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國模
在新的中央專委領導下實現跨越發展
——我的軍工生涯(九)
■ 懷國模

中央專委成立8年來確定的重大項目陸續完成,使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上了一個臺階,對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增強我國國防實力,產生重大影響,對培養人才,調動廣大國防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起到重大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黨工作的重點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確定了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和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總要求。1986年,國務院、中央軍委(1986)69號文件決定國務院各綜合部門對國防工業各項業務實行分工管理,使國防科技工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實行戰略轉移,適應國家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這是促進國防科技工業融入整個國民經濟的重大措施。但由于實行幾個綜合部門分工管理科研、生產、基建、技術改造、技術引進、人、財、物等業務工作,在后來的實踐中,也暴露出對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發展的重大方針原則缺乏統籌,管理上多頭分散,重大問題的決策不及時、不集中。
面對世界軍事變革和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國在武器裝備的發展上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拉大。海灣戰爭以后更加認識到加快武器裝備發展的緊迫性。為了加強對國防科技工業的集中統一領導,1989年10月,黨中央決定成立“國務院、中央軍委專門委員會”,簡稱“中央專委”。李鵬總理任中央專委主任,姚依林副總理、中央軍委劉華清副主席為副主任。在第一次專委會前的準備會上我向李鵬總理匯報了周恩來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委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情況。李鵬總理在1989年12月30日召開的第一次專委會上說:“中央專委是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為了加強國防科研的領導,及時加強對重大問題的決策成立的,在周總理逝世以前一直由他親自領導,實踐證明是有效的,因為軍事工業、軍事科研的重大問題需要高層決策,而不是討論具體問題。具體事情由國防科工委去組織。專委不但對國防科技工業和武器裝備發展而且對軍民結合的重大問題都要進行討論和決定?!?/p>
新的中央專委成立以后到1997年,李鵬總理任專委主任8年期間,共召開了12次會議,討論決策了許多重大方針政策和發展方向、規劃計劃問題。通過專委的討論,統一認識,統一決策,統一部署,并對確定的重點項目進展情況督促檢查,每次會議形成紀要,對有關軍民結合等重大政策性問題還以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下達文件,通知有關部門和地區執行,對推動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中央專委在決策重大項目時,堅持了三條原則:一是符合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立足于打贏一場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二是從當時的國情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縮短戰線,突出重點;三是跟蹤世界先進技術的發展,堅持改革開放,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經過8年的努力,用較少的投入,使專委確定的重點項目陸續完成,取得成果;做到了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中央專委成立8年來確定的重大項目陸續完成,使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上了一個臺階,對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增強我國國防實力,產生重大影響,對培養人才,調動廣大國防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起到重大作用。實踐證明中央專委這種組織形式和決策方式,是周恩來總理給我們留下的一個好的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央確定以導彈和原子彈為重點;“六五”計劃期間,尖端技術以“三抓”(抓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通信衛星)為重點。我國“兩彈一星”的成功經驗證明,即使在整體落后的情況下,只要方向正確,重點突出,力量集中,措施得當,完全能夠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甚至可以跨越某些階段,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直接進入世界科技前沿。