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鵬,趙 陽
(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 150076)
第一,職業教育與企業生產結合緊密,企業廣泛參與教學,學生學習的大部分時間是在企業進行。學生能夠在培訓中接觸到真實的生產環境和當下行業內最通用及先進的設備設施,較早地接觸新技術、新工藝,有利于學生培訓結束后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真正做到“課堂與車間”零距離。
第二,德國各類教育形式之間的隨時分流有別于傳統教育,即采用互通式的教育形式。學生在完成基礎教育后可在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之間互相轉入,可以使“雙元制”培訓的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文化課補習后升入高等院校學習,也保證了普通教育畢業的學生在大學之前獲得一定的職業經歷和經驗。
發展中國家對教育成本的研究結果表明,高職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但我國高職教育的政府預算內撥款占學校教育經費總額的比重不到50%。中央雖決定投入20億元建設100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但90%以上的高職院校是享受不到這一優惠政策的。這意味著高職教育承擔其教育培養所需要的硬件和軟件設施的配置,無法通過政府撥款途徑來實現,而學校辦學經費又難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辦學條件的改善。
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教師多數存在著實踐經驗匱乏,無法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問題,多數教師的經歷為“學校畢業進入學校,課堂學習走進課堂”,缺少崗位工作經驗及生產實踐經驗,這導致職教水平偏低,進而制約我國職教的整體發展。
我國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及方法與本科教育差別不大,“重理論、輕實踐”,這也使得我國職教遭遇“職業非專業,教育缺技能”的尷尬。
產品從設計到生產,再到最后投放市場,整個過程都需要滿足一個要求,即迎合市場需要,滿足客戶需求。學校就好似一個生產車間,各種培訓內容就好比產品的零部件,通過相應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之具備滿足“市場”需要、滿足企業用人標準的能力。作為職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業應廣泛參與職業教育的教學,并發揮積極作用。按崗位的實際需求制定培訓計劃、技能考核標準,并參與教學評估。同時,學校可將企業中有能力、有經驗的崗位技術人員吸納進教學團隊中,避免學校因技能型人才數量及質量的匱乏使得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真正做到課堂與崗位零距離,教學與實踐零距離,學校與企業零距離。
德國“雙元制”教育在課程開發方面十分注重企業需求,開發前期會組織分析工作會議,由職業領域專業人員共同制定本領域的綜合能力,并將各綜合能力之下的專項能力進行從易到難的排序、分級。針對旅游管理專業的特點,也可參考“雙元制”教育的做法,進行由A到C級的分級培訓。
以旅游線路設計報價課程為例:

?
首先,我國職業教育大多在學校進行,多數學校設有實訓室、實訓車間,但設備大多陳舊,新設備購置成本高,多數學校添置不起。而對于擁有較先進設備的學校也缺乏能熟練操作的教師,這使得學生在實踐技能、操作經驗、職業素養等方面難以滿足企業需要。
其次,“課堂式”的職業教育,多數以講授為主,實訓為輔,加之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班額較大,難以保證情景實踐、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的教學質量。
再次,現今職教教師大多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很難在課堂中還原崗位情景。
解決以上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縮短課堂與崗位的距離,加強校企合作,引入訂單培養,將學生定期送到企業實訓,同時聘請企業有經驗的一線人員到學校講學,定期派在職教師到企業掛職訓練。
在德國,要想成為職教教師,需經歷四年專業學習和兩年教育學、心理學學習,此外必須有五年以上從事本專業的實際工作經歷。對已聘用的教師,國家及行業協會會定期安排其接受各種職業進修教育,以保證職業教師專業能力和知識技能的先進性。目前我國職教教師多數為“課堂走進課堂”形式的本、碩士畢業生,他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但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缺乏實踐與應用,傳授方法也多為照本宣科,講授內容跟不上企業現實的發展更新節奏,人才培養脫離應用技術型軌道,這與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相違背的。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第一,聯合行業、企業制定考核標準,推行職教教師上崗職業資格制度。
第二,吸納有崗位經驗的專業碩士、職教碩士,組建雙師型師資隊伍。
第三,依托國內現有重點職教培訓基地和普通高校師資培訓基地,堅持在職培訓為主,脫產培訓為輔,加強對在職教師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