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佳
理性看待大眾媒體口中的中國版
本刊記者 劉佳

造火箭,是一個普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活動。可令人欣慰的是,中國有一群并不普通的孩子。他們大多是在校大學生,但也不乏高中生和成人,他們散落在全國各地,但一個共同的愛好將他們聚集在一起,而一個網絡論壇為他們提供了技術交流的平臺,它就是科創網。如今,你只需在百度上輸入“科創航天”的字樣,就可以找到他們。
2003 年,他們的論壇叫做“創造社區”,2006年改名為“科創論壇”。2011年5月8日,科創航天局成立。這是我國民間第一個有關探空火箭和航天探索活動的網絡俱樂部,主要負責組織業余探空火箭活動。而其愛好者圍繞火箭技術進行地討論則主要通過科創網上的科創航天板塊。他們研究的切入點是探空火箭。與運載火箭相比,探空火箭體型更小,通常長度不超過10m,箭體直徑不超過300mm,在近地空間進行探測和科學試驗的火箭。而科創航天局的長期目標是發射軌道飛行器。
截至目前,科創網已經注冊46000多人,航天活動的參與者有700人左右,航天局作為特殊的試點團體,2013年開始民主化建設,涉及投票選舉,需要遞交注冊表格才有選舉權,迄今為止已有來自高校和企業界的航天愛好者80 多人實名注冊。
科創航天的活動方式是由各地會員自由組合開展研究交流,他們自己動手將小型運載火箭解剖,從結構設計到傳感器選型。目前,科創航天的會員們正在從事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究,以及依靠市場現有零部件制造火箭的論證,慣性導航平臺的改進等等。科創航天內部細分為總體組、導航組、動力組等小組。除了線上交流,科創航天局每年都會組織一次線下交流年會,各個地區的會員亦可以按照需求組織當地活動,偶爾也會參與和其他科研院所的交流。
據統計,國內火箭愛好者進行過上百次的發射實驗,其中專業性較強的發射有14次。一名來自深圳的愛好者盧馭龍自行設計研發的DAS-1液體火箭,起飛質量500kg,有效載荷100kg,采用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推力能達到20kN。但由于發射場地和相應許可無從獲取,而無法升空驗證。
為實現軌道飛行器的最終目標,科創航天局制定了詳細的發展規劃,需要掌握的關鍵技術包括復合固體推進劑與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技術、級間分離技術、擠壓式液體火箭發動機設計技術、液體探空火箭的遙測、飛行控制技術、泵送式液體火箭發動機,以及運載火箭技術。

電火箭發動機

雙組元液體火箭發動機

盧馭龍自行設計研發的DAS-1液體探空火箭
科創航天正在通過愛好活動積累技術經驗,探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轉變方式,從而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比如其主研方向—探空火箭的主要用戶群體是科研院校、高等院校、通信企業等,在國內,因為技術封閉和行業壟斷,導致雖然高校和研究所有大量需求,但其高昂的價格使得這些需求被抑制。如果要按照發展規劃一步步推進,研發團隊就需要更多的外在條件與之相匹配,其中,試驗場地就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之前,為了火箭試驗場地的問題,科創航天局曾經找過相關部門申請場地,但都以無相關規定被駁回了。這對民間航天技術的積累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技術無法試驗、驗證,就無法繼續發展,就更不要說產業化了。事實上,政府目前對私營航天發展態度并不明朗,只有《2011年中國航天白皮書》中提出“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航天活動”和“營造更加有利于航天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這是一片龐大而未被開發的處女地。
根據美國航天基金會2014年報告,2013年全球航天領域相關的市場規模達到了3141.7億美元。在美國,已經有了商業運載平臺SpaceX和提供亞軌道旅行產品的維珍航空為代表的多家私營公司。而在中國,除了2014年年初創立的翎客航天之外,尚無私營航天公司出現。

科創航天論壇海報
翎客航天的創始人之一胡振宇曾經是科創航天的活躍分子,主要負責宣傳工作,與媒體聯系密切。由于各種原因,2013年底,胡振宇離開了科創航天局。2014年1月2日,胡振宇在深圳注冊了國內首家私營航天公司—翎客航天技術有限公司,邁出了從愛好到商業化的第一步。他的兩位合伙人嚴丞翊和吳曉飛隨后加入。由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胡振宇擔任執行董事,負責團隊的運營規劃,科創航天局的經歷使其積累了一定的項目管理經驗。清華大學博士嚴丞翊作為首席技術官,機械工程師吳曉飛擔任液體火箭發動機械工程師。他們的目標是發射微小商業衛星及亞軌道太空旅游。但現在,他們的階段目標是將研制、發射探空火箭,并將其價格壓至市場單枚售價200萬元,使用成本降低至每千克每千米100元。在翎客航天的規劃中,該公司2017年將實現新型探空火箭發射,2020年推出直徑達3.35m的運載火箭。

