場是安全的了。
“當時,我剛跑出幾步,”來自英國的運動員德里克說道,“突然,就聽‘撲通一聲,我猛地摔倒在地。”
26歲的德里克,為了能夠進入這項400米跑的半決賽至少已經等了4年。在上屆奧運會上,他的跟腱受了重傷,但是他一直都咬牙堅持著,直到比賽開始前的一分半鐘,他才無奈地放棄了比賽。
那屆奧運會后,醫生對德里克的雙腳跟腱實施了手術,手術一共進行了5次。術后,他又回到了賽場。在一次比賽中,他頭兩輪先后跑出了45.02秒和45.03秒的成績,那也是他近5年來取得的最好成績。
“在我第一次參加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夠堅持到最后,哪怕沒有獲得任何獎項,”德里克說,“我的感覺非常好,但是,結果卻完全出乎意料。”
剛跑到賽程的一半,德里克突然倒了下來,他右腿的跟腱又受傷了。
但是,沒過一會兒,德里克卻咬著牙,掙扎著站了起來,并沿著第五跑道步履蹣跚地往前走。此刻,這項比賽的所有選手都已經跑完了全程,離開了跑道。但是,這項比賽卻并沒有結束,因為,最后一名參賽者還沒有跑完全程,他仍在繼續前行著。
就在這時,德里克的父親羅比正坐在奧運會場看臺的最高處,緊張地注視著比賽場地上所發生的一切。他清楚地看到了德里克摔倒了。這位來自英國北安普敦郡的一家機械修理店店主,49歲的羅比迅速地跑下了看臺,來到了賽場的跑道上。
“當時,我所想的是,”羅比說,“我必須把他帶到終點,這樣,他就可以說他跑完了半決賽。”
這時,人們都意識到了德里克正在與他的生命賽跑。整個看臺上,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們都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為他歡呼,向他致敬。
當跑到最后一圈的時候,羅比追上了兒子,并且伸出胳膊摟住了他。德里克順勢依靠在爸爸那寬厚的右肩上,禁不住哭了出來。但是,他們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繼續前行。一位引導員還是走到他們面前,試圖懇求羅比離開跑道,盡管他知道這是一項根本就無法完成的使命……但德里克說:“爸爸,我……需要你……”這是他此時此刻能夠獲得的唯一動力!
最終,這對父子臂挽著臂通過了終點線。
爸爸,你沒容許我以殘疾為借口
不久之前,有位女鄰居生下了一個只有一只手的女嬰。女鄰居和她的丈夫備受打擊。大約一星期后我在集會上遇見這對夫婦,他們問我有什么建議。我并沒有什么高明之見,只有自己的經驗與心得可以讓他們分享。
我的心得是:世上有數以百萬的人們將自己的殘疾置之度外,成就了難以想象的成功。正如我童年時父親經常對我說:“你可以學會用與常人不同的方法,將事情做得同樣出色!”所以,重要的不是你的殘疾,而是如何面對殘疾給你帶來的挑戰;我們沒有權利把殘疾當做借口,發揮自己的才能是我們的義務。
童年時,我的父親給了我巨大的動力。我生來沒有右手,但是我從沒覺得不如別人。我從小具有良好的身體協調性,我逐漸愛上了運動。像大多數孩子一樣,我在自家院里與父親玩投球接球,就這樣學會了打棒球。唯一的不同是我投球和接球只能用同一只手。為此,父親幫我摸索出一個辦法,投球時手套掛在右臂上,投完球左手迅速戴上手套,準備接球。父親說:“就這樣,不管腳下的路將你帶往何方,都不要放棄!”
