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軍 王彬彬 梁靜 王海濱
(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
標準、專利、技術創新的聯動模式及實證分析
程軍 王彬彬 梁靜 王海濱
(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
隨著“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研究標準、專利、技術創新的聯動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總結了標準、專利、技術創新的三種聯動模式,并就我國標準、專利、技術創新的聯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最后以福建省為例,分析了福建省企業標準、專利、技術創新之間的關聯度。
標準 專利 技術創新 聯動模式
標準、專利、技術創新三者聯動機制的建立,是指圍繞提高標準、專利、技術創新三者在統籌兼顧各自利益與需求的基礎上,積極加強交流與合作,努力發揮自身優勢,在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利益最優化的一種力量整合機制。隨著“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研究標準、專利、技術創新的聯動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本文總結了標準、專利、技術創新的三種聯動模式,并就我國標準、專利、技術創新的聯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最后以福建省為例,分析了福建省企業標準、專利、技術創新之間的關聯度。
技術標準、專利和技術創新之間存在聯動關系[1],這種聯動可分為“技術創新—專利技術—技術標準”異步遞進聯動循環模式、“技術標準—技術創新—專利技術”異步遞進聯動模式和“技術創新+技術標準—專利技術”的創新與標準化同步遞進聯動模式。這三種聯動模式的機制主要取決于引發聯動效應的啟動因素,但都離不開市場需求的推動作用。
1.1 “技術創新—專利技術—技術標準”異步遞進聯動循環模式
該模式為技術創新因素啟動而產生的一系列聯動效應,是最為常見的聯動模式。其主要過程是在市場需求的作用下,行為主體進行研發和技術創新,獲得創新成果后申請專利形成專利技術,在專利技術在獲得市場認可的條件下,將專利技術轉化為技術標準。由于“技術創新—專利技術—技術標準”三者是異步進行,且存在遞進關系,故稱其為“技術創新—專利技術—技術標準”異步遞進聯動模式。見圖1。該模式以技術創新為導向,并在一定條件下可循環進行。在該種聯動機制作用下,可產生“創新技術專利化,專利技術標準化,技術標準國際化(或市場化、壟斷化)”的經濟范式。
技術標準作為聯動推動力時,技術創新起較大作用。技術創新本質上是一個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共同作用催生的產物,技術標準通過技術創新的過程,可產生新的產品、服務方式或生產過程,進而轉化為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作為聯動推動力時,技術標準起到中介作用。專利技術可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同時在推廣之后可轉化為技術標準,專利技術是技術標準產生的源頭,專利技術經過在市場的發展與完善,慢慢形成適合各行業認知的技術標準,有國際標準、國內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等。“技術創新—專利技術—技術標準”三者之間的循環關系使得技術創新、專利技術、專利技術能夠相輔相成,成螺旋上升趨勢。

圖1 “技術創新—專利技術—技術標準”異步遞進聯動循環模式
1.2 “技術標準—技術創新—專利技術”異步遞進聯動模式
該模式為技術標準因素啟動而產生的一系列聯動效應,是較為少見的聯動模式。其主要過程是由于市場規范的需要,行為主體進行技術標準研制,在標準研制過程中產生技術創新,并將創新成果申請專利。由于“技術標準—技術創新—專利技術”三者也是異步進行,也存在遞進關系,故稱其為“技術標準—技術創新—專利技術”異步遞進聯動模式。見圖2。該模式以技術標準為導向,一般不具循環性,因為此類聯動模式一般是為了填補技術標準空白或修訂技術標準而引發的,當技術標準制定結束后,下一啟動因素一般變為技術創新,進而產生“技術創新—專利技術—技術標準” 異步遞進聯動循環模式。

圖2 “技術標準—技術創新—專利技術”異步遞進聯動模式
1.3 “技術創新+技術標準→專利技術”的創新與標準化同步聯動模式
該效應為技術創新和技術標準同步啟動而產生的一系列聯動效應,在高新技術產業較為常見,移動通信、信息技術都是這樣。其主要過程是行為主體通過預測市場需求,在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的同時,就開始制定技術標準,通過制定標準和技術研發的緊密結合,使其盡快形成產業,并申請專利。由于技術創新和技術標準是同步進行,兩者比專利技術的申請早,故稱其為“技術創新 + 技術標準→專利技術”的創新與標準化同步遞進聯動模式。見圖3。該效應以技術創新和技術標準為共同導向。