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研制生產現代武器裝備,不僅技術日趨復雜,而且投資成倍增加,資金短缺成為制約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的突出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要有所作為,真正辦成幾件大事,關鍵在于縮短戰線,保證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鄧小平同志概括歷史經驗和我國的實際情況指出,只有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集中有限力量,突出重點才能真正辦成幾件大事。1982年10月他再次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相比,它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根據這個思想,1983年中央軍委張愛萍副秘書長在談到國務院、中央軍委確定的武器裝備研制、生產的方針時,總結歸納為32個字:“縮短戰線,突出重點,狠抓科研,加速更新;改造工裝,改進工藝,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必瀼剡@個方針,在編制“七五”計劃時,將武器裝備的重點研制由“六五”計劃的46項,集中到29項,但力量還是過于分散。1990年1月,中央軍委劉華清副主席在國防科技工業計劃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縮短戰線和突出重點是個老問題,已經講了多年。但還是要不斷地講,而且要真正落實,因為這是關系到國防科技工業和我軍武器裝備今后如何發展、如何建設、如何調整的大問題。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縮短戰線、突出重點是從我國國情、軍情出發,經過實踐證明是一條正確的方針?!?/p>
在編制“八五”計劃時,國防科工委經過與各軍工部門、各軍隊使用部門反復研究,確定選擇有重大影響的陸、海、空軍四項研制項目作為國家重點武器裝備研制項目,集中力量攻關,在科研力量、研究試驗條件建設、新材料和配套設備研制等各方面給予保證。國家重點項目的選擇條件,一是武器裝備的總體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二是能較大輻度提高部隊的戰斗力,具有威懾作用;三是對國防科技的發展有帶動作用。國務院、中央軍委專門委員會于1989年12月召開的第一次專委會討論批準了四個重點項目,要求工作上嚴密組織,經費上優先保證,質量上精益求精,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大力協同確保完成。在以后的年度計劃安排中,這四項重點的研制經費達到國防科研總經費的一半。國家計委在技術改造和民口新材料試制方面也給予重點保證。這四項重點裝備到“九五”、“十五”均已陸續設計定型,轉入生產裝備部隊,使我軍武器裝備更新一代,同時提高了國防科技工業的研制和生產水平。實踐證明,只有真正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才能辦成大事。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由冷戰轉向綜合國力的競爭,世界高新技術迅猛發展,軍事技術革命迅速興起,面對新的形勢。鄧小平同志指示,要抓住時機,引進一些先進技術和裝備,提高我軍現代化水平。1990年1月3日,江澤民主席首次來到國防科工委時說:“國防軍工對國家有很大貢獻,這與以前若干年的積累分不開,現在搞上去仍要奮發圖強、自力更生,但決不排除國際合作,國家要幫助你們創造條件?!?991年3月,中央軍委劉華清副主席提出:“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我們要想立于不敗之地,根本出路在于自力更生。同時又應看到,當今科學技術已進入國際化的時代,關起門來干是不行的。我們的膽子應該大一點,把門開得再大一些,大力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把引進、消化和創新結合起來,提高我們的國防科技水平。”
1992年5月,劉華清在聽取國防科技工業匯報時進一步強調指出:“軍隊現代化的核心是武器裝備現代化?,F在,國內生產的許多裝備,技術比較落后,滿足不了現代化裝備需要。這就需要從大戰略和長遠發展來考慮問題,要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結合自己已有的技術,加快發展的速度。單靠自己單獨干,發展會慢些。我們引進國外的技術,是為了提高我們的研制起點和水平。要把我們研制的項目與引進的技術緊密結合起來,調整我們原有計劃,把‘八五’、‘九五’裝備科研項目促上去,在技術方面上個新臺階。”
為了加快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的發展,中央決定要加強技術引進工作。開始時,在國防科技工業的部分領導干部和科技人員中,有一種思想情緒,認為拿錢去買技術,去買裝備,不如把錢用來自己搞研制發展自己的技術。劉華清對國防科技工業部門的領導干部和科技人員反復做思想工作,說:現在要靠自己的能力,靠現有的基礎,達到世界現代武器裝備的水平,很不容易,一是投資不夠,二是時間花的長;引進技術與國內消化,與發展自己的武器裝備是一致的、緊密聯系的。引進的基本目的是為 了提高國內的科技水平和工業生產能力,是為了盡快拿出自己的產品來。動員大家要統一認識,顧全大局,齊心協力來辦好這件事。