翎客航天“三劍客”胡振宇(左)、嚴丞翊(中)和吳曉飛(右)
這些目標真的可以按規劃實現嗎?畢竟航天制造業不僅是資金密集型行業,而且任何一個航天器的制造都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相較于其他行業,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投資規模大,技術難度高,回報周期長。私營航天公司想要在航天領域站住腳,必須具備兩個必要的條件:充沛的資金和過硬的技術。美國SpaceX公司的成功,不僅是因為它滿足了以上兩個必要條件,還是其他多種有利條件作用的結果。
2013年,隨著《鋼鐵俠3》的熱映,美國企業家伊隆·馬斯克火了。這個被稱為“鋼鐵俠原型”的男人,又被稱為“最勵志的企業家”。他從網絡支付,到新能源汽車,再到航天,都游刃有余。SpaceX公司的發展歷程就像他本人一樣已經成為業內口口相傳的傳奇。
曾幾何時,中國的商業發射報價是全球最低的,然而,就在2008年9月,獵鷹-1運載火箭第一次發射成功之后,人們突然發現曾經令中國引以為傲的全球最低商業發射報價已經被這家美國的私營公司所擊敗,他們不但價格便宜,其技術也超過了我們傾國之力發展的航天工業的水平。在震驚于SpaceX公司成功業績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思考,這家公司的競爭力到底來源于何處呢?筆者認為SpaceX公司的成功與以下四個因素緊密相關:
1)創建者伊隆·馬斯克雄心勃勃,有雄厚且持續的資本支持。2002年,貝寶(PayPal)被網上拍賣和購物網站電子港灣(eBay)以15億美元收購,馬斯克用這筆錢開創了SpaceX公司。獵鷹-9重型運載火箭從繪圖板上到首次發射,用了4年半時間,由于嚴格地成本控制研發費用僅為3億多美元。從零開始的“龍”飛船從繪圖板到首次發射用了4年時間,研發費用約3億美元。這些冰冷的數字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對于航天工業的愛好者來說實在太過龐大。
2)美國軍方和政府航天機構陸續投放的巨型訂單的大力支持。例如,獵鷹-1首獲成功之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SpaceX公司提供了一紙合同以幫助SpaceX公司進行火箭發射項目,這張合同書中沒有明確具體的資金數額,而是根據公司的發射項目來提供2億美元至10億美元的支持。就此,伊隆·?馬斯克的火箭公司迎來了新的曙光。2008年12月,SpaceX公司獲得了正式的商業補給服務(CRS)合同,這項合同價值16億美元。這些合同不僅帶來了資金,也增強了潛在商業客戶對公司的信心。
3)SpaceX公司有大量成熟可用的技術和設備可供使用。例如,SpaceX公司目前的主力發動機灰背隼-1至關重要的噴注器來自于阿波羅計劃登月艙下降段發動機,發動機整體設計源自TRW公司。SpaceX公司的2195鋁鋰合金以及攪拌摩擦焊的使用,也不需要像其他國家航天機構那樣獨立研發工藝,只需要直接購買相關設備即可,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火箭的開發費用。
4)SpaceX公司的成功也得益于其準確的市場定位和商業模式。活躍在美國的私人太空公司并不少,包括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和專人致力于太空旅行業務的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但SpaceX公司是這群膽大妄為的公司中最現實的一個—其業務定位于幫助美國航空航天局這樣的機構進行太空運輸,技術難度相對較低,而且容易獲得穩定的大額訂單。
開發運載火箭,需要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十億級別的的資金支持。SpaceX公司的成功,除了決策者的睿智和膽識之外,更多的得益于美國航空航天局數十年對航天工業的巨額投資,使其具有世界上最高的技術水平和最完善的產業鏈,以及數量眾多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
一直以來,美國政府對于民間的科技創新都是積極鼓勵的,因此他們擁有大量的火箭愛好者,有良好的技術基礎和傳承。在美國很多火箭愛好者俱樂部里都可以看到NASA的技術資料,因為它們都是開源的。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對小火箭試驗發射豁免,對大火箭的申請流程清晰、辦理迅速,內華達黑石沙漠就是不少愛好者的首選發射地點。這些都是我國火箭愛好者所羨慕的。
而在我國,航天技術屬于國家秘密,國內對于民間航天試驗和活動受限制較多,審批困難,有些活動缺少明確的管理條例,就連合適的試驗場地都難以解決,發射火箭無章可循。政策的制約是國內私營航天發展最大的瓶頸。科創航天創始人劉虎將其比作 80年代的電動車,雖然很早就研發成功,但牌照問題近幾年才解決,期間倒閉了大量早期進入的企業。
除了政策因素,大型火箭本身技術門檻很高,涉及若干重大專項,即便按圖紙原樣抄襲都不容易,就不用說愛好者們自己一點一點的專研積累了。此外,火箭制造工藝分工細致,系統復雜,要想依靠私營工業的低成本來制造火箭,組織難度極大。
持續的資金也是私營航天迅速發展的保障之一。民間資本多追求時效性,而航天項目的周期長且風險大,對于不了解航天的投資者來說,很難熬過一個周期,因此,對于投資人對翎客航天的追捧可以持續多久尚未可知。
綜上所述,國內產生SpaceX公司的條件尚不成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私營航天在中國無從談起。翎客航天在國內創業融資服務平臺天使匯上3天獲得了515萬融資認購,國內著名天使投資人楊寧認購300萬元。由此可見,國內投資人對這一行業充滿熱情。只要私營航天公司技術積累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加上外界的政策給力,長期前景看好,樂觀估計未來的年增長率能達到20%。但短期缺少明確的盈利預期,不確定性和風險較高。私營航天可以采取與舉國體制互補的模式,制造發動機,研究小衛星以及小型運載火箭。私營航天的發展需要相關制度的同步健全,運行機制的完善;通暢的信息溝通及工作運行渠道;建立軍民一體化的通用技術標準。然而,在航天產業與私營工業相互隔絕的今天,大談“中國版SpaceX”為時尚早。

伊隆·馬斯克

裝有灰背隼-1發動機的獵鷹-9重型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