圖3 “技術標準+技術創新→專利技術”的創新與標準化同步遞進聯動模式
標準、專利、技術創新聯動作為一項組織性管理活動,標準、專利、技術創新相互作用,在產生聯動過程中也有許多障礙與問題。標準、專利、技術創新各自是聯動的主體,三者內部與三者之間的問題關系都會影響聯動作用[2]。
2.1 專利本身的障礙
專利是標準、專利、技術創新聯動的中間運作核心,專利多種多樣,也涉及到企業的核心利益。在標準、專利、技術創新聯動過程中,出現的專利本身障礙也較為突出。
(1)設備型、工藝型專利難以轉化為標準。設備型專利指生產過程中某個設備的專利技術,或一個設備中某個工具、零件的專利技術,工藝型專利指生產過程中的某個工藝技術。標準的制定是以批量化生產、技術穩定的產品為承載的實體,專利若為一項設備型專利或工藝型專利,從產品的角度很難得到其實用性,這給專利轉化為標準帶來很大難度。
(2)企業存在專利保密與儲備的現象。部分企業自己研發出的成果與專利,在市場競爭的背景下,不希望相關專利技術變成與競爭對手共享的成果,這也阻礙了標準的轉化與改進。在市場迅速更新發展的時代,專利技術成為企業保持其發展潛力的重要保障,而一些秘密性的專利技術成為了企業提高競爭力的潛在源泉。所以,私有性專利轉化為共享性標準就與部分企業自身利益有沖突,這給專利和標準之間立起一道門檻。專利的重要性決定了部分企業的專利和成果的儲備現象,企業申請專利不在于標準化,而是為了爭奪市場,這就造成相應專利技術和科技成果沒能在產品中體現出來,影響了專利到標準的轉化。
(3)專利所有權問題制約了專利轉化成標準。許多專利技術的開發都是由多家不同機構或企業合作完成的,所以在把專利轉化成標準需要得到所有專利權人的許可,這也給專利轉化成標準制造了很大困難。
2.2 科技創新成果帶來的障礙
許多科技成果本身內在的本質決定了其轉化成技術標準的困難性。如基礎研究成果、軟科學研究成果等。還有一些科技成果本身內在可以轉化成標準,但受外在環境影響,阻礙了轉化的進行,如科技成果與國際水平相比沒達到先進水平,這就使成果失去轉化成標準的意義;還有由于國外某些國家出于自身國家利益的考慮,成果的推廣在這些國家會受到限制,必然會阻礙成果轉化成標準。
2.3 技術標準制定的障礙
技術標準制定是在科學、技術和實踐的基礎上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現行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成果通過聯動的途徑轉化為技術標準,技術標準的實施和運用也即標準化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一項標準的制定,是出于新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需要,或是出于產品之間技術通換。標準的制定與完善的速度對成果轉換成生產力的影響很大。如果一項標準制定的周期太長,則科技成果就有可能失去它的價值,無法再適應現在市場的需求,也就無法轉化成生產力,也就失去轉化成標準的價值。而導致標準編制周期長的原因有:編制程序繁雜;活動經費不足;編制團隊專業程度不高等[3]。
本文以福建省為例,對標準、專利、技術創新聯動機制進行實證分析。選取福建省2007~2012年的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數以及標準發布數作為技術創新、專利、標準在量上的度量。值得說明的是,考慮到很難從科技論文中挑出全部技術創新相關的信息量,而且中國還沒有能夠很好涵括所有技術創新的數據庫,所以本文將專利申請量作為技術創新的指標量。數據可見表1,將專利申請數量、專利授權數量和標準制修訂數量(包括福建省參與制修訂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批準發布的福建省地方標準數量)進行相關性分析[4]。

表1 福建省2007~2012年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數以及標準制修訂數
3.1 建立模型
英國統計學家Pearson于20世紀提出了一種計算數據相關性的方法,Pearson相關系數法。Pearson相關系數[5]用來計算兩個數據集合是否集中在一條線上面,可用它來衡量兩個定距變量間的線性關系。如:衡量國民收入和居民儲蓄存款、論文發表量和國民經濟GPS等定距變量間的線性相關性。如果兩個變量都是連續變量,而且之間呈線性關系時,則可用積差相關系數來衡量兩個變量之間相關程度,主要積差相關系數有Pearson簡單相關系數。Pearson相關系數的數學模型是[5]:

3.2 結果與分析
采用SPSS Statistics 19 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下:
(1)專利與技術創新的Pearson 相關系數r=0.987,取顯著水平a=0.01,經查表得n=6,ra(n-2)=0.917,r>ra(n-2),所以相關程度明顯。結果表明,福建省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專利之間聯系密切,企業在市場需求的作用下,進行研發和技術創新,獲得創新成果后申請專利形成專利技術,專利是技術創新成果的一方面體現。這符合了技術創新推動專利的產生的規律。
(2)專利與標準的Pearson 相關系數r=0.350,所以兩者無明顯關聯。結果表明,福建省企業的專利和標準之間關聯度不高,在技術不斷創新,工業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大部分的專利和研究成果都沒能及時的轉化成標準,說明我省尚未形成“技術創新—專利技術—技術標準”這種遞進式可循環機制。
(3)標準與技術創新的Pearson 相關系數r=0.457,所以兩者無明顯關聯。結果表明,福建省企業的標準和技術創新之間關聯度不高,尚未能夠很好地通過技術經驗標準化為新技術的出現提供基礎,推動技術創新,說明標準不能及時的為技術創新服務。
通過上述分析,可說明福建省標準、專利、技術創新之間的聯動機制尚未形成,專利未能及時轉化成標準,標準也沒有起到推動技術創新的作用。
[1] 程軍.技術標準、專利與技術創新的聯動模式研究[J]. 質量技術監督研究. 2010(4):14-18.
[2] 曲文波.企業建立技術中心促進科技成果轉換[J].中國工程師,1996.(2).
[3] 聶睿瑞.中國高校專利轉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 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12).
[4] 雷淵.CES生產函數模型和技術進步測算的理論分析[J].中南林學院學報, 1996,(1).
[5] Adler J, Parmryd I. Quantifying colocalization by correlation: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superiorto the Mander's overlap coefficient [J]. CytometryA.2010, 77(8):733-42.
Linking scheme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Standards, Patents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heng Jun, Wang Bin-bin, Liang Jing, Wang Hai-bin
( Fujian Province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
With the gradually obvious trend of “patenting of technologies, standardization of patent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andards”, studies on the linking scheme of standards, patents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ve become signifi cant in theories and realities. In this thesis, the linking scheme of standards, patents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first introduced, problems during the linking process of standards, patents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re studied, and fi nally the correlation degree of enterprise standards in Fujian province, patents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nalyzed.
standards, pat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nking sc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