為了推動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劉華清親自擔任中俄軍技合作混合委員會中方主席,從1992年到1997年共召開過6次會議,其中3次在北京、3次在莫斯科。我參加了其中的4次會議(2次跟隨劉華清去莫斯科,2次在北京)。確定了在航空、航天、兵器、造船、電子等方面的合作項目,為了具體規劃、合同談判和組織實施,國防科工委在綜合計劃部專門設立中俄軍技合作局。
對俄合作涉及到航空、航天、兵器、造船、電子等各個領域,其中最大的項目是蘇-27飛機的生產專利和生產線引進。1993年2月,中央軍委常務會議討論,抓住時機從俄引進新武器技術,要抓重點不能撒胡椒面,下決心引進蘇-27飛機的設計、工藝和部分生產線。要求抓緊談判,年底把合同定下來。1993年6月,中俄第二次混委會兩國政府就確定這個合作項目,但具體談判進行了一年多時間,沒有進展。主要是雙方對合作方式、轉讓技術和生產線的建設深度談不攏。1994年8月,劉華清副主席責成我與航空工業總公司朱育理總經理、空軍林虎副司令員率代表團到莫斯科,經過半個月艱苦談判,終于達成協議,以合理的價格簽訂了關于引進蘇-27飛機生產技術建設生產線的框架協議。俄政府總理紹欣接見代表團,肯定了談判協議的內容?;貒蟮漠斕炀拖騽⑷A清作了匯報,他對談判成果表示滿意,并交代下一步要抓緊落實,一天也不能拖。以后國防科工委和航空工業總公司與俄方進行了詳細談判,我和朱育理于1996年3月、11月又兩次到莫斯科商談具體合同的簽訂。
蘇-27飛機是第三代殲擊機,與國內生產第二代飛機的生產工藝有很大不同,飛機總裝、制造以及配套設備、原材料的生產條件都不具備,需要進行技術改造。根據當時國家財力的可能,確定的原則是充分利用原有基礎、針對缺門和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在合同完全簽訂以前,為了爭取時間就著手進行規劃和建設項目審批工作。1996年5月、1997年5月我和科工委機關同志與航空工業總公司一起,到飛機廠、發動機廠、飛機設計研究所、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和陜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輔機廠、所調研,確定改造項目、檢查落實改造措施和生產進度。這是航空工業自五十年代建立以來的一次較大規模技術改造,是難得的機遇。1998年12月29日到沈陽飛機廠參觀了用國外散件組裝的首架蘇-27飛機首飛。2002年9月,我再次到沈飛看到首批由國內生產的兩架蘇-27飛機成功試飛,標志著我國殲擊機生產跨入第三代,感到無比欣慰。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于1992年,至今20年間先后完成了工程方案設計、初樣研制和正樣研制階段的工作,成功發射了9艘飛船、1個目標飛行器,4次把航天員送上太空,成功進行了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和航天員駐留,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基礎技術的國家,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載人航天體系。這里主要記述載人航天工程的決策過程,彰顯黨中央的高瞻遠矚和航天人不斷進取,敢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創造精神。
“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進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較快,衛星進入了應用階段,發射亞星、澳星相繼成功。我國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航天技術必須再上一個新的臺階。發展載人航天對于調動航天科技骨干力量,培養和鍛煉隊伍,凝聚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帶動新的科學技術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增強國防力量具有重大意義。
中央對載人航天工程的決策經過了領導與專家結合,充分論證,聽取各方面意見,實行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在項目提出的最初階段,對其效益和作用,各方面尚有不同認識。在1991年6月的第四次專委會上,聽取了“863”計劃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屠善澄關于發展我國載人航天的意見,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朱光亞和航空航天部副部長劉紀原分別匯報了國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部的意見,會議進行了討論,最后李鵬總理說:“鑒于載人航天是一個大的工程,需要進行可行性論證,把目的性搞清楚,還要估算需要多少經費,能不能用較少的代價搞這件事?同時要從政治上、國家經濟條件的可能、保持航天技術發展和保留航天科技隊伍和意義上,綜合考慮,經過可行性研究,再提交專委會討論決策。”
1992年1月8日,專委第五次會議再次討論了我國是否發展載人航天問題。決定在過去討論的基礎上,由國防科工委組織各方面專家進一步對載人飛船工程研制進行經濟技術可行性論證。按照專委會議的要求,國防科工委隨后組織成立了載人飛船工程論證領導小組,組織航天工業總公司、科學院、試驗基地等有關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200多人,深入進行了半年的論證工作。我向丁衡高主任建議,為了更好地進行論證工作,可借鑒國內大型工程可行性論證的經驗。他委托我專門拜訪了錢正英同志,請他到國防科工委介紹三峽水電站論證的做法和經驗。
