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靜航
“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時而,溫婉朦朧的女子倩影廣舒長袖,盡訴脈脈柔情;時而,勵兵秣馬的古時軍隊兵戈操練,吼出陣陣虎嘯;時而,文弱纖瘦的書生揮筆潑墨,對窗吟詩作對……時光透過薄薄的幕布,這些栩栩如生的角色帶人穿越了千年,走入到一幕幕的悲歡離合,這便是中國最早的戲劇表演藝術——皮影戲。
千年傳承藏歷史
作為戲劇,比莎士比亞早了1800年;使用影像,比盧米埃爾發明的電影早了2100年;作為純粹民間具有搖滾精神的音樂,比貓王早了2150年,它就是中國獨有的藝術——皮影戲。
皮影戲又叫燈影戲,曾經留存在很多人記憶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鄉下,逢年過節、禮神祭祀或婚喪嫁娶等意義重大的日子,如果請劇團來唱大戲,不但需要搭戲臺、搬道具、設布景,而且還要伺候一班人馬,費時費力不說,花錢也多,而請皮影戲則要輕松簡單得多。
那時,皮影戲在農村流傳甚廣,皮影戲班也遠比劇團數量眾多。他們往往是家傳手藝,兄弟幾人或一家數口,在農閑時節挑起裝有皮影和簡單樂器的扁擔,走村串舍,靠賣藝掙錢補貼家用。皮影戲無須舞臺,用幕布圍起一個帳子,里面吊起一盞電燈,鑼鼓響起,戲便唱了起來。演員人數很少,只需留宿一夜,管頓飽飯,次日再給幾塊錢或幾升糧食,就能打發。
皮影戲是民間藝術中包含美術、雕刻、唱腔、音樂、戲曲等藝術于一身的技藝。利用燈光、皮偶、影窗呈現出若隱若現、柔里帶剛的影子進行動作表演,民間藝人在幕后操縱著皮影人物,再伴以音樂和歌唱方式演出,堪稱全世界最古老的電影。
皮影戲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從漢朝開始:漢武帝劉徹有一名愛妃突然病故,劉徹悲痛不已。一日,有一位道士稱他能令武帝再見愛妃,劉徹驚喜萬分。于是,道士就在宮院里拉起一道布簾,只見布簾后燭火亮起,那妃子裊娜的身影在簾后徐徐舞動,劉徹頓時淚如雨下,賦詩道:“似邪非邪,姍姍起來。”意思是說,你那般神秘,為何過了這么久才與我相會。
不過據專家考據認為,皮影戲的發源地應是印度,印度教僧侶傳教時,為了讓信徒易于了解經典和增加聽眾的趣味性,做了一些人像、圖案來解說,后來佛教東傳時也一并傳入中國。
而歷史上關于皮影戲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宋代,宋人高承在其《事物紀原》中記載:“宋仁宗時,市人有能講三國者,或采說加以緣飾,作影人始為魏蜀吳三分戰爭之像焉。”此外,宋代《續明道雜志》《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等書都有關于皮影戲的記載。
一方帷幕掩絕活
皮影戲是一個集體表演項目,一般需要五六個人。有人敲鼓,有人拉二胡,有人唱,有人表演,大家在一起講究默契。
皮影戲表演時,操縱演員一般兩人,稱為上手和下手,上手為主演,熟諳劇本及操作,下手配合上手表演、傳遞道具。中場和后場的人,不但要操作各種樂器,還要負責配合主演者發出 “咦、啊、咳、哎”等音,呼應和助聲勢,在演出過程中,一邊演奏,一邊用幫腔、拖音、答話等配合主演者,并即興擔任臨時角色,真正是“手忙腳忙忙不停,口唱心唱唱不完”。表演者手腳口并用,加以樂隊烘托,熱鬧異常。
皮影戲表演以武打見長,以粗獷取勝,很多皮影戲最精彩的就是打斗戲。臺上皮影下馬上馬嫻熟自如,翻騰跳躍,令人眼花繚亂,震天呼喝,雙方搏斗時手起刀落、刀起頭落更是干凈利索,人物栩栩如生好像活了一般。
游走在廣大村鎮的皮影戲,經簡化后全部由一人操作,所需道具一根扁擔挑在肩上,更被稱為“一擔挑”藝術。舊時的看客們以菜油、米面作為答謝,演戲從白天持續到深夜,熱鬧非凡。
皮影戲在中國流傳數千年,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異彩紛呈的眾多流派。
同樣,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三千余刀,是一個復雜奇妙的過程。
傳承發展再興盛
社會生活的進化常常是以傳統文明與藝術的退化為籌碼的。傳統的皮影戲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這也是它適應如今快節奏社會最大的障礙。
皮影精雕細琢,巧奪天工的色彩造型傾倒了無數的藝術家,卻給它的制作帶來了極高的難度。一個影人的制作包括制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這些復雜的工藝足以花去一個手工藝人數星期的時間,還不包括期間因任何一個小錯誤而導致無法修改、前功盡棄的可能性。
同時,成品的保存也是一個難題,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這對強調批量生產的工業化社會來說無疑都是致命的弱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審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從業者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與人物,以更精湛更細膩的雕刻工藝表現出來,更強調了皮影的藝術性與裝飾性。把皮影制作好以后,加以裝裱用于展覽與裝飾。
皮影的制作工藝正在從曾經的娛樂為主、欣賞為輔,向現如今以欣賞為主、娛樂為輔緩慢過渡。將來的皮影會更強調與突出其靜態的藝術價值,通過場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豐富的色彩等,展示它獨特的魅力。
說不盡的千古聞,唱不完的離合調,三尺生絹的戲臺,悲愴古樸的唱腔……皮影藝術好像一甕醇香樸實的老酒,歷經滄桑,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眾人的欣賞。它注定不會成為絕響,反而會經過歲月的沉淀煥發出更加明麗的華光。
編輯 鐘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