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志國 曹素妨
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被網友調侃為程序“猿”,他們擁有探索未知的熱情,思維永遠走在最前面,通過現實與虛擬的鍵盤,將所有的靈感呈現。他們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將創意在最新的科技里融合,善于構建全新的科技生態。而新聞科技工作者,作為專注于媒體行業的技術人員,也希望這份熱情能夠在現代與未來媒體之間傳遞。
2014年可謂媒體融合的元年,媒體融合作為新聞傳播業發展的趨勢,已經成為業界研究的理論熱點之一。在各領域專家對此侃侃而談的時候,有一類人的社會價值開始日益凸顯,那就是新聞技術工作者。早期內容為王的說法盛行一時,再復雜的技術也只能處于輔助地位,成為廣播電視和新聞報刊的側影。隨著技術體系IT化的進程以及媒體融合的發展,技術與業務之間的界限逐步模糊,業務的理解與技術的掌控同等重要。
電視技術從數字到模擬從標清到高清,報紙印刷從激光打印到可變數字印刷,新聞采編歷經鉛與火、紙與筆,直至信息化、云時代,以及報紙版面全信息數字化,大至整個通訊社、電視臺,小至新聞客戶端上閱讀的一條新聞,技術工作者是這一系列進程中的強大推動。
另一方面,不少人覺得“在國內做技術就是吃青春飯”,從事專業技術的年輕人更愿意去做管理與人力資源相關的工作,“官本位”思維依然在現代中國人大腦中根深蒂固,因此,能在技術這一條道上“走到黑”的人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除了要掌握深厚的知識和技能,也要忍得了孤獨,耐得住寂寞。
是自己活在別人建構的基礎上?還是讓別人活在自己建構的基礎上?前者是物種,后者是生態,物種成就自己,生態成就他人。技術工作者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創建新的生態,不斷成就他人,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王選獎”是經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準設立的、新聞界跨媒體的唯一科技獎項,其項目獎和人才獎分別每兩年評審一次,對激勵我國廣大新聞科技工作者,推動傳媒科技創新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鼓勵和導向作用。
2014年第七屆“王選新聞科技獎”杰出人才獎:

序號 姓 名 職 務 職 稱 推薦單位 1 畢 江 副總工 教授級高工 北京電視臺 2 何智敏 總工程師 高級工程師 人民日報社技術部 3 李照學 印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高級工程師 深圳特區報報業集團 4 林定祥 上海東方明珠副總裁 教授級高工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集團 5 羅 為 技術部經理兼北京分公司副經理 工程師 青蘋果數據中心有限公司 6 徐 進 技術管理中心主任 教授級高工 中央電視臺 7 張曉偉 技術設備中心主任 高級工程師 重慶日報報業集團 8 趙建國 網絡技術部主任 高級工程師 新華社通信技術局 9 朱 峰 副總工 教授級高工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10 鄒 峰 院長 教授級高工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廣播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