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
3月5日,*ST超日公告,“11超日債”本期利息將無法于原定付息日2014年3月7日按期全額支付,僅能夠按期支付共計人民幣400萬元。這意味著11超日債宣告違約,由此成為中國債券歷史上的首例違約。
作為交易所上市債券,11超日債早已于2013年7月6日停牌,停牌前收盤價僅為65元。
事實上,市場對于11超日債的違約早有預期。2月28日,*ST超日披露了業績快報,由于光伏行業仍處于收入下滑并大幅虧損,公司的經營已經陷入困境。
對于11超日債的違約,機構投資者普遍認為,盡管該事件在市場預期之內,但依然會對債券市場產生一定沖擊,
泰達宏利高票息定期開放債基基金經理李慧鵬指出,從市場影響看,超日債違約事件會對債券市場產生一定沖擊,但影響相對可控。
“第一,信用風險定價進一步分化,但對資質優良的企業影響不大。超日公司的民營背景,和此前出現危機并最終安全兌付的國有企業形成了明顯反差,導致投資者對于不同性質發債主體的信用風險定價進一步分化。第二,可能導致中低評級信用債的整體利差拉大。此前中國市場的信用債收益率曲線和利差體系,是建立在完全剛性兌付預期基礎上的,但目前,公開違約已經出現,預計信用利差體系可能因此逐漸重構。第三,對于債市流動性有一定影響,但波及面有限。” 李慧鵬表示,因為產業債信用風險的傳導范圍相對較窄,不如2011年城投債危機的傳導那么強烈,但個別的、階段性的沖擊也不能排除。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部總經理魏鳳春則認為,2014年投資者必須拋棄政府兜底的思維窠臼,包括信用風險在內的風險意識必須確立,因為金融改革的另一面就是風險的有序暴露。
“可以想見,無論是債市還是股市,投資者都會重新審視各類證券的投資風險,對投資標的背后資產的穩健性會有更高的要求。就債市而論,超日債違約的整體性或者趨勢性影響不大,主要在于內部結構的分化。由于風險意識的回歸,避險資產如國債、高等級信用債等前期攀高的收益率有望繼續走低,而能源礦產以及其他產能過剩行業的產業債,將因這次信用風險的爆發而重定價??偟目磥恚諅`約將利好利率債和高等級信用債,利空基本面較差的產業債?!蔽壶P春建議,對基本面較差的民營企業產業債保持審慎。
自2005年至今,中國信用債市場容量已增長至近10萬億元。市場規模的大幅擴張,增加了信用風險暴露的概率?!俺帐录钡某霈F有其歷史必然性,也是中國信用債市場發展、成熟的產物,一次深刻的風險教育,有利于信用債市場的進一步規范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