1992年8月11日,第七次專委會聽取了論證組的匯報并審議,取得了一致意見,同意總體技術方案,會后向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寫了報告,報請批準載人飛船工程作為國家重點工程。為了表示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李鵬總理要求每個委員都要對會議紀要表示意見并簽名。會后整理的會議紀要和向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報告,15位專委成員都表示同意并簽字。
1992年9月21日,黨中央正式批準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江澤民主席強調,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對我國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載人航天是綜合國力的標志;要堅持不懈地、鍥而不舍地去搞??梢哉f,這個工程項目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關愛,寄予殷切的希望。
作為載人飛船工程,在總體之下分航天員、飛船應用、載人飛船、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通信和著陸場7個系統。是我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技術難度最高的航天工程。中央決定對工程實施專項管理,設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工程總體設計,產品研制、試驗、以及配套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的組織、計劃、經費管理,協調各系統、各部門工作的有序進行。全國110多個研究院、所、基地、工廠直接參加了工程的研制試驗,近3000個單位參加協作配套。

專項管理模式的成功運用,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特點和經驗。應當說,工程的專項管理模式是植根于我國國情和工程本身特點的。就工程本身的復雜性和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要求,決定了不能采取一般科技項目的管理辦法,需要采用專項管理。
這項工程專項管理的主要點,可以歸納和概括為:首先它繼承了過去我國組織航天系統工程一貫采用的行政指揮和技術指揮兩條線的管理辦法,并且更加強化了行政指揮線的決策和管理功能,建立了總指揮、總設計師聯席會議制度和專項管理辦公室。兩條指揮線從工程頂層總體工作貫穿到每一個系統以至分系統、部件的研制、生產組織中;二是專項管理的組織把參加載人航天工程研制、生產、試驗的研究所、生產廠、院校,以至于基地等部門和單位都統一組織起來,打破了現行部門狹小封閉的管理方式。任務延伸到什么地方,管理就到達什么地方,不留死角,形成一個以任務為中心的有機的協調、調度網;三是把技術工作、計劃工作和條件保障三者集中于專項辦公室統一管理和安排,克服了傳統管理模式中三者結合不緊密甚至脫節的現象。這樣形成的一個專項管理的立體網,是橫寬縱短、層次分明的,它能保證管理橫到邊,縱到底,責任明確。
載人航天工程的專項管理模式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概括起來,一是高效率,二是高效益。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分步走的目標。在寫作本書時,2012年6月24日又成功實現了神舟9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并于6月29日順利返回地球。我沒有直接參加載人航天工程的組織實施,但十分關心工程的進展。2002年12月我應邀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觀神舟4號發射試驗。其他幾次試驗我都在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參觀,每次發射成功都為航天人和試驗部隊官兵感到興奮和自豪。2012年7月我到哈爾濱參加航天元器件座談會,趁便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強文義陪同我參觀宇航研究所,看到他們為空間對接做了大量模擬試驗,現在正在為下一步空間試驗室做預先試驗工作。可見任何一項試驗的成功都建立在大量的預先研究工作基礎之上,成績來之不易。
我國載人航天所取得的成就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強不息,具有很強創造力的民族。我國航天人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造就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隊伍,這種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一脈相承。面對未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將繼續譜寫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新篇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