對,不要放棄!在長達10年的練習中,我總想象自己是我最喜愛的投手,把球投向自家房子的磚墻,然后戴上手套接住彈回的球。我向著墻越走越近,迫使自己不斷加快戴手套的速度。
長大后,運動成為我贏得別人接受的途徑。也許我在內心深處覺得,如果我在賽場上表現出色,別的孩子們就不會覺得我與他們不同。我希望通過這引起別人的注意,卻不喜歡人們關注我的殘疾。最近《洛杉磯時報》報道了一位出色的高中生投手——他也只有一只手。他提到了我的名字,說不希望自己像我一樣身有殘疾。起初我感覺很受傷,但是后來我理解了,這正是我自己當年的感覺。我不想被人看做是一個殘廢。請將注意力放在我的投球上,而不是我的手上。
在我19歲時,年老的父親去世前對我說:“其實,你被賦予了許多才能,但是必須記住:你用它們做了什么?”我安慰著回答:“我知道,爸爸,你沒容許我將殘疾作為借口。”我衷心地喜歡投球。人生中最為重要的,是找到你衷心熱愛的事業。如果你對自己的事業充滿激情,那么行走在通往成功的艱苦道路上也會變成享受。
后來的故事你們都已經知道。我加入密歇根大學棒球隊,兩次入選國家隊,還參加了1988年的奧運會。盡管我在職業棒球大聯盟征戰了將近10年,奧運會仍是我最美好的記憶之一。我的職業生涯并非一帆風順,我曾經單賽季贏了18場比賽,也曾一年輸掉18場。
我想告訴那位小女孩:殘疾并不重要,99%的時間我甚至忘記我比常人少了一只手,我也從來不曾羨慕過擁有雙手的人。重要的不是你比別人少什么,而是發揮你擁有的才能。想象在你生命的盡頭有人問你:“你被賦予了許多才能,你用它們做了什么?”我們每個人都具有一定的潛力,不要辜負你的潛力,這是我們人生的責任。
我也想告訴女孩的父母,我多么感謝自己的父母。他們鼓勵我參與,但是并不對我的每一次舉動指手畫腳。他們從不因為我少了一只手而放松要求,甚至期望我比別人做得更好。我將永遠感謝父親給我的動力:他沒有容許我將手有殘疾作為借口。
爸爸,我要去參加三項全能
我想做一個好父親,什么都給孩子最好的,為他努力工作,帶他去看美好的世界。
但是和迪克比起來,我什么也不是。他用輪椅推著自己殘疾的兒子瑞克,參加了85次馬拉松比賽。他在一天內,推著兒子跑完26.2英里,又用小舢板拖著兒子游完20海里,再用自行車帶著兒子騎完112英里,這樣的鐵人三項比賽他們參加了8次。迪克還帶著兒子參加越野滑雪,甚至用自行車拉著他橫穿美國。正如瑞克在獲獎時激動無比地說:“這一切都是父親給予的動力!”
故事從43年前講起,那時迪克夫婦住在馬薩諸塞州的溫徹斯特。他們的兒子瑞克出生時被臍帶勒住,大腦受到損傷。在瑞克9個月大的時候,大夫告訴迪克夫婦:“他會像植物人那樣度過余生,還是把他送到公共福利機構吧。”
但是迪克夫婦不放棄。他們發現兒子的眼睛會隨著他們在房間里走動而跟著轉動。在瑞克11歲時,他們把瑞克帶到圖夫茲大學的工程學系,請求專家幫助兒子和別人交流。專家告訴迪克:“根本不可能,他的腦子有問題。”
迪克反對:“給他講個笑話。”專家講了,瑞克笑了,他的腦子確實沒問題。專家們為瑞克裝了臺電腦,他可以通過頭側的一個裝置來控制光標,通過電腦和別人進行交流。瑞克表達的第一個詞語是:“走啊,笨熊!”
一個高中學生在車禍中受傷導致癱瘓,學校為他組織募捐長跑。瑞克一個字一個字地敲打出來:“爸爸,我想參加。”是啊,挺好,可迪克能做到嗎?這位父親嘲笑自己是“小肥豬”,跑步從沒超過一英里,怎么能推著兒子跑完5英里呢?可他仍然去試了,迪克說:“那時候,我知道自己有多么缺少鍛煉,跑完后身體難受了兩個星期。”那一天也改變了瑞克的生活。“爸,”瑞克“敲打”電腦說,“當我們跑步時,我覺得我不再是殘疾人了!”
運動改變了迪克的生活。在后來的日子里,迪克和瑞克參加了各種形式的大眾跑步活動和正式的馬拉松比賽。
有人說:“嘿,迪克,去參加三項全能吧!”一個從沒學過游泳,從6歲起就沒再騎過自行車的中年人,怎么能拉著自己110磅重的兒子參加三項全能?不,迪克還是去試了。現在他們已經參加了212次三項全能比賽,包括在夏威夷舉行的鐵人三項!那可真是個奇觀:一個老家伙拉著舢板上的一個成年男人奮力向前游奪得了第一名!
當瑞克在領獎臺上接受獎杯時,他激動了:“爸爸,你來接受獎杯吧,這一切都是你給了我動力!”
張甫卿摘自《家庭百事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