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后,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再次向來自全國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系統闡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現代政治的核心理念。
全國兩會前夕,習近平的重要闡釋不僅為兩會預熱,也為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進行指引。習近平說,中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
在政情觀察者看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兩個“現代化”的提出,意味著中共執政理念由“管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清晰轉型。對地方的主要施政者,中共高層更看重具體落實和執政智慧。如習近平強調,制定出一個好文件,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關鍵還在于落實文件。“要防止一知半解、斷章取義、生搬硬套”。
地方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理體系是否科學完備、治理能力高低好壞,直接影響著國家治理體系效能的發揮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從這一維度上看,制度體系屬于頂層設計,而執行能力重在地方。
實現治理現代化除了頂層設計,還需要抓好地方創新探索。尋求“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地方實踐上的落實,或將成為2014年中國地方政府新一輪改革的熱點。
在中國的政治經濟版圖里,成都向來是改革熱點地區之一。自2011年實施“五大興市戰略”以來,成都經濟總量及活力均快速增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都名列前茅。
突出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倒逼改革”的邏輯,是成都決策層創新謀劃成都發展的鮮明特點,也成了成都市城市治理思維轉變的端始。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的核心是要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對于地方政府來說,這也恰恰是一對最難平衡的關系哲學。成都試圖將這一關系處理滲透在經濟運動的每一個環節中,而政府作為著力點在于,如何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更好起作用,這體現在“五大興市戰略”的決策及實施中,也體現在一個西部中心城市向外向型和國際化城市轉型的努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