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義元 肖迎春 段巧枝
(英山縣植保站 438700)
為探討驗證茶小綠葉蟬信息素及色板在茶園茶小綠葉蟬防治上的作用和效果,以獲取科學、準確的試驗數據,掌握其在規模化標準茶葉園區和茶葉綠色防控技術的使用方法,促進農業部大別山名優茶優質、高產協作項目順利實施,推進全縣高效生態茶園和湖北省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萬畝示范區建設,我們承擔并實施了茶小綠葉蟬信息素誘捕茶園茶小綠葉蟬試驗。
茶小綠葉蟬信息素誘芯、茶小綠葉蟬信息素誘蟲板(20cm×25cm),均由漳州市英格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和提供。
該試驗設在英山縣紅山鎮烏云山村四組陳勝利、陳先元兩農戶的茶園進行。該試驗茶園地形較密閉,與其它的地塊隔離較好,茶樹為多年生,樹齡6年,品種為白毫早,夏茶沒有采摘,茶葉長勢良好。地勢為低山緩坡地,土壤類型為黃棕壤,pH值6.5,土壤有機質含量26g/kg,肥力中等,安裝有噴灌設施,灌溉狀況良好。
試驗共設1個處理區和1個對照區,不設重復,每區面積0.67hm2,與邊緣間隔為30m,處理為PP黃板+誘芯,茶小綠葉蟬信息素誘蟲板+信息素誘芯于7月4日安插于茶棚之上,色板的底部高于茶棚面5cm~7cm,誘蟲板成方塊等距離排列,板與板之間間隔5.8m,每667m2安插20片。空白對照區不放置黃板,兩區茶葉長勢、栽培條件、肥水管理水平基本一致。
1.4.1 田間操作及天氣記載
該試驗于7月4日放置PP黃板+誘芯,7月5日、7月11日、7月18日、7月25日、8月1日,對調查的10片誘蟲板進行更換,其它誘蟲板不更換。試驗期間未施用過任何農藥,農民于7月15日667m2用尿素8kg撒施一次,茶葉采摘照常,基本5d~7d一次,同時于試驗開始時即7月4日到試驗結束即8月1日,對天氣情況作了詳細記載(見表1)。
1.4.2 誘殺茶小綠葉蟬數量調查
放置PP黃板+誘芯后1、3、7、14、21、28d,即7月5日、7月7日、7月11日、7月18日、7月25日、8月1日,A處理隨機調查10片信息素誘蟲板上誘捕的茶小綠葉蟬成蟲數量,累加10片誘蟲板總誘蟲量,計算累計誘蟲量,第一次隨機取樣調查后,做上標記,以后每次調查原10片誘蟲板,每次調查后更換色板,誘芯不更換。
1.4.3 田間茶小綠葉蟬蟲口數量調查
分別于掛板前(7月4日)和放置PP黃板+誘芯后1d、3d、7d、14d、21d、28d,早晨露水未干前,每個處理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每個點取20個葉片共100片葉,調查這100個葉片(芽下第二葉)上茶小綠葉蟬成蟲和若蟲的數量。

表1 茶小綠葉蟬信息素試驗天氣記載表


分別于放置PP黃板+誘芯后1d、3d、7d、14d、21d、28d,進行6次10片誘蟲板誘殺茶小綠葉蟬成蟲數量調查,其結果累計分別為128頭、358頭、921頭、1582頭、2386頭、3324頭;從結果可看出,10片誘蟲板28d中,共誘殺茶小綠葉蟬成蟲3324頭,單日單板誘殺茶小綠葉蟬成蟲11.9頭,最高為掛板后第3至第7d,單日單板誘殺茶小綠葉蟬成蟲14.1頭。
通過掛板前和掛板后1d、3d、7d、14d、21d、28d共7次調查100個葉片上茶小綠葉蟬成蟲和若蟲的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見表2)。

表2 信息素色板誘捕葉蟬防治效果調查表(頭/百葉)
由表2可看出,茶小綠葉蟬信息素誘蟲板+誘芯對茶小綠葉蟬有較好防治效果,掛板后1d、3d、7d、14d、21d、28d防效分別達到23.03%、34.11%、40.67%、43.40%、32.31%、30.74%,防效最高為掛板后14d,達到43.40%,其次為掛板后7d,達到40.67%。
漳州市英格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茶小綠葉蟬信息素誘蟲板,茶小綠葉蟬信息素誘芯,對茶園的茶小綠葉蟬具有較好的誘殺作用,效果明顯,可大面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