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濤
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追問到占領華爾街運動;從焚書坑儒的精神凌辱到中東戰火的生靈涂炭;從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到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講;從米蘭達告誡到趙作海冤獄;從三鹿奶粉之殤到康泰疫苗之禍。古今中外這些或大或小的事,并未在熊萬鵬《人權的哲學基礎》一書中著墨,卻會激發讀者自然而然的聯想。不僅因為這是人類一系列逃不掉的“成長的煩惱”,濃縮了人類迎頭遭遇的權利權力沖撞。更是因為剝去紛繁復雜的表象,人權的偉大正是植根于蕓蕓眾生具體而微的柴米生活,護衛著普羅大眾的行止進退,映現著時代的風云際會。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熊萬鵬的《人權的哲學基礎》嘗試著對人權發展歷程的全程回溯,對人權內涵的全息湹清,對人權文化的全景觀察,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站在哲學之顛對人權理論與實踐的一次俯瞰。
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看,與其說人權是一個熱點話題,勿寧說人權是個言人言殊的概念。正是基于人權的復雜多義,熊萬鵬在書中,既重視歷時性地追溯人權思想的淵源及其發展,又重視共時性地闡釋人權概念的聯系與區別,以縱橫兩維完成了對人權的宏觀思考和整體把握。這也符合哲學研究史論結合的重要特征。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權不是天賦的,而是歷史地產生的?!度藱嗟恼軐W基礎》首先把人權作為歷史概念,以歷時性追源討流的方式追溯中西方人權發展理論的歷史脈落,人權定義在歷史進程中發展變化。跟隨作者的筆觸,讀者的視野被打開。我們窺見源頭:古希臘、古羅馬自然法;中國儒家唯人為貴的人生觀、仁者愛人的倫理觀、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我們看到流變:從自然法到自然權利的轉變,從自然權利到人的權利的轉變;以及從“自由權”到“平等權”再到“發展權”的三代人權遞變。我們看到人權概念的橫空出世:1762年,《社會契約論》最早使用人的權利這一術語,第一次提出“主權在民”思想,1776年,《獨立宣言》第一次將人權理論作為現代國家存在的合法基礎,1789年,《人權和公民宣言》正式誕生了人權概念。這無數第一次如電光火石般閃耀思想的光輝。
作者在追尋人權發展演變歷史時,視線幾度閃回到軸心時代。確實,要追溯人權思想的源頭,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要向軸心時代致敬。從世界范圍看,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軸心時代”。在這一時期,原先獨立發展的希臘、中國、印度等地都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根本問題貢獻了人類至今仍在受益的深刻洞見。他們是思想家,也是哲學家,他們的思維方式給后人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雅斯貝爾斯說:“人類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痹跁?,作者不斷回到軸心時代的思想現場,進行超越時空的對話,幫助讀者還原歷史語境,利于讀者理解片言只語后面的深刻內涵。
作者的研究沒有止于僅僅梳理人權的歷史,而是借鑒法國年鑒學派的研究路徑,對人權作共時闡釋分析。年鑒學派強調“全面的歷史”“整體的歷史”,強調歷史是包羅人類活動各個領域的“整體”,要反映出“整體”,就要反映這些領域之間相互關聯、彼此作用所形成的結構和功能關系,就必須借鑒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法,從橫向關系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方法是“共時性”的?;诖耍髡咴趯д撝?,打開了人權的橫剖面,以不同的角度呈現了整體的人權概念,避免人權概念的碎片化。正如胡適先生自創“箭垛式人物”一樣,透過作者分析,我們發現,作者筆下的人權也是一個“箭垛式概念”——人權既是一個法律概念,也是一個道德概念。在人權堅硬的法律外殼下,蘊藏著深厚的倫理內核。人權是一個政治概念,也是一個社會學概念。人權與政治之間無法劃出明確的界限,也以社會關系為存在的前提。人權更是一個哲學概念,因為哲學回答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問題。這些概念的條分縷析,指向人權的法律性、道德性、政治性、社會性和價值性。閱讀至此,讀者會自然形成對人權概念的宏觀思考和整體把握。
在自然科學研究中,首先建構理想類型,然后通過實驗和實踐進行檢驗,已經成為一種普遍運用的研究方法。但在社會科學學科研究中,建構理想類型的研究方法還很少使用。熊萬鵬在《人權的哲學基礎》中,大膽引進了構建“理想類型”的方法,是對人權研究范式的創新。
馬克斯?韋伯所謂的理想類型,是分析社會現象時,綜合多樣性的觀察而形成的一種理論模式。一個理想類型是對大量分散的、孤立的、具體的、個別現象進行綜合,并把這些現象納入一個統一的分析的結構。在這樣的思路下,該書作者化繁為簡,把復雜多變的人權現象放入自由主義、社群主義、國家主義、馬克思主義、儒家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六個理想類型中來研究,有助于對某種類型下人權思想的主要內容、基本特征的宏觀認識和總體把握。比如,在自由主義類型下,讀者不必糾纏自由主義的分支和流派,不必分辨古希臘和古羅馬自然法思想的異同,不必對盧梭、霍布斯、孟德斯鳩、羅爾斯等的相互影響抽絲剝繭,只需找出個人主義、自由原則、權利本位三根支柱,就獲得對自由主義人權思想實質的認識——那就是將人視為獨立的、自由的不依附于任何組織的主體,個人擁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政府適用權力必須受到個人權利的制約,基于組成社會的人們的同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式,直奔主題、直抵本質,極大地節約了讀者閱讀成本,消解了讀者的閱讀障礙。
人權的復雜性決定了在研究中建構理想類型具有不同一般的意義。韋伯說:“實在本身具有無限多方面的聯系,這種無限多的聯系對于任何無前提的認識者來說都是一個混沌的世界,人們如果試圖要獲得對于它的清楚認識,那么就必須找到一個著眼點,并且確定所要清楚地認識的范圍,理想類型的建立也就確立了文化科學某種研究的視野?!钡?,毫無疑問,應用理想類型的研究范式承擔著重大風險,正是在這里顯示了作者的勇氣,而勇氣來源于作者寬闊的學術視野和對文獻的駕馭能力。
