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分,在全國人民期盼的目光中,承載了13億國人登月夢想的“嫦娥三號”搭乘長征三號乙增強型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隨著發射的成功,守候在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而此時,四川省平昌縣得勝鎮的人們更是激動不已,因為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就是得勝鎮人……
當上生產隊長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雖然林木蔥郁,但峰巒疊嶂,山高溝夾,十分貧窮。吳偉仁就出生在這里,跟同齡的小伙伴比,童年的吳偉仁看上去有些木訥。
剛開始讀書的時候,同學們發現吳偉仁起立和坐下都比其他同學要慢半拍,于是常常嘲笑他。但很快,他們便發現吳偉仁其實并不笨——這個看上去反應有些遲鈍的同學學習十分努力,成績總是名列前茅。
1971年,吳偉仁進入平昌中學讀高中。在這期間,他出色的組織能力漸漸顯現出來,擔任了平昌中學學生會主席、團委副書記。
高中畢業后,吳偉仁以“知識青年”的身份下農村鍛煉。他本就從農村出來,理所當然地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得勝公社團結大隊第四生產隊。在學校,吳偉仁是個書生,但走出學校,拿起鋤頭、鐮刀后同樣干得出色,很快,他被大家推舉為團結大隊第四生產隊的生產隊長。
第四生產隊山多地少,怪石嶙峋,在平昌縣是出了名的窮隊。吳偉仁當隊長后,在全隊推廣科學耕種。第一年,他將土地進行肥沃和貧瘠分類:肥沃的土地春種玉米秋種小麥,貧瘠的土地則種洋芋或者大豆等對環境要求相對較低的糧食作物。第二年他帶領隊員在瘠薄的田里撒上草木灰與牲畜糞便混合而成的自制土肥,使瘠薄的土地變得肥沃起來。與此同時,他們還將旱地和水田結合起來,進行復合種養:在種玉米的同時,還在其中插種紅苕;肥沃的水田在栽上水稻秧苗后,又在其間放養魚苗,田埂上也見縫插針地種上絲瓜、黃瓜和四季豆……
漸漸地,生產隊員們的口糧問題解決了,生產積極性也調動了起來。這時,為了讓群眾能夠吃上肉,吳偉仁又帶領大家修豬圈養豬,自給自足。
團結大隊第四生產隊在吳偉仁的帶領下,很快便從平昌縣最窮的生產隊,一躍成為了全縣有名的優秀生產隊,平昌縣委更是將他們立為致富的優秀典型,經常組織農村基層干部前來學習參觀。
雖然生產隊長當得得心應手,但吳偉仁更渴望上大學。1975年,當得知縣里有幾個推薦讀大學的名額時,他便報了名。在接受綜合考察和層層審核后,吳偉仁榮幸地成了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專業的一名學生。
家鄉出名的孝子
聽說吳偉仁要去讀大學后,團結大隊第四生產隊的社員們都舍不得他走,但又不敢耽誤他的前程。在依依不舍中,鄉親們一家出一點錢,湊錢給他買了一雙解放牌膠鞋和一身新衣服。
去學校報到的前一天晚上,吳偉仁幾乎一夜沒睡。天快亮的時候,他實在忍不住了,便點亮煤油燈,在一本嶄新的日記本上寫起日記,寫內心對鄉村生活的留戀和對大學生活的向往,寫著寫著,淚水便情不自禁地流了出來,將剛寫的墨跡也弄花了。吳偉仁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寫完的,但他心中難以割舍的留戀和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卻一直清醒地留在腦海中難以磨滅。
車開了,車輪碾起了泥路上的一陣塵煙,碾起了吳偉仁心中的陣陣惜別,他從車里探出頭來,看到熟悉的鄉村風景、親切的父老鄉親都在車后退去,越變越小,越變越遠,直到消失,他的視線再一次模糊。
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就讀后,吳偉仁每月有國家提供的三十斤糧食定量,通常情況下,他一天只買三個饅頭:早上、中午和晚上各吃一個饅頭,便算三頓飯。甚至有時候他能熬就熬,一天只吃兩頓飯,把自己餓成了皮包骨頭。他之所以這么做,為的是將糧票盡可能地節約一些,換成全國通用糧票寄回家中,以解決父母和弟妹們的饑荒,同時也接濟生產隊里一些貧困人家。
