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七屆“王選新聞科技獎”杰出人才獎
記者:獲得“王選人才獎”有何獲獎感言?

畢江:對于獲獎,并無特別感受可言,只希望感謝給自己發展機會的工作平臺。在北京電視臺二十三年的時間里,不論是日常事務、工程項目、科學研究還是科技論文,不論是參與過程、領導團隊還是獨立面對,哪一項也離不開平臺的支持,以及方方面面的指導和幫助。不然,自己可能連獲得機會的可能都不存在,遑論成功。至于其中的個人努力,雖然也有付出、有時難免辛苦,反而是其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幾近微不足道。因此,感謝發展平臺和工作機會,是此刻最想表達的觀點。
何智敏:衷心感謝組織和同志們給予自己的這份榮譽!我覺得受之有愧。我只是一路走來,從20歲走到今天50歲,一直伴隨人民日報的事業發展,從事我喜愛的技術工作,共事我感恩的老師同事,做自己應做的事,盡自己應盡的責。是人民日報的特殊地位給了我特別的位置而能從事比較特殊的技術工作,是人民日報的事業發展帶動了人民日報技術事業的發展和成就,是因為有人民日報社的領導和我的各任領導的指導、指揮和幫助,是因為有我的同事、我各時期所負責的團隊的同志們對我的幫助和支持,是因為有這些集體的共同努力和奮斗,我才意外地獲得了這份榮譽。我個人是微不足道的,群眾才是真正
趙建國:自1979年開始從事無線通信技術工作,在專業技術應用、科技研發,技術建設等方面,圍繞著新華社通信業務發展、新聞信息傳播事業發展,開展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工作,先后獲得了新華社重大項目建設貢獻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發明專利,為新華社通信事業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多年來,趙建國同志積極參加技術活動,獨立或合作完成技術研究報告、技術方案、技術規劃建議報告、學術文章等上千份,達幾百萬字之多,有效推動部門技術工作發展和進步,指導和引領部門的技術工作有效開展。的英雄,集體的力量才是無窮的。榮譽無疑應當屬于我所在的集體和我的領導及全體同事們。


朱峰:1987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并獲理學碩士學位。1988年調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要從事主客觀音頻測量、數字音頻測量和房間聲學特性的研究工作,致力于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先進測量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如:計算機模擬房間聲場、延時譜儀測量、多頻音測量等。1992年參與中央臺新業務樓籌建工作,并很快承擔起了聲學工程、建安弱電系統和工藝系統工程等項目的總負責工作。從90年代起,致力于廣播中心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以及新技術的應用。其間主持完成了多項科研項目和工程項目,由此為廣播中心的數字化奠定的技術基礎和內容基礎。另外推進了多項數字標準的制定,以及廣播電臺新媒體業務的研究和應用,并在相關領域發表數十篇論文。
李照學:一個好漢三個幫,榮譽屬于團隊。一個項目的成功,第一靠單位領導的戰略規劃和指導,第二靠項目團隊人員的共同努力,第三靠使用單位的協作與配合。我更多的時候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全局、目標和方向。我這次有幸獲得“王選獎”的“杰出人才獎”,特別感謝所有幫助和支持過我的領導、專家和同事!謝謝!
林定祥:今天的獲獎只是行業對你工作的認可,可是我們的工作成績得益于這個時代,這個時代行業出現了無數機遇和挑戰,不斷變革不斷創新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要感謝這個時代給我們去迎接挑戰的機遇,同時也感謝前輩們的培養,同事們的支持,得到這么高的榮譽后深感我們身上的責任,不僅自己還需繼續努力而且還需帶領更多的技術人員同心同德繼續為事業發展做貢獻。
羅為:“王選獎”是新聞技術界的國家獎,我很榮幸地獲得“王選人才獎”,心里很激動,感謝評委對我的肯定,感謝公司的培養及提供的機會,感謝客戶的支持,感謝家人的支持與理解。
我是1996年加入到青蘋果數據中心,18年來一直從事報紙數字化產業的技術研發,主持了幾十個數字化項目的技術工作,其中多個項目也獲得了 “王選獎”。對于我而言,這次獲獎意義重大,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獎勵是對我堅持的肯定,使我更加堅定做好數字化產業技術研發的決心。

徐進:獎盤只有一個,證書只有一張,但贏得她的絕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朝夕相處,密切合作,新老相傳的團隊,一個集體。借此機會,一并感謝!
張曉偉:感謝身邊的每一個人,與我一起分享獲得這份榮譽的喜悅!你們的支持和欣賞,是我力量的源泉。
三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不管在什么崗位上,只要用心把事情做好,把工作當成一種樂趣,團隊合作,滿懷激情地投入,以一種平順的姿態面對人生,“想到”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做到”。要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實現心中夢想,團隊的工作狀態決定關部門的戰斗力;技術能力的延展加上理性的把控,發揮每個人的最大潛力,助力媒體融合發展。
趙建國:作為中國新聞科技工作者的最高榮譽獎王選人才獎,我們獲得此獎感到榮幸和自豪,這個獎項既是對我們過去新聞科學技術工作的表彰和激勵,同時,更重要的是對未來新聞科學技術工作的鞭策。
在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廣大新聞科技工作者責任重大。我們要站在新聞科學技術發展最前沿,當好排頭兵,影響帶動廣大新聞科學技術工作者,積極努力,拼搏奉獻,相信在廣大新聞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聞信息媒體的信息化建設將再創輝煌。
朱峰:首先感謝新聞技聯給我這項榮譽,同時感謝單位給予我工作的支持,并祝愿新聞技聯不斷壯大,為推動傳媒行業技術進步發揮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鄒峰:得到王選新聞科技獎—人才獎,是一個從事新聞科技研究工作者的極大榮譽,我感到非常高興,也感到非常幸運。但更多的是感謝,感謝廣播科學研究院、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感謝祖國對我的培養和關愛。我熱愛我的研究,熱愛我所在的集體,熱愛我所從事的科學事業。回顧三十年走過的路程,在社會變遷和科技發展的大環境中,我選擇了一條正確成長之路,在金錢和學術面前,我選擇了學術,在浮夸和科學面前,我選擇了科學。
今后的工作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進一步提升廣大科技人員的憂患意識和使命責任感;二是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技創新選擇研究方向;三是強化對國家重大任務的建議承擔;四是全身心地投入科研事業,做到在寂寞中堅守,在專注中開拓,在擔當中奉獻。■

鄒峰:長期致力于廣播電視科研工作,作為廣播科學研究院院長和學術帶頭人,對推動數字廣播電視技術應用、農村地面電視覆蓋,以及提升我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水平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多次獲廣電總局科技創新一等獎、二等獎,以及國際電聯(ITU)、世界數字多媒體廣播協會(World DMB Forum)、中國新聞技聯、中國電子學會、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等國內外學術組織頒發的多項表彰和獎項。
鄒峰同志擔任廣電總局科技委副主任兼有線專業委主任、中國電子學會廣播電視技術分會主席、國際電聯(ITU)六組副主席等多個學術組織機構的領導職務,并主持CCBN展會的不斷創新和壯大,對推動我國廣電行業創新發展、技術應用和學術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