如何遴選理想類型是第一難題。精彩紛呈的流派,燦若繁星的思想,浩如煙海的文獻,完成主觀的理想類型構建何其難哉!然而作者以人權與公權關系為標準,則難題霍然而解。具體的、分散的、個別的現象如何串珠成線是第二個難題。在國家主義類型里,作者讓沉迷理想國的柏拉圖、專心城邦制的亞里斯多德、醉心君主論的馬基雅維利、集大成的黑格爾以及全球化時代的吉登斯先后登場,說概念的起承轉合、講觀念的相互激蕩、析思想的繼承創新、述理論的裂變新生,繪制了國家主義人權思想的全維圖像。這樣看似信手拈來、實際是機杼獨運的謀篇布局貫穿全書。
人權是世界各國關注的話題,是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領域,是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研究人權的哲學基礎,目的是為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豐富國際人權話語體系,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而這正是作者的價值追求。
圍繞上述目的,作者在三個方面作了探索。一是區分國際人權話語與西方人權觀;二是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與人權的關聯性;三是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人權理論。作為支撐,作者通過兩類人權語言的“翻譯”、兩種類型人權思想的比較凸顯人權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力量,并正本清源,發揚借鑒,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力量生發出人權保護的中國模式。
在作者看來,由于現代人權思想事實上最早出現在西方,所以需要將西方的權利語言“翻譯”成中國話。因此,我們在書中不停地與西方的名人名言相遇:格勞秀斯的“自然權利”、斯賓諾莎的“天賦人權”、梅因“從身份到契約”、霍布斯的“利維坦”、羅爾斯的“無知之幕”、洛克的“私人產權”、盧梭的“人生而自由而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桑德爾共同的善、諾齊克最小國家、查爾斯?泰勒原子主義,還有消極權利、主動促成的自由等。自然而然地,由于中國儒家思想內向、自足、超脫的特性導致從未轉出權利觀念,所以需要將蘊含中國儒家人權思想的古代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因此,我們在書中不斷地與古人古語邂逅:孔子的“忠恕之道”,孟子的“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荀子的“以政裕民”。
作者分別作了理想類型內部各流各派代表性觀點的比較和理想類型之間的比較,特別將中國儒家學說與自由主義、社群主義人權思想作了比較。作者沒有得出優劣的結論,但引用的例子頗有意味。一是霍布斯在《利維坦》一書中認為,全世界都承認這樣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狈鼱柼┮餐瞥绱苏Z,認為這是基督所未曾說到的。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第4條稱:“自由就是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于他人的行為。因此,各人的自然權利的行使,只以保證社會上其他成員能享有同樣權利為限制。此等限制僅得由法律規定之。”這一條的原型正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德國啟蒙思潮的開創者沃爾夫在《中國的實踐哲學》中贊揚中國的儒教和理性主義,認為只有理性主義才是真正的道德原理。這些思想最后匯合到康德哲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為理性叫做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三是儒家思想也是1948年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的基調之一?!缎浴分杏小叭巳松杂桑谧饑篮蜋嗬弦宦善降?。他們富有理性和良心,并應以兄弟關系的精神相對待?!钡野偃鹫J為這表明西方的個人自治的思想在《宣言》中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相反,孔孟的“仁”卻成為了《宣言》的基調;而且,《論語》中以家庭為中心的“普天之下皆兄弟”的思想也存在于《宣言》之中。這充分顯示了儒家學說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力量對人權觀念的重要影響。
通過“翻譯”、比較,作者得出結論:首先,人權源自西方,卻屬于世界。當人權話語走向世界后,就不再是西方人權觀念的普及,而是各種文明的交融對話。其次,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充分挖掘中國傳統人權文化的現代意義,借鑒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形成中國特色人權理論體系,強化人權領域內的國際話語權。所以,作為類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思想和在結語部分予以強調的人權保障“中國模式”,就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
作者在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思想發展歷程基礎上,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思想的主要特征: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的結合、基本人權與首要人權的統籌、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公權與私權的平衡、法律與道德的兼顧、人權與主權的協調、國內保護與國際保護的并行。這是對西方人權思想的超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我們相信并期待,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隨著一系列政策的施行,如“單獨二孩”政策的放開、“勞教”制度的廢除、社會救助辦法的實施、戶籍制度的改革、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民生底線的兜底,人權保障的“中國模式”將向世界展示更多的鮮活例證,為人類文明貢獻更多智慧。
在萬鵬之前,人權哲學研究成果繁花照眼?!度藱嗟恼軐W基礎》,雖不敢妄言后來居上,但竊以為,至少也是不遑多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