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妍
摘 要:在當前經濟體系飛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開始對環境保護問題加以重視,而從客觀上來說,環境保護問題也是需要全社會民眾共同參與的。但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在環境保護領域之中,所呈現出的公眾參與程度較低,并且其中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文章主要針對我國環境保護中公眾參與制度研究進行了全面詳細的探討,以期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問題;措施
前言
近年來,由于制造行業本身飛速發展,導致工業生產廠數量不斷擴大,而相當一部分企業為了能夠擴大利潤,提高生產效率,違規使用廉價工業原料,并且隨意進行排放,使得越來越多的環境污染問題暴露出來。而環境保護工作本身是應當要由公眾共同參與的,但實際情況所呈現出的卻是相關機構管理不當,造成了生產行業與民眾之間的敵對。而這些社會現象的出現,應當要引起深刻的思考和重視。下文主要針對我國環境保護中公眾參與制度研究進行了全面詳細的探討。
1 基本概念
1.1 環境權
環境權是整個社會權利體系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構成部分,這部分權利實際上就是形容公民對于自身環境、生態進行保護的權利。而公民本身所具有的環境權就是一種對于環境進行保護的權利,對于環境保護工作來說,公眾參與到其中是對環境保護工作貫徹的關鍵所在。在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之中,只有公眾真正的參與到各個環節中,才能夠使得環評工作得以落實。
1.2 公眾參與的概念
環境保護工作的公眾參與,實際上就是形容某些環境決策,必須要通過公眾參與的措施,共同對于某些可能對環境帶來影響的行為加以評價,同時,公眾也有權利針對政府決策、管理措施、單位等方面的環境行為進行嚴密的監督,最大限度的保障環境不受任何影響。
環境影響評價本身是針對某些建設單位的生產行為可能對于環境造成影響的評價方式,以報告書的形式呈現,在對于報告書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公眾可以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決定最終方案。而環境評價制度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公眾意見的征求。
2 我國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
2.1 公眾參與的法律保障不健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權已成為法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作出了原則性的要求,但公眾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往往不夠全面,甚至流于形式。《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屬于部門規章,其效力有限,對公眾參與權具體內容的規定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也未就規劃部門或建設單位不組織公眾參與活動的法律后果作出規定,缺少相應的監管、問責機制,只依靠具體實施單位的自覺是不能保證達到社會監督的目的。
2.2 公眾參與缺乏必要的環境信息支持
健全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是公眾知情權的保障,環境信息獲得量的多少決定了公眾參與程度的高低。公眾只有在獲取充分、準確、及時的環境信息時,方能作出有意義的意見表達,否則對環評過程的參與就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中國的環境信息公開工作才剛剛起步,國家環保部制定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從2008年5月1日起才開始施行。
2.3 公眾參與面不廣、方法單一
相關法律規定需要編制報告書的專項規劃和建設項目必須要征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而其他規劃和建設項目均可不進行公眾參與。但現實中,造成污染糾紛的往往是中、小型企業和“三產”服務業。此外,建設單位常常以他們認為便利的方式發布信息公告,采用的方法也比較單一,往往限于問卷調查、網上公示等,收到的效果、對環評工作以及政府決策的幫助也相對有限,公眾參與面還不夠廣泛。
2.4 公眾參與實施主體設置不合理
《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規定了實施公眾參與的主體是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和建設單位,這一規定產生了一些問題,首先,建設項目和規劃由建設單位、規劃編制機構擬定,對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建設單位、規劃編制機構和公眾處于相對立的地位,按職能分離原則,應當由中立的第三方實施,讓項目的實施主體作為項目公眾參與的實施主體導致公眾參與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其次,編制機關和建設單位掌握的環境保護專業知識有限,對于解答公眾參與過程中公眾的問題、為公眾提供必要的資料方面會有所欠缺。
3 我國公眾參與的完善措施
3.1 建立健全相關法規與制度
針對相應的法律責任體系進行持續性的完善,尤其是要對于環保部門、建設單位、規劃部門等不嚴格遵守意見征詢的行為進行規定,落實相應的法律后果和責任。除此之外,在進行環境保護法律完善的過程中,還應當依據實際情況,來對于公眾對于環境方面的訴訟條款加以完善,如此一來,任何沒有經過公眾參與同意項目,公眾便能夠利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環境。
3.2 保障公眾知情權
知情權是任何一個項目在建設評價過程中,都必須要加以重視的,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公眾參與是在完全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決策的,應當對于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信息中的信息內容加以明確的規定和完善,保證公眾參與權利的有效性。
3.3 建立公眾參與反饋機制
針對相應的環境公眾意見反饋制度進行完善,當建設項目以及某些環境影響評價機構在遞交相應報告的過程中,應當要對于公眾的相關意見進行回收,包括調查表、來信等,共同遞交給環保部分進行審查,并且作為審查的重要依據。同時,環保部分在審查過程中,也必須要對于公眾意見引起足夠的重視,將其作為通過與否的關鍵。
3.4 培養公眾的參與意識,提高公眾的參與能力
社會公益組織以及政府部門,都應當要對于公眾參與到環境中的權利進行宣傳,使得民眾能夠提升對于環境的保護意識,促使更多的公眾能夠參與到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之中,這是保護環境的關鍵所在。同時也要要求公眾注重自身對環境的關注、對自身環保素質和環保法律知識掌握程度的提高,真正用科學的、公正的眼光看待環保和自己的權利。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環境保護工作之中,公眾參與的發展,實際上就是環保措施的科學、民主發展。公眾參與不應當僅僅只是局限在環境影響評估上,更應當適用于涉及到環境的決策、保護工作上。在日前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雖然說我國的環境保護措施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是由于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和操作主觀性等,導致實際工作呈現出的效果并不離校。因此,要使得我國真正朝著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型社會發展,就必須要對于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公眾參與制度進行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戴茂華,曾璋勇.也論我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的完善[J].百家論壇,2009(12).
[2]邢嘉,我國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陳儀.關于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法律制度的完善[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