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
市里來了一位美國的教育學專家,學校輾轉(zhuǎn)聯(lián)絡邀其過來做場講演,我和同事開車去接。那天偏偏下起了大雨,這位叫懷特的專家倒也和藹可親,上了車不斷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和我們開玩笑。
從市區(qū)到縣里的一段路正在大修,恰好是中午下班的高峰時間,人流如織,泥水雨水自行車小汽車交織在一起,路面上積水一塊塊的,車輪飛過,行人多半躲閃不及,會被濺得泥頭土臉。盡管路面還不算太坑坑洼洼,在上這段路前,我們還是小心地提醒懷特先生要坐好,他起先也沒在意,依然談笑風生,在我們不斷按喇叭的聲響里他警覺地看看窗外,才發(fā)現(xiàn)走的是這條路,他立刻一邊擺手一邊扯大嗓門兒叫“NO、NO、NO”。同事趕忙剎車,英語老師頗有微詞地說:懷特先生,請堅持一會,馬上就到了,路面整修呢。他直搖頭,說:“我不是這個意思?!备惆胩?,我們終于明白,他是擔心我們飛轉(zhuǎn)的車輪把泥水濺到行人身上,而且提了兩個要求:一是這段路上不得按喇叭催促行人和其他車輛;二是遇到小水潭要先讓行人通過。同事問:Why?他只一個理由:因為我們坐的比他們舒服。
后來他在講座上談到“尊重學生”的問題,舉了這個例子,他說,“尊重”就是你別弄臟人家的衣服,而不是弄臟了之后再去道歉和清洗。
再次聽到“不要弄臟別人的衣服”,是從德國回來的好友邀請我去下鄉(xiāng)采風的那次。晴好的天氣,涼風習習,我正換運動衣旅游鞋呢,可他突然來電話說不能去了。我問他原因,他說不能開車。我笑笑說,我也有駕照可以開啊。他說,不是車的問題也不是人的問題,是風的問題。我很疑惑,告訴他沒有龍卷風臺風什么的啊。他急急地解釋說,是他忽然看到天氣預報說風力五級左右,而去鄉(xiāng)下的那條路很長一段是沙石路,車一經(jīng)過塵土飛揚,遇到稍微大點的風,估計行人會更遭殃的,不能弄臟別人的衣服啊……
我終于理解了8200萬人口就有5000萬輛汽車的“汽車王國”德國,居然路面秩序井然:因為他們不“善于”見縫插針,因為他們敬畏黃白線,因為他們關心著車外同一馬路上陌生人的衣服和心情。一切就是我們說得太多做得太少的簡單的兩個字——“尊重”而已。
翁德林摘自《廣州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