大學畢業以后,吳偉仁被分到航天工業部第一研究院工作。領到工資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操勞了一輩子的父親接到北京旅游。
當父親在北京玩了一個月準備回四川時,吳偉仁又向同事借錢,給父親買了一身新衣服,把父親打扮得精神抖擻;又給母親買了一身新衣服,請父親給母親帶回家。吳偉仁的孝順讓鄉親們交口稱贊。
當然,吳偉仁也沒忘記鄉親們,他在送父親回鄉時,還買了十幾斤糖果,請父親帶回生產隊,分發給鄉親們。
吳偉仁每次回鄉,都會用平時節約下來的錢買上一大包糖果,分發給生產隊的每家每戶。對特別貧困的人家,他還會出錢資助。在鄉鄰眼里,吳偉仁雖然吃了商品糧,但依然平易近人:他穿著很簡樸,和以前一樣沒啥變化,喝白開水,吃咸菜,蹲在院壩邊和大家擺龍門陣,問家鄉的情況。雖然吳偉仁的話題從不涉及自己的工作,但鄉親們都知道他是了不起的科學家,并為有他這樣的鄉親而自豪。
一條動人的公路
2008年5月9日,住在平昌縣城女兒家的吳父思念老家,便回到老家。由于老家山高路陡,又沒修通公路,老人家不慎摔倒,好在前來迎接他的鄉親們及時相救,才沒發生意外,但老人被鄉親們背到縣城醫院檢查時,卻中了風。第二天清晨,接到弟弟打來的電話時,吳偉仁就像心有靈犀一樣一陣哆嗦:爸爸該不會出啥事吧?當得知父親嚴重中風后,他連忙請假趕回四川。
父親看見吳偉仁后,吃力地擠出笑容,含糊不清地說了一句“回來了”后,就愣愣地躺在那里,眼神呆滯無光。吳偉仁的心一下子揪緊了。
不一會,父親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對他說:“我沒什么病啊,你那么忙,回來干嗎?”
“您一直都讓我好好工作,可您病成這樣,我能夠安得下心好好工作嗎?”
藥味彌漫的病房里,一向精明的父親卻顯得癡呆而蒼老,吳偉仁不由肝腸寸斷。輸液時,父親喊疼,并想拔掉輸液管。見狀,吳偉仁握著父親枯柴般的手說:“我知道您痛,可不輸液會更痛啊!”說這話時,吳偉仁的眼淚流了出來。見他這樣,父親似乎明白了什么,安靜了下來。
2008年5月11日,吳偉仁的父親最終因搶救無效去世了,老人在彌留之際,口齒不清地嘟囔了很久,沒人聽出他在說什么,只有吳偉仁聽懂了父親的遺言:“我一直想修一條公路,將生產隊與村公路連接在一起,如果早修了這條公路,我也不會摔這一跤,也不會中風了……”
面對父親的遺容,吳偉仁悲痛得淚如雨下。
這一次吳偉仁只在老家呆了兩天就急急返回了北京。回北京后不久,他便將自己四萬多元的積蓄全部取了出來,寄給弟弟請他組織鄉親們修路,將生產隊的路與村村通的路連接起來,以利村民們出行。吳偉仁的舉動再一次感動了鄉親們,大家齊心協力,很快修好了路。
2010年6月2日,吳偉仁被任命為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得勝鎮的父老鄉親得知后,個個引以為榮,奔走相告。
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分,在全國人民期盼的目光中,承載了13億國人登月夢想的“嫦娥三號”,搭乘著長征三號乙增強型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隨著發射的成功,守候在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而此時,在四川省平昌縣,尤其是平昌縣得勝鎮,人們情不自禁地歡呼,有的人還敲起鑼、打起鼓,燃放起了事先準備好的鞭炮……
吳偉仁在得勝中學讀初中時的班主任、現居住在平昌縣城的馬朝清老師收看電視直播時,喜悅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他總結了鄉親們心情激動的理由:“吳偉仁是中國的驕傲,是四川的驕傲,更是得勝鎮人的驕傲??!”(作者聲明:本文謝絕任何形式的轉載,違者視為侵權!)
編輯 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