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云
須癬毛癬菌致嬰兒膿癬1例
景東云
臨床資料 患兒男,4個月。因頭頂部膿腫破潰結痂及面部皮疹逐漸加重1個月余來我院門診就診。出生2個月后,患兒左側面部起紅色丘疹,皮損逐漸擴大,上額及頭頂出現散在質地柔軟的膿腫,部分逐漸融合高起、破潰,大量膿液滲出,伴頭發脫落。患者無發熱,無局部淋巴結腫大。曾外用“皮炎平、恩膚霜”2周,皮損加重、增大,遂來我院就診。
體檢:一般情況可,系統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情況:左頰處見約6 cm×6 cm環狀紅斑,界清,邊有血皰疹、丘疹呈集簇性分布,部分丘疹結痂(圖1),額部也有3 cm×3 cm環狀紅斑。頭頂有境界清楚3 cm×4 cm圓形皮損,散在毛囊性膿胞,部分融合高起,表面破潰并有蜂窩狀排膿小孔,有膿性分泌物溢出,膿腫表面覆有膿痂,毛發松動易拔出(圖2)。
實驗室檢查 真菌學檢查:面部皮損見到菌絲,頭部斷發查見發外孢子及菌絲。將頭部斷發及分泌物接種于沙堡弱培養基培養10天后見粉末狀白色菌落充滿管斜面,背面呈棕黃色(圖3)。尿素酶試驗陽性。顯微鏡下可見少量棒形、約5~7隔、壁薄而光滑的大分生孢子及較多園形小分生孢子聚集成葡萄狀,有螺旋菌絲。菌株形態學鑒定為須癬毛癬菌。
診斷與治療:結合病史、臨床癥狀、體征和真菌學檢查,診斷為須癬毛癬菌引起的頭膿癬。給予口服伊曲康唑5 mg/(kg·d),連續服用4周,特比萘芬乳膏每日局部外用2次,治療4周,丘疹、炎癥明顯消退,繼續治療2周后,真菌鏡檢及培養均陰性。

圖1 左頰見約6 cm×6 cm橢圓狀紅斑塊,界清,周邊有血皰疹、丘疹呈集簇性分布,部分丘疹結痂圖2 額部3 cm×3 cm環狀紅斑塊。頭頂有境界清楚3 cm×4 cm圓形皮損,散在毛囊性膿胞,部分融合高起,表面破潰并有蜂窩狀排膿小孔,有膿性分泌物溢出,膿腫表面覆有膿痂圖3 沙堡弱培養基培養10天后見粉末狀白色菌落充滿管斜面,背面呈棕黃色
討論 膿癬是一種由T細胞介導的宿主細胞毒反應引起的局部化膿性炎癥,據統計兒童的頭癬發病率有升高趨勢,1可能與寵物熱有關。須癬為兒童頭癬的主要致病菌。2須癬毛癬菌又稱石膏樣毛癬菌,屬于毛癬菌屬,可侵犯皮膚、指(趾)甲和毛發,引起的體癬皮疹表現為環狀或不規則形,局部炎癥明顯,周圍可有丘疹和水皰,愈后不留色素沉著。基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最新研究3認為須癬毛癬菌為復合體,分為4個種:萬博節皮菌,包括親人和親動物性趾間型毛癬菌;須癬毛癬菌;Erinaacei毛癬菌;苯海姆節皮菌無性型,屬于人畜共患真菌病。膿癬是一種主要由親土性或親動物性的皮膚癬菌侵犯毛發、毛囊及毛癬菌其周圍組織,發生明顯炎癥反應的頭癬,從出生不久的嬰兒的病發分離出須癬毛癬菌少見,可能是兒童皮脂腺發育不全,皮脂分泌量少對真菌抑制作用較弱,以及嬰兒毛發的毛小皮薄,層數少,致密度低,衛生條件差,易被感染。本例患兒感染后濫用糖皮質激素已成為膿癬常見的誘發因素。4
1 Isa-Isa R,Arenas R,Isa M.Inflammatory tinea capitis:kerion,dermatophytic granuloma,and mycetoma.Clin Dermatol, 2010,28(2):133-136.
2歐陽瑩,劉德明,張國成.兒童頭癬126例臨床分析.中華皮膚科雜志,2001,34(5):392-393.
3胡小平,萬喆,王曉紅,等.我國代表地區須癬毛癬菌復合體的分子鑒定與分型研究.中國真菌學雜志,2011,6(2):70-76.
4黃美蓮,李凡,許瑞明.兒童膿癬54例臨床及致病菌種分析.中華皮膚科雜志,1999,32:343-344.
(收稿:2012-12-11)
大連市皮膚病醫院,1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