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欒軼玫
(作者:新媒體專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博主)

7日晚21點49分,云南普洱景谷發生6.6級地震,社交媒體在地震發生7秒后就發出了第一條消息。隨后中新網、新華網、荊楚網等都紛紛聚焦地震,并刊發消息“云南普洱市防震減災局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聯合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成功預警此次地震。據了解,此次地震中,昆明市民提前67秒收到預警”,此消息一出,互聯網上就有網友轉發并問詢“這是真的嗎?”
其實對于任何一家媒體而言,報道按大類分為兩類:“日常報道”與“突發事件報道”,地震這類的災難報道屬于“突發事件報道”,但因其一般牽涉到“生命安危”,地震報道又區別于一般的突發事件報道,有其自己的獨特性。
以此次云南普洱地震發生后各大網站轉發“昆明市民提前67秒收到預警”新聞引發網友疑問為例,無疑,媒體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地震預警”來減少人員傷亡,我們知道,地震預警是指地震在震中發生時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災難到來前幾秒到幾十秒給出警報的技術。理論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人員傷亡比減少14%;如果為10秒,人員傷亡比減少39%。但是在報道這樣的新聞時,要“快”但更要“雙復核”甚至“多次復核”,災難報道中,由于人們“寧愿信其有”的“意識前傾”的心理狀態,如果媒體對于重要信息的核實不夠,又急于傳播,客觀上會加大謠言等不實信息的傳播。在災難面前,謠言的殺傷力是另一種傷害。媒體在此種情形下,要清醒,更要負責。
在災難面前,媒體除了要做好民眾的情緒管理外,也要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要冷靜、理智,而不是一味煽情。正如網友“云南的美景”所期望的那樣:“我只是想說,這一次的地震,求求中國的媒體和那些什么婦聯機構有秩序有管理一些好么?請不要再像當年汶川地震那樣,去了那么多的新聞媒體,去了那么多的心理輔導專家,每一組人去都要采訪遇難人家屬,都要去問家屬是不是很難過?可不可以不一遍一遍地揭開別人還未愈合的傷口?”
也要警惕網友所反映的“各報一夜之間變畫報,用地震拼創意拼版面,美編比記者忙太多”的現象,珍貴的版面應多讓于實際有用的信息! 至于到各個媒體是選擇“現場直播”呢?還是“集納報道”?各個媒體要結合自身特點,并在媒體“整體協作”這一理念下分工合作,要考慮央級媒體與地方媒體、各地方媒體之間、新媒體與舊媒體之間如何分工協作,不再拼搶資源、爭奪眼球,而是切實救災,合理應用資源,起到1+1>2的作用。比如這一次微博等個人自媒體平臺在交通疏導方面的倡導作用尤其明顯:從災害發生之初一直到現在,微博上大量呼吁網友盡量繞道災區高速路段行車的帖子被轉發,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雅安地區的地面交通壓力。
面對災難,媒體作為“社會的守望者”,此時更需“理智”,提倡傾注感情去報道,但不能卷入太多情緒去傳播,在以往的救災報道中經常能看到電視上不斷播出的“煽情畫面”,新聞中為了煽情甚至加入了“背景音樂”,主持人聲嘶力竭,這些過度的“情感卷入”與“情緒渲染”在很大程度上將地震中急需的“有用信息”給沖淡甚至淹沒了。以日本為例,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報道中,日本媒體大量航拍扭曲斷裂的高速公路、居民區一片火海,災難片一般的殘酷畫面在很大程度上定格為人們的災難記憶,而普通的救災場景、基本的災難信息反倒被忽視,這樣的媒體倫理問題事后遭到日本國民反感而被大量批評,于是日本媒體在此后的救災報道中就表現得很平靜:“沒有眼淚,沒有生離死別,沒有背景音樂”,有的只是現場報道主持人頭頂的“安全帽”,傳遞一種“安全意識”與“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
大災面前考驗人性、考驗救災機制,考驗公眾愛心、考驗社會凝聚力,而作為“社會雷達”的媒體而言,更需有很高的智慧來傳達正確信息,架起各方協作的通道。災難面前的媒體智商,說到底,是媒體對當下、對未來、對歷史負責任的客觀態度與專業精神,畢竟媒體承載的